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4版:理论周刊·学苑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1年03月04日 星期四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与经验启示

    

    

    李包庚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究竟怎样践行马克思主义,究竟走什么道路,才能实现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目标?这是早期中国共产党人认真思考的问题。陈独秀等先进知识分子很早就对走西方道路产生了怀疑,李大钊1923年在《社会主义与社会运动》中指出,社会主义“因各地、各时之情形不同,务求其适合者行之,遂发生共性与特性结合的一种新制度”。瞿秋白指出,“革命的理论永不能和革命的实践相离……应用马克思主义于中国国情的工作,断不可一日或缓”。

    建党之初,年轻的中国共产党一度将十月革命的经验教条化,将共产国际的指示教条化,给革命事业造成重大损失。在国民革命后期,毛泽东等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就开始认识到,教条主义地理解和运用马克思主义是十分危险的。1938年,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在《论新阶段》报告中明确提出“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任务,指出“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就是要学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应用于中国的具体的环境”。经过长期艰难的探索,毛泽东等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解决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正确方向和道路。

    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工作从革命转向建设。但是,在中国这样人口多、底子薄的情况下建设社会主义,是前无古人的事业,是中国共产党人面临的崭新课题。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通过对苏联经验教训的借鉴,对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艰辛探索,提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进行“第二次结合”的命题,找出了在中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正确道路,制定了一系列国家发展战略,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体系,极大提升了新中国的综合国力与国际地位,改善了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

    中国共产党经过艰辛探索,在推动国家全面发展和进步的同时,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领域中也开始存在一些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环节和方面,制约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充分发挥。为了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推动国民经济社会的持续进步和发展,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果断开启了改革开放大业,激活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实践。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进一步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新时代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全方位、开创性历史成就,发生深层次、根本性历史变革,使中华民族迎来了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也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次历史性飞跃。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经验

    第一,必须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立场,忠实践行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精髓,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过程的积极主体,对社会发展起着决定作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所以取得成功,关键一点就是始终坚持了“人民至上”的价值立场。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始终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始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为人民利益和幸福而努力工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很多,归结到一点,就是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

    第二,要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体系,其中的基本原理是经过长期实践检验的真理。因此,作为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的中国共产党人,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地位,并作为行动的指南。但是,不能忘记机械地、教条主义地理解与践行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教训。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它要求我们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客观实际相结合。只有遵照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把理论与不断发展的实践相结合,才能充分彰显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与生命力。

    第三,要守正创新,在实践中坚持与发展马克思主义。“守正”与“创新”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守正”是“创新”的前提,为“创新”提供立场和方向;“创新”是“守正”的活力源泉和动力根基。马克思主义是真理,但也需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否则就会变成僵化的教条,会窒息其生命力。无论是革命战争年代,还是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时期,历史反复告诫我们,什么时候我们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我们的事业就取得胜利。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马克思主义必定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不可能一成不变,社会主义从来都是在开拓中前进的。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当代启示

    第一,对待马克思主义,要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务必要在读懂、学透经典著作上下功夫,深挖理想信念、宗旨意识等方面的思想根源,决不能浅尝辄止,更不能一知半解、断章取义、机械式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

    第二,对待马克思主义,既要坚持,又要发展。要在实践中根据不断变化的新情况,不断开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当下,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自觉作为实践的理论指南。

    第三,要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奋力打造“重要窗口”。“八八战略”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对浙江改革发展战略的思考和实践,包含着丰富的真理与智慧。十八年来,浙江人民以“八八战略”为指引,推动浙江发展转型升级,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积累了浙江经验。在新时代,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奋力打造“重要窗口”就是浙江包括宁波坚持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最佳途径。

    (作者为宁波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