【紧接第1版】做到了患者零死亡、医护人员零感染。全力推动复工复产。率先建立企业复工应急机制,实行“备案制+负面清单+承诺制”简化复工流程,抓好产业链协同复工复产,推动港口生产、集卡车运输等行业率先复苏,组织“专车专列包机”保障务工人员返甬。到2月下旬规上工业企业基本实现全面复工,到3月底综合产能基本恢复,年交易额亿元以上商品市场全部复市,复课复游稳妥有序。全力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强化人防物防、闭环管理,抓实抓细入境和海上防控,加强对国内中高风险地区来甬返甬人员的排查排摸和健康管理,严格落实重点场所防控措施,全面提升精准处置、医疗救治、物资供应保障等能力,部署抓好秋冬季和冬春季疫情防控。完成核酸检测145万人次、新冠疫苗接种7.45万剂次。 (二)有力有效稳企业稳增长,经济快速恢复、稳定向好 着力保主体稳运行。强化争先创优,推动经济强劲反弹,经济增速由一季度的-7%快速回升到二季度的5.1%,三季度进一步提高到6.7%,全年增速比一季度回升10.3个百分点。出台帮扶中小企业共渡难关18条、促进企业复工复产20条、推动服务业平稳健康发展21条等措施,深入开展驻企联企服务,以“减税减费减租减息减支”共克时艰,高效落实中央财政资金“直达市县基层、直接惠企利民”任务,上线“甬易办”平台实现政策“一键兑付”,全年为企业减负852.6亿元。市场信心加快恢复,新设市场主体近19万户,总量增长8.3%,新增境内外上市及过会企业22家。加大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力度,推进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开展“万员助万企”行动,抗疫援企信贷总投放4226亿元,民营企业贷款、小微企业贷款、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增量分别达到上年的3.5倍、3.7倍和5.8倍,企业贷款平均利率下降0.49个百分点,全市政策性融资担保新增业务规模159亿元,增量居全省首位。着力稳外贸稳外资。率先出台稳外贸12条和新10条政策,支持外贸企业拓展线上市场、开拓国内市场,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9787亿元,增长6.7%,其中出口6407亿元,增长7.3%。海外仓面积超过200万平方米,获批全国跨境电商B2B出口监管试点。在第三届进博会上达成的意向采购额居全国交易团第5位。推进招商项目云洽谈、云签约,实际利用外资24.7亿美元、增长4.4%,实到内资1573亿元、增长15%,引进吉利汽车集团总部等一批重大项目。着力扩投资促消费。落实项目建设用地2.5万亩,新增政府专项债券235亿元,开工建设省市县长项目41个,累计建成5G基站超万个,固定资产投资增长5.5%,其中工业投资、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分别增长10%和20.8%。加快国际消费城市建设,积极发展夜间经济,开展“千企万品”百亿云促销活动、提信心促消费10项行动,推动消费市场逐步复苏,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238亿元,下降0.7%,降幅比全国、全省分别少3.2个、1.9个百分点,网络零售额增长10.9%。完成农贸市场改造提升139家,创成三星级及以上农贸市场95家。 (三)有力有效培育壮大新动能,发展活力和后劲不断增强 大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加快建设甬江科创大走廊和三大科创高地,研发投入强度提高到2.85%,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116项,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023家、国家“双创”示范基地2家、国家企业技术中心2家,技术交易额增长25.4%。新引进北大宁波海洋药物研究院等强院强所,西北工大宁波研究院等开园运行,国家新材料测试评价区域中心启用。实施甬江引才工程,宁波院士中心建成投用,新引进全职院士4名、“3315系列计划”高端人才团队170个,入选国家级、省级领军人才数量均创历史新高。出台人口落户新政,新增就业大学生16.6万人、高技能人才6.7万人。加快实施现代产业工程。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培育5个重点领域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实现规上工业增加值4042亿元,增长5.2%,数字经济核心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0.4%、7.4%,磁性材料入围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名单。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综合评估指数连续两年居全省第一,新建省级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未来工厂24个,新增工业机器人3816台。优化稳定产业链,创成省级产业链上下游共同体23家。启动打造制造业单项冠军之城,新增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15个、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50家。开展制造业全域产业治理试点,淘汰落后产能企业225家,整治低散乱企业2370家,新建改建小微企业园32家,北仑集成电路产业平台、高新区工业互联网产业平台入选省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培育名单。服务业增加值增长3.6%。人民币存贷款余额分别增长14.2%和15.1%,金融业增加值增长8.7%,获批成立甬兴证券。北仑区成为国家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试点,鄞州区成为国家产融合作试点,江北前洋E商小镇成为省级特色小镇。以改革促进营商环境优化。入选中国营商环境标杆城市。建立企业家参与涉企政策制定机制,出台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23条,完善国有金融资本管理体系。实现一般企业投资项目审批“最多80天”和小型项目“最多45天”、41个“一件事”线上联办。出口、进口整体通关时间分别压缩37.7%和6.3%,进口时效居长三角地区首位,“单一窗口”业务量居全国第4位。开展“证照分离”改革全覆盖试点,告知承诺事项由39项扩大到100项。发挥开放带动作用。制定浙江自贸试验区宁波片区建设方案和政策意见,及时部署推进建设工作。获批北仑港、梅山、前湾三个综合保税区。出台17+1经贸合作示范区提升建设总体方案,中东欧国际产业合作园揭牌成立。成功举办第三届世界“宁波帮·帮宁波”发展大会。 (四)有力有效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城乡融合深入推进 深入落实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和“四大建设”。