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1版:要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1年03月04日 星期四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十四五”规划蓝图发布

看现代化滨海大都市如何“起舞”

    昨日上午,市政府新闻办举行宁波市“十四五”规划纲要新闻发布会,发布《宁波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

    《规划纲要》共83页、64个篇章,从新征程导航、新战略牵引,到新路径支撑、新机制保障;从建设世界一流强港、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城市能级和竞争力,到融入新发展格局、推进市域治理现代化;从加快打造现代化滨海大都市,到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市,为宁波未来五年甚至更长时间发展勾勒出宏伟的高质量发展“蓝图”。

    如何理解宁波“十四五”规划?怎样看待宁波在新发展阶段的高质量发展?记者梳理了市发改委负责人和相关专家的权威解答,现摘录如下,以飨读者。

    

    

    

    

    

    

    

    记 者 易 鹤 张凯凯

    通讯员 何竹明

    

    建设“一带一路”枢纽城市

    开放是宁波最大的优势,也是发展的永恒主题。《规划纲要》明确,“十四五”时期,宁波将以建设“一带一路”枢纽城市为目标,深入挖掘开放发展新优势,推进全市更高水平对外开放。具体来说,体现在五个聚焦上:

    聚焦制度型开放——依托浙江自贸试验区宁波片区,加快构建对标国际一流的开放型制度体系,推动市场规则制度体系与国际投资贸易通行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相衔接。提升北仑港、梅山、前湾等三个综合保税区开放水平。

    聚焦开放平台建设——纵深推进“一带一路”综合试验区、“一带一路”中意(宁波)园区建设。深化17+1经贸合作示范区建设,提升中国—中东欧国家博览会影响力。

    聚焦双循环畅通——加强国际航空、国际航运、国际货运专列等国际干线通道建设,推进义甬舟开放大通道建设,加强海铁联运与中欧班列(义乌)陆海联动,实施跨境贸易便利化专项行动。

    聚焦贸易创新发展——深入实施外贸双万亿行动,努力打造国家重要进口基地、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新型国际贸易中心。

    聚焦双向投资合作——全面落实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争取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在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领域吸引重大外资项目落地,打造全球优质外资集聚地。

    都市圈现代综合交通日臻完善

    “十四五”时期,宁波将以海港、空港、陆港为战略支点,加快构建国内领先、示范性强的都市圈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全力建设世界一流强港。优化港区功能布局、加快完善集疏运体系、打造国际航运服务高地,全面提升港口“硬核”力量。重点加快北仑(大榭)、梅山、穿山等港区深水码头建设,加快完善内陆无水港布局,推动港口基础设施系统性重塑、整体性提升,港产城深度融合。

    高标准打造区域航空枢纽。重点实施宁波栎社国际机场四期扩建工程,加密国内干线网络,完善中转联程服务,着力增强航空枢纽辐射能级,高水平建设临空经济示范区。

    全面构建综合交通网络。在对外重大通道、大都市区交通、市域快速通道三个层面重点发力,加快通苏嘉甬铁路、金甬铁路、甬舟铁路等的规划建设步伐。力争到2025年,城市轨道网总里程达180公里,建成高速公路约700公里,快速路总里程超过170公里。

    打造高能级大都市区

    面向“十四五”,宁波将围绕加快建设现代化滨海大都市的总目标,提升自身发展水平、增强辐射带动功能,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协同唱好杭甬“双城记”,联动台州、舟山、绍兴推进宁波都市区建设。

    优化市域空间布局。不断提升中心城区能级,精品建设鄞州中部、空铁新城等重点板块。推动北翼慈溪城区、余姚城区和前湾新区相向融合发展,将宁海、象山打造成为宁波南翼重要增长极和辐射台温地区的门户。

    增强城市核心功能。依托三江六岸、新城新区和战略平台,打造世界级贸易物流枢纽和优势领域科技创新中心、区域性金融中心、“一带一路”国际交往中心,增强城市首位度和极核功能,辐射带动周边中小城市发展。

    提升城市建设品质。统筹推进城市主干道路、公共建筑、历史街区等建设,全面推进老旧街区、未来社区、老旧小区等单元更新改造,深入实施城中村改造实施方案,打造具有时尚元素、港城特色、江南韵味、国际气派的城市形态。

    民生幸福标杆城市呼之欲出

    “十四五”时期,我市将努力建成民生幸福标杆城市。

    “把提升教育、医疗、养老等服务品质作为宁波争创共同富裕先行示范区的重要内容,争取率先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说,到2025年,我市将新(改、扩)建公办幼儿园和普惠性幼儿园100所以上,累计新增普通高中学位1万个;新增三级医院6家以上;推进老旧小区和家庭适老化改造,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占比在60%以上。

