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去年5月19日,“普陀山-雪窦山旅游专线”首发团在普陀山码头集合,前往溪口雪窦山。这条“两山”旅游专线于去年12月20日正式推出。 (张正伟 胡亚敏 摄) |
|
去年12月4日,由中铁十五局集团承建的连接杭州和宁波两大都市区的杭甬复线滨海高架和滨海互通主栈桥成功下穿金塘大桥。(张燕 张宵 摄) |
|
中铁十五局集团在杭甬复线滨海高架、滨海互通施工中昼夜作业。(吕奎元 张燕 摄) |
|
制图 张悦 |
记者 张燕 张正伟 张凯凯 台州籍的何女士在宁波海曙户证中心成功办理了户籍信息更改;绍兴籍的王女士也在此办理了婚姻状况变更……昨天,宁波、绍兴、舟山、台州四地公安机关正式推出三大类33项户籍业务“圈内通办”,为不久前公布的《宁波都市区建设行动方案》(以下简称《行动方案》)写下了“一家人”的注脚。 宁波都市区是全省四大都市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行动方案》的实施范围,不仅包括宁波市域、舟山市域和台州市域,还延伸至绍兴市新昌县、嵊州市等周边区域。 今后,在这个“大宁波”家庭中,无论是交通出行、旅游文化交流,还是涉及教育、医疗、社保、就业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圈里人”将享有更多资源便利。 互联互通打造“1小时交通圈” 舟山人徐先生退休后住在宁波的儿子家里,每年都要回几趟老家。“以前宁波和舟山之间靠轮渡往来,后来有了跨海大桥,来来往往方便多了。”不过,最让徐先生期待的是去年底开工的甬舟铁路。“我年纪大了,过几年就不方便开车了,但那时候就会有高铁,人轻松了不说,还可以省下一笔过路费,宁波和舟山真成一家人了。” 宁波都市区建设,交通是“先行官”。 从空港、高铁门户,到都市区内部快速路网和公交网络,《行动方案》给“圈里人”画出了“1小时交通圈”。 宁波栎社国际机场,一趟飞机抵达,台州人小陈和女朋友一起熟门熟路地走向地铁站。“在宁波坐飞机很方便,下飞机后直接坐地铁到高铁站,然后坐高铁就可以回台州了。”小陈说,宁波机场的航线多,经常可以淘到一些特价机票,无论是旅游还是出差,从宁波出发都很方便。 将机场和高铁站作为都市区门户。宁波、舟山、台州三地将积极打造服务全国、链接全球的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加快国家级综合空港枢纽建设。目前,宁波栎社机场四期总体规划已获批,普陀山机场和台州机场的改扩建、提升工作也在进行中。 以高铁和高速公路构建都市区对外便捷交通网络。《行动方案》提出:宁波都市区的交通网络向北跨杭州湾至上海;向南连接温州都市区,对接我国沿海大通道,重点建设通苏嘉甬铁路,谋划推进沪甬跨海通道(沪甬城际、G15杭州湾二桥)、沪舟公铁两用跨海通道;向西对接杭州都市区,连接长江沿线城市,高标准规划建设杭绍甬、沪杭甬智慧高速公路和杭甬城际铁路;向西南对接金义都市区,连接长株潭、黔中和滇中,重点建设金甬铁路,谋划甬金高速扩容工程、四明山高速公路及金台城际铁路。 就在甬舟铁路开工当天,杭州湾南岸,通苏嘉甬铁路举行了海上钻探启动仪式。未来,“圈里人”可以从各自家门口的高铁站出发,从宁波快捷抵达上海,连通长三角各城市。 对于大多数“圈里人”而言,都市区乃至市域内的交通才是“触手可及”的日常。这里,一条条快速路正在构筑,甬舟铁路、甬舟高速复线等是近期建设重点,而甬台温高速公路拓宽工程、甬金衢上高速公路等也在积极研究中,都市区“1小时交通圈”未来可期。