与杭州签订共同唱好“双城记”合作框架协议,制定实施宁波都市区建设行动方案,积极推进甬舟、甬绍一体化发展,前湾新区等重大平台加快建设。沪甬跨海通道项目纳入长三角区域交通规划,通苏嘉甬铁路启动海上勘察,六横公路大桥一期工程完成招投标,甬舟铁路、宁海通用航空机场动工建设,浙江LNG接收站二期项目建成投产,钦寸水库实现向我市供水。象山县大花园建设成为全省优秀典型,宁海县成为省大花园典型示范建设单位。着力提升城市建设品质。三官堂大桥、机场快速路南延工程建成通车,轨道交通4号线和3号线鄞奉段开通运营。轨道交通第三期建设规划、宁波栎社机场新一轮总体规划获批。国际会议中心开工建设。完成老旧小区改造697万平方米、城中村改造384万平方米,2个项目列入省第二批未来社区试点。国家海绵城市试点建设通过考核验收。新增绿道214公里,姚江北岸滨水绿道获评“浙江最美绿道”。建成“席地而坐”城市客厅示范区域26个。城镇生活垃圾总量持续负增长、实现零填埋,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考评居全国重点城市第3位。全市域完成“基本无违建”创建。积极推进乡村振兴。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增长2.3%。狠抓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粮食播种面积达到166.9万亩、总产量13.5亿斤,均创近年来新高,生猪存栏提高到61.1万头。新增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国家农业产业强镇各1个。建成省级美丽乡村示范县1个、示范乡镇11个、特色精品村35个和3A级景区村庄67个。农村人口饮用水达标提标任务提前全面完成,新建改建“四好农村路”190公里。扎实开展美丽城镇建设,15个乡镇(街道)成为省级样板。 (五)有力有效抓好全面小康建设,三大攻坚战取得明显成效 精准做好帮扶工作。全力助推晴隆、望谟两县及6个挂牌督战村脱贫,如期完成结对帮扶黔西南州、延边州脱贫任务。积极推动市内低收入农户增收,家庭人均年收入9000元以下情况全部消除,集体经济消薄三年行动圆满收官,所有行政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达到30万元以上、经营性收入达到10万元以上。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认真抓好生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和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问题整改。全市域城市空气质量6项指标首次全面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城区空气质量优良率提高5.8个百分点,市控断面Ⅰ至Ⅲ类水质占比提高2.5个百分点。生态保护修复得到加强,新增绿化造林5.7万亩。镇海区成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全国首个生态环境教育特色小镇试点落户奉化。扎实抓好金融风险防控。健全地方金融监管机制,强化企业债务违约风险、上市企业高质押风险防范化解,加强困难企业纾困帮扶,年末不良贷款率1.6%。出台房地产调控10条新政和4方面补充措施,保护刚需、抑制炒房、稳定预期,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六)有力有效保障和改善民生,人民群众获得感更加充实 加强就业社保工作。深入实施“甬上乐业”计划,全力减负稳岗、保用工扩就业,“十省百城千县”专项行动作用明显,承办首届浙江技能大赛,开展技能提升培训32.7万人次,城镇新增就业20.9万人,比年初计划多增4.9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2.22%。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实现省级统筹。低收入农户和低保边缘户认定标准合一,发放低保金、特困供养金、物价补贴等社会救助资金9.8亿元。养老服务机构医养结合全覆盖,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乡镇(街道)全覆盖,老年助餐服务基本实现行政村和社区全覆盖。职工和城乡居民基本医保实行年度统一,医疗救助与基本医保实现一体结算。“四级五有”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扩大优质公共服务供给。新改扩建中小学校、幼儿园60所,义务教育段公民同招和免试入学全面实行,浙大宁波理工学院转设为公办普通本科高校,宁波大学“双一流”建设取得扎实成效。加快公共卫生体系建设,谋划推进一批公共卫生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开工建设市疾控中心迁建工程。广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实现国家卫生城市“五连冠”。为近28万名70岁及以上老年人免费接种流感疫苗。公共场所母婴设施基本全覆盖,新增托育机构53家、托位2127个。建成体育公园10个、百姓健身房156个、社区多功能运动场33个,成为首批全国体育消费试点城市。深入推进文化建设。井头山遗址考古发掘取得突破性收获,省年度十大考古新发现宁波占到5个。坚持高标准常态化、“你我他齐动手”推进文明城市创建,创建成绩居省会、副省级城市第2名;余姚市蝉联全国文明城市,慈溪市获评全国文明城市。乡镇(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全面建成,农村文化礼堂实现应建村全覆盖,全民艺术普及综合参与率达到82.9%,浙江书展永久落户宁波。成为首批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天一阁博物院、港口博物馆升格为国家一级博物馆。有效提升社会治理水平。扎实开展安全生产综合治理,切实抓好防汛防台工作,生产安全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分别下降29.8%、35.3%。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刑事立案数、“盗抢骗”案件数等指标全面下降。深化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打掉涉黑涉恶犯罪团伙90个。规范化推进矛盾纠纷化解“最多跑一地”改革,县级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全面建成,“基层治理四平台”建设水平不断提升。圆满完成村社组织换届选举。扎实做好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工作。 