    同时,加快建设民办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和中外合作大学,打造国家产教融合型城市;加强“三医联动、六医统筹”,大力支持社会办医;探索建设为老服务综合体,大力发展“银发经济”。

    此外,我市还将健全智慧教育体系,深化城市医联体和县域医共体建设,推动教育资源、市域公共医疗卫生资源开放共享。建设市智慧养老平台,推进智慧健康养老产品应用推广。

    提升现代产业体系竞争力

    市社科院(联)副院长、副主席童明荣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宁波市“十四五”规划对我市未来五年及更长时间产业体系构建,进行了科学性、前瞻性和精准性的谋划布局,既深入贯彻中央、省委战略部署,又充分体现宁波自身发展优势和产业特色,既考虑相关城市间的产业竞合关系,又遵循产业演进发展自身规律,为宁波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全面发力数字经济倍增。“十四五”规划辟专章论述“数字化变革”,这在历史上尚属首次,彰显了数字化改革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强劲动能的极端重要性。特别是把数字经济作为产业经济高质量转型的重要引擎,未来五年,宁波将深入实施数字经济五年倍增计划,超前布局数字基础设施,加快5G网络、城市大脑、市超算中心等工程建设,加快推进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力争打造数字中国示范城市。

    夯实先进制造业优势基础。中央“十四五”规划建议将产业链和供应链放在现代产业体系的核心位置,我市自觉担负使命责任,提出“把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加快建设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未来五年,宁波将深入实施“246”万千亿级产业集群培育,打造化工新材料、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等十大标志性产业链,实施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计划,实施单项冠军全链条培育计划,建设全国制造业单项冠军第一城。

    锚定服务经济能级提升。2020年,全市服务业发展势头强劲,增加值占GDP比重的51.4%,首次超过50%,一二三产结构更加稳固。未来五年,宁波将继续实施“3433”服务业倍增发展行动,围绕现代贸易、现代物流、现代金融、文化创意等重点扶持产业,加强龙头企业引育,推进功能平台建设,大力发展总部经济,聚力建设特色服务业集聚区。

    聚焦新兴产业裂变增长。战略性新兴产业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向,是培育发展新动能的重要发力点。未来五年,宁波将重点培育新材料、高端装备、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先进前沿材料、第三代半导体、区块链等未来产业,构建技术支撑体系,健全应用推广机制。

    建设国内国际双循环枢纽城市

    深度融入新发展格局,既是我市发挥优势、乘势而上,加快打造现代化滨海大都市的重大机遇,也是我市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市、当好“重要窗口”模范生的使命担当。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金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规划纲要》从打造高水平创新型城市、巩固壮大实体经济、建设国内国际双循环枢纽城市、全力建设世界一流强港、打造营商环境标杆城市、共建共享美好幸福家园等六个方面提出了具体举措,引人关注。

    融入新发展格局,必须扭住科技创新“牛鼻子”。这是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力,在关键领域和核心环节实现自主可控安全发展的战略支撑。《规划纲要》以建设高水平创新型城市为引领,以打造新材料、工业互联网、关键核心基础件三大科创高地为抓手,提出实施人才“栽树工程”系列行动,加速开放揽才产业聚智,加快构筑高能级平台,激发大院大所创新能力,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营造一流创新生态。

    融入新发展格局,必须巩固壮大实体经济基本盘。这是提升供给体系与国内需求适配性,形成供给与需求高水平动态平衡的重点。《规划纲要》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战略方向,以提升现代产业体系竞争力为目标,提出大力发展十大标志性产业链,加快建设先进制造业集群,实施服务业倍增发展行动,提升服务经济规模能级,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健全产业发展支撑体系。

    融入新发展格局,必须放大开放合作大优势。这是深度参与国际国内合作,建设双循环枢纽城市的要义。《规划纲要》提出,要促进消费扩容提质,拓展有效投资空间,建设“一带一路”枢纽城市,拓展提升开放型经济优势,全力建设世界一流港口,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加快形成全链条、多要素、高效率的双循环,打造国内大循环重要支点、建设链接全球的港航物流枢纽、贯通内外的贸易枢纽、战略资源的配置枢纽和制度型开放高地。

    融入新发展格局,必须建设共同富裕先行市。这是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使国内市场成为最终需求的主要来源。《规划纲要》坚持以人的全生命周期需求为导向,紧扣收入、就业、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重点,提出实施“甬上乐业”重点工程,着力扩就业促增收,发展现代化高质量教育,全面推进健康宁波建设,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推动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打造最具幸福感城市升级版。