以宁波为例,六横公路大桥是重点之一,今年将全面建设;228国道三门园里至宁海一市公路、203省道宁波鄞州至台州玉环公路、314省道宁波象山至台州天台公路等项目建设也已列入《行动方案》中。 去年10月,王先生从余姚坐城际列车到宁波中心城区后,得到了一张免费的地铁换乘券。当月,宁波城际列车和宁波地铁试行免费换乘,成为地铁与城际列车互联互通的一次有益尝试。这次尝试,可以看作是都市区公交网络优化的先行先试。未来,随着都市区建设的推进,轨道交通与市域铁路网将越来越密集,宁波中心城区与舟山城区、台州城区之间的公共交通连接程度将呈现多样化。 《行动方案》提出:将有序推进宁波都市区城市轨道快线、城市轨道普网、都市区BRT等快速公共交通“多网融合”,努力实现宁波都市区内重要节点各种交通方式“零距离换乘”。此外,还将加快宁波至余慈(二期)、慈溪、象山(含象山支线)、宁海城际铁路规划建设,推进台州市域铁路S1线、S2线工程。这意味着,无论是宁波中心城区与余慈、象山等县(市),还是宁波与台州等地,公共交通也将成为两地互联的重要方式。 若市域之间有了公共交通,不正是“同城”最好的诠释吗? 文化旅游融合“风景”更好 春节前后,宁波、台州、舟山互动频频,让三地居民好好享受了一把旅游过年的便利与快乐。 甬台舟旅游惠民季在去年12月上旬拉开帷幕,三地居民凭身份证和暂住证可以免费或半价游。许多宁波市民和在甬工作的新宁波人借助这次机会,到舟山的普陀山、月亮湾、朱家尖万花谷和台州的国清寺、紫阳街、龙蟠岛、东湖、栖心谷等知名景区打卡。 雪窦山至普陀山“两山”旅游专线于去年12月20日正式推出,这趟在奉化溪口雪窦山旅游集散中心和舟山朱家尖蜈蚣峙码头之间对开的旅游班车,春节期间每日两班,让宁波和舟山两地居民像自家人一样,在走亲访友的同时,游名山、品山珍,住海岛、享海味。 同处浙东沿海,共有“醉美”山水,宁波、舟山、台州三地早就在文化旅游融合与一体化发展方面先行“牵手”。无论是宁波首倡的雪窦山、普陀山、天台山佛教名山旅游专线,还是三地联合开展文旅推介,直到如今的三地互惠互游,随着宁波都市区的正式到来,本就难分彼此的三地文化与旅游联系将更加紧密。 近年来,按照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和省委、省政府关于推动宁波、舟山一体化发展的决策部署,宁波与舟山的文化旅游合作从试水逐渐走向深入。随着《行动方案》的出台,三地文化旅游部门将围绕“建设现代化文旅体系”的要求,加强合作沟通和互融互促。 首先,甬舟文旅一体化建设将持续推进。两地将共建甬舟文化旅游宣传载体,共同打造旅游目的地品牌形象,不断提升“两山”旅游在海内外的知名度;以旅游节事活动为引领,举办“观音文化节、弥勒文化节”(慈悲文化节)和中韩旅游登山节等活动。加大甬舟文化旅游系列产品的研发和推广,共推“顺着运河来看海”四海产品线路,通过异地联合促销,扩大甬舟两地文旅资源的影响力。 其次,加快文化旅游一体化融合,变甬舟“二人转”为三地“大合唱”。三地将构建一体化旅游网络,在深入推进甬舟双城旅游惠民季活动基础上,探索甬台舟旅游门票同城待遇;以普陀山、雪窦山、天台山、四明山为核心,共树“东南佛国”旅游目的地形象。联合开发渔家风情、海岛生态、四明山、姚江流域等精品线路,推进游艇基础设施建设。 推动三地文化产业联动发展。共建宁波三江口文化核心圈、舟山定海—普陀文化特色发展核心圈和台州山海文化产业圈等文化产业平台。其中,宁波重点发展高端文化用品制造业、现代工艺美术、文化创意与设计服务、文化演艺与影视制作;舟山重点发展文化旅游、运动休闲、文化创意、文化贸易服务;台州重点发展创意设计、文化旅游、现代传媒、艺术品等产业。 从两地奔波到“一步到位” 去年4月15日,住在舟山市普陀区的宁波市江北区居民王星华,经两地无差别业务系统,无须回宁波老家拿户口簿,就完成了孙女的户籍迁移手续,成为甬舟户籍业务“跨市通办”上线后的第一个办理者。 