一年来,我们坚持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领悟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重要讲话精神,把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关怀和殷切期望转化为干事创业的强大动力,以实际行动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深入推进法治政府建设,自觉接受人大、政协监督,办理市人大代表建议525件、市政协提案402件,提请审议地方性法规10件。严格规范各级政府行政行为和权力运行,行政争议发案量和败诉率实现“双下降”,成为首批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实行“首问负责即问即办”,及时回应群众关切。加快政府数字化转型,初步建成“掌上办事之市”“掌上办公之市”和“无证件(证明)办事之城”,网上政务服务能力居全国重点城市第3位。认真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持续推进正风肃纪,基层减负收到良好效果。严格落实政府过“紧日子”要求,压减非急需非刚性支出90亿元,确保有限的财力用在惠企利民上。 一年来,我们大力支持国防和军队建设,加强国家安全、军民融合、人民防空、民族宗教、信访等工作,哲学社会科学、档案史志、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关心下一代、老龄、慈善、红十字、侨务、港澳台等工作实现新的发展。 各位代表!2020年主要目标任务的完成,标志着“十三五”发展胜利收官。经过5年持续奋斗,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跃上了新的大台阶,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 五年来,我们坚持创新驱动、提质扩量,综合经济实力显著提升。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6.4%,人均生产总值达到高收入经济体水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增长8.5%。全面构建“246”等现代产业体系,工业增加值由全国城市第12位提升到第9位,规上工业企业技改实现“三年全覆盖”,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数量居全国首位,服务业增加值比重由45.9%提高到51.4%,数字经济加快发展。人才强市和创新强市建设有力推进,研发投入强度比2015年提高0.44个百分点,人才净流入率居全国主要城市前列,累计引进集聚产业技术研究院71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技术交易额实现“三年倍增”。 五年来,我们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港口名城建设显著提升。宁波舟山港货物吞吐量稳居全球第1位,集装箱吞吐量跃居全球第3位。出口额跻身全国城市第5位,占全国比重由3.14%提高到3.57%;累计实际利用外资119亿美元。中国—中东欧博览会升格为国家级展会,“一带一路”综合试验区、17+1经贸合作示范区、国家保险创新综合试验区等平台建设扎实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和政府数字化转型取得重大突破,营商环境位居全国城市前列。市场主体由71.1万户增加到110.3万户,境内外上市公司数量达到112家,境内A股上市公司数量居全国城市第8位。 五年来,我们坚持区域统筹、协调一体,城乡融合发展显著提升。积极参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和“四大建设”,规划建设前湾新区、甬江科创大走廊等重大片区,宁波栎社机场三期、甬台温沿海高速建成投用,一批重大交通项目有力推进。行政区划作出重大调整,城市建成区面积由462.4平方公里扩大到629.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由71.1%提高到75%。城市快速路成环组网、总里程达到86.8公里,轨道交通4条线路实现运营、总里程达到155公里。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全面完成。有力实施乡村振兴三年行动,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粮食产量保持每年2%左右的增幅,美丽乡村建设成效明显,建成省级美丽乡村示范县5个、示范乡镇55个、特色精品村157个,成为省部共建乡村振兴示范市,城乡居民收入比由1.81:1缩小到1.74:1,城乡均衡发展水平全国领先。 五年来,我们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提升。全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全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从302天增加到340天,PM_2.5年均浓度累计下降49%,劣Ⅴ类水质断面提前3年全面消除,建成省级美丽河湖31条(片),城镇和行政村生活垃圾分类实现全覆盖。山水林田湖等生态环境资源有效保护,成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先行示范区。绿色转型发展步伐加快,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增长3倍,万元GDP用水量由26吨下降到18吨,主要污染物减排任务超额完成。 五年来,我们坚持人民至上、发展为民,社会民生福祉显著提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7.7%,去年城乡居民收入分别居副省级城市第3和第1位。五年城镇新增就业108万人,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平均由每月698元提高到937元,每千人执业(助理)医师数由2.8人提高到3.2人,每百名老人养老床位数由3.6张提高到5.6张。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提高到92.5%,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占比98.3%,普通高中特色多样发展,职业教育处于全国先进行列,高等教育加快发展。文化软实力不断增强,文明城市品牌和文化影响力持续提升。市域治理现代化加快推进,法治政府建设成效明显,连续14年获评省平安市,成功夺得省“平安金鼎”。 各位代表!“十三五”的发展成绩来之不易。这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的结果,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全市人民奋力拼搏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人民、广大建设者和部省属驻甬单位,表示衷心的感谢!