    融入新发展格局,必须擦亮综合环境“金招牌”。系统深化市场化改革,全面优化市场综合环境,这是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关键。《规划纲要》聚焦市场体系、财税金融、行政管理、营商环境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提出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健全高标准市场体系,完善现代地方政府财税金融体制,建设高效服务型政府,加快构建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的市场经济体制,打造市场化、法制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标杆城市。

    经济空间前瞻性布局

    《规划纲要》立足宁波实际、面对新的发展阶段与形势,对经济空间进行了系统、全面的前瞻性布局。在宁波大学商学院教授、管理学博士许继琴看来,主要有以下特点:

    规划对现状有着客观、清晰的认识,指出“城市交通枢纽作用、建设品质、核心功能、统筹能力和治理水平亟待提升”;规划的目标定位有高度,从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提升到高水平国际港口名城,城市的目标提高到现代化滨海大都市;规划的任务清晰、具体,着力提升城市能级和竞争力。

    从空间尺度看,规划从深度参与长三角一体化、引领建设浙江大湾区、做实做强宁波都市区到市域层面的“一核引领、两翼提升、三湾协同、多极支撑、全域美丽”,作了全面、深入的谋划。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先行区、高水平共建沪杭甬湾区经济创新区、打造上海配套功能拓展区,规划给出了宁波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这一国家战略的清晰路径。

    健全浙东经济区和宁波都市区协作机制、落实宁波都市区建设行动方案,规划明确了宁波都市区建设部署。

    推动“东揽、西拓、南融、北强、中优”,建设五条城市发展轴带,增强泛三江口、东部新城、鄞州南部、镇海新城等核心板块发展活力,精品建设鄞州中部、空铁新城、姚江新城、创智钱湖、北仑滨江、奉化宁南等重点板块,加强高端服务、总部经济、国际交流等功能塑造,打造世界级贸易物流枢纽、优势领域科技创新中心、区域性金融中心、“一带一路”国际交往中心,规划给出了切实增强中心城市能级和竞争力的空间、产业部署。

    发挥北翼临湾接沪优势,推进宁海、象山城镇化补短板,规划因地制宜谋划两翼提升。

    实施“千年古城”复兴计划,推动鄞江、慈城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开发,规划对经济空间的基层城镇也作出了分类部署。

    以国际门户型综合交通枢纽为引领,推动海港陆港空港信息港联动发展,建设至长三角城市群“2小时”、至上海及宁波都市区内“1小时”、宁波市域内“30分钟”交通圈,这是规划为实现上述的城市能级提升和竞争力增强作出的基础设施保障。

    

    

    《规划纲要》亮点多多

    

    

    市发展规划研究院总经济师张水清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与以往相比,此次《规划纲要》亮点多多,主要体现在五个结合上:

    坚持顶层设计与问计于民相结合。在《规划纲要》编制过程中,我市把“开门编规划”和“规划为民”的要求贯穿始终,做深做实前期研究,多次召开专家学者、企业家、基层代表、民主党派、市级部门等座谈会,组织开展公众建言献策活动,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建议,使得“十四五”规划编制成为一个集思广益、凝聚共识的过程,《规划纲要》充分反映了人民群众所思所想所期所盼。

    坚持贯彻中央要求与体现地方特色相结合。《规划纲要》通篇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总书记对宁波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立足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这个总逻辑,把握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奋力打造“重要窗口”要求,按照唱好“双城记”、当好模范生的定位,提出了今后一段时期思路目标任务,充分体现了中央要求、时代特征和宁波特色。

    坚持五年规划与十五年远景目标相结合。《规划纲要》立足两个百年历史交汇期的新发展阶段,提出了到2035年“基本实现高水平社会主义现代化,成为浙江建设‘重要窗口’的模范生”远景目标,也明确了到2025年“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市”近期目标任务,远景目标注重前瞻性、战略性,近期目标侧重落地可达性,体现了两个阶段目标的紧密衔接与梯次提升。这在规划史上是首次。

    坚持传承与创新相结合。《规划纲要》既注重历史沿革强调推进制造强市、国际强港、数字经济等发展,也坚持与时俱进提出融入新发展格局、促进整体智治、推进碳中和等新目标任务。特别是在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定位基础上,提出建设现代化滨海大都市的定位,符合宁波资源禀赋特征,也蕴含着城市空间、功能、产业等变革要求。

    坚持锻长板与强弱项相结合。《规划纲要》根据变化了的国内外发展形势,主动融入国家战略,发挥比较优势,抢抓窗口机遇,提出要发挥和放大港口、开放、制造业、城乡统筹等优势,锻造标志性、引领性、战略性长板,同时也明确补齐科技创新、城市能级、生态环境保护等短板,推动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