提交了相关身份证明后,不出15分钟,王星华就拿到了新的户口簿,这让她又惊又喜。 历时近一年,今年3月1日,宁波、绍兴、舟山、台州公安机关正式推出三大类33项户籍业务“圈内通办”便民举措,至此,宁波都市区群众办理户籍“费时费力两地跑”的问题,拥有了值得推广的“标准答案”。 在《行动方案》中,记者看到,“以人为本,共享发展”已成为宁波都市区建设的基本原则之一。进一步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推动服务能力与品质的提升,将成为增强都市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的“发力点”。 根据“建设现代化城市品质体系”的重点任务,宁波都市区将以实现同城化为方向,在教育、医疗、社保、就业等领域吹响资源共建共享的“冲锋号”。 在教育领域,我市将依托丰富的教育信息资源,完善推动宁波都市区教育数字资源交流互通。宁波“智慧教育”学习平台、“云课堂”、公共应用服务平台等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将成为宁波都市区教育工作的“源头活水”,而依托“甬上云校”开展的学校结对帮扶工作,更让优质的教育资源得以下沉到农村和海岛。 去年11月,宁波市第三期名校长工作室启动仪式在宁波教育学院举行,来自舟山的8名校长以“学员”身份与来自宁波的校长导师“一对一”签订协议,形成为期两年的校长专业发展共同体。同期,甬舟7所职业学校签订“甬舟职业教育校际合作框架协议”,在资源共享、竞赛互通、师生互学等5个方面达成协同创新发展的共识。 “校长是学校的发动机。我们要立足现在、着眼未来,推动甬舟两地校长在研修中相互学习、共同交流、共同提高,力争实现甬舟两地更美好的教育图景。”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在医疗卫生领域,宁波都市区的聚合效应也已悄然显现。 甬舟一体化就医直接结算进度显著加快。截至去年6月底,已有宁波市117家定点医疗机构、舟山市27家定点医疗机构纳入了甬舟一体化就医直接结算范围,两地参保人员异地结算近11万人次,结算医疗费合计超过5500万元。 医疗服务领域一体化合作显著加强。目前,两地共同组建了浙东地区糖尿病、骨科、眼科、新生儿等近10个区域专科联盟,还就卫生应急领域一体化达成合作。据统计,去年上半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舟山共向宁波送检核酸检测标本6178例次,检测出病毒核酸阳性23例;血液供应调剂方面,宁波从舟山市中心血站应急调入75个单位红细胞和1个治疗量的血小板,同时将298.5个单位红细胞和9个治疗量的血小板调给舟山使用。 宁波都市区还将进一步加强医疗卫生领域多形式合作,积极组建区域专科联盟,进一步扩大异地就医医疗费用直接结算范围,力争实现全覆盖,推动宁波、舟山、台州医疗急救、供血采血一体化,促进医疗卫生资源合理配置。 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是区域发展的坚实后盾。根据《行动方案》,到2022年,宁波都市区将迎来城市公共服务体系与城市环境的显著提升:城市智慧大脑服务面积覆盖率达到30%,中心城区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在80%以上,PM2.5年均浓度降至每立方米28微克,水(环境)功能区达标率达到9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