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向离退休干部和社会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向驻甬人民解放军指战员、武警官兵、公安干警和消防救援队伍指战员,向“宁波帮”和帮宁波人士,向所有关心支持宁波发展的海内外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仍然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尚不稳固,科技创新能力还不够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还需进一步加快;城市核心功能和枢纽地位不够突出,城乡和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仍然存在;经济循环还存在堵点卡点,国内市场拓展还不够有力;资源环境承载压力比较大,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还不够适应低碳发展要求;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环保等领域还存在不少短板,与群众高品质生活需求还不够匹配;安全生产、金融、网络等领域还存在风险隐患,一些领域的监管还存在薄弱环节;疫情变化和外部环境存在诸多不确定性,企业经营还有困难;一些政府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和能力仍需提升。我们一定努力改进工作,切实履行职责,尽心竭力不辜负人民的期待。 二、“十四五”时期的主要目标任务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市政府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省委十四届八次全会精神,根据中共宁波市委“十四五”规划《建议》,编制了《宁波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提请大会审议。 “十四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全面建设高水平国际港口名城、高品质东方文明之都,加快打造现代化滨海大都市,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市。到2025年,经济总量和发展质量跃上新台阶,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7万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7万元,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80%,形成一批现代化建设突破性标志性成果。 实现上述目标,必须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今后一个时期,宁波发展既有国家战略集成、科技变革加速等新机遇,也面临外部环境复杂多变、城市竞争加剧等新挑战。要保持战略定力、树立底线思维,努力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奋力走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前列。必须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强化系统集成、协同发力,着力增强发展动能,率先突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推动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必须积极探索构建新发展格局有效路径。充分发挥我市港口、开放、产业等优势,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大力拓展内需市场,全方位推进高水平开放,建设内畅外联的开放通道和贸易网络,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奋勇争先。 推进“十四五”发展、实现“十四五”目标,要集中力量干好一批事关全局和长远的创新工程、发展工程、民生工程,力争在扬优势、补短板、增动能、提能级上取得突破性进展。 一是推进高质量发展,加快提升科技和产业竞争力。坚持科技创新制度创新双轮驱动,强化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大力实施人才和创新“栽树工程”,全力打造高能级科创平台,充分发挥创新主体作用,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营造一流创业创新生态,建设高水平创新型城市。到2025年,研发投入强度提高到3.6%,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五年集聚领军型人才项目1000个、新增高技能人才25万人,初步建成新材料、工业互联网、关键核心基础件三大科创高地。建设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先行城市,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打造十大标志性产业链,推进传统制造业智能化改造,加快发展数字经济,大力培育新兴产业,打造全国制造业单项冠军第一城、工业互联网领军城市。到2025年,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14%,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以上,基本建成国家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试验区。推动现代服务业倍增发展,强化服务业企业梯队建设,集聚发展总部经济,培育壮大功能载体,进一步增强服务国际强港、先进制造、品质生活的能力,到2025年引进和培育总部企业超过1000家。推进开发园区整合提升,力争建成3个“千亿级规模、百亿级税收”高能级平台。 二是扩大高水平开放,加快构筑国内国际开放合作新优势。坚持扩大内需战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需求侧管理相结合,深度参与国内大循环,实施国内市场拓展计划,全面提升港口硬核力量、航空枢纽辐射能级,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的开放合作,增强双向开放通道功能,建设国内国际双循环枢纽城市。积极促进消费,提升传统消费,壮大新型消费,加快培育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到2025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超过6000亿元。拓展有效投资空间,促进投资质量提升、结构优化,加强“两新一重”投资,聚焦科技创新、现代产业、交通设施、生态环保、公共服务等领域实施一批重大项目。提升开放型经济优势,建设新型国际贸易中心,打造全球优质外资集聚地,到2025年货物和服务贸易总额达到2万亿元,五年实际利用外资130亿美元。围绕“一枢纽、三中心、一示范区”的功能定位,高水平建设浙江自贸试验区宁波片区,着力推进重大制度创新,提升全球能源和资源配置能力。系统深化市场化改革,健全高标准市场体系,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营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 三是打造高能级城市,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和长江经济带发展,积极引领浙江大湾区建设,全面构建宁波都市区,唱好杭甬“双城记”,念好新时代“山海经”,建设海洋中心城市。加快构建“一核引领、两翼提升、三湾协同、多极支撑、全域美丽”市域发展总体格局,着力提高城市综合承载力、区域发展均衡度,推进全域城区化,实现城市能级、功能、品质整体跃升。加强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设对外重大通道,完善都市区交通体系,统筹优化市域快速通道,构建“一环八通道”铁路网、“两环十二射”高速公路网、“四横五纵九联”快速路网;完善现代能源供应体系,建设安全高效的生态水网,加快实现城乡交通、供水、电网、燃气同规同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深入实施乡村产业振兴行动和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工程,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到2025年,粮食播种面积保持稳定,猪肉自给率提高到70%左右,乡村产业总产值达到4000亿元,城乡融合均衡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 四是共创高品质生活,加快建设民生幸福标杆城市。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打好生态环境巩固提升持久战,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打造全域美丽宜居品质城市,让绿色成为最动人的色彩,让良好生态成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积极推动共同富裕,开展低收入群体同步基本实现现代化行动,促进居民持续普遍增收,推动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健全工资合理增长机制,完善创新要素参与分配机制,不断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到2025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9.3万元和5.5万元,确保低收入群体收入增长快于居民收入增长。发展现代化高质量教育,推动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提升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健全终身教育服务体系,到2025年50%以上的区县(市)成为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县(市)。全面推进健康宁波建设,健全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加大优质医疗资源供给,推进全民健身,建设体育强市,到2025年居民主要健康指标居国内城市领先水平。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多渠道住房保障。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推动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全面提高双拥工作水平。着力满足人民对更高品质精神文化需求,弘扬时代新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更具竞争力的文化产业,实施一批文化发展重点工程,到2025年初步建成更具魅力的文化强市和全国文明典范城市。 五是强化高效能治理,加快实现市域治理现代化。统筹抓好数字政府、数字经济、数字社会、数字法治建设,完善支撑平台体系,提升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等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实现更高质量的“掌上办事”“掌上办公”“掌上治理”,打造市域治理现代化示范城市。深化法治政府建设,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职能。坚持共建共治共享,推动政府治理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打牢安全发展基础,加强经济安全运行保障,抓好各种存量风险化解和增量风险防范,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安全稳定。 各位代表,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承载着党中央和省委对宁波的殷殷嘱托,寄托着全市人民的美好期盼。我们将锚定目标不懈努力,一步一个脚印将蓝图变为现实。 三、2021年工作安排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做好各项工作具有特殊重要意义,必须努力育先机、开新局,迈好第一步、展现新气象。 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重要讲话精神,按照中央决策、省委部署、市委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坚决扛起锻造港口硬核力量、唱好“双城记”的使命担当,始终保持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奋力当好“重要窗口”模范生的政治定力,聚焦争先突破、聚力担当作为,深化“六争攻坚”,继续勇攀新高,加快世界一流强港建设、加快产业竞争力提升、加快数字化改革,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全面建设高水平国际港口名城、高品质东方文明之都,打造现代化滨海大都市,确保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市取得良好开局,以优异成绩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下转第5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