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鄞州区开展“3·5学雷锋志愿服务主题月”系列活动,南部商务楼宇开展灯光秀,弘扬志愿服务精神。 (唐严 摄) |
|
制图 张悦 |
|
春节期间,漾公益志愿者进行交通引导。(姚熠萍 摄) |
|
防疫志愿者在高速路口为过往人员测量体温。 (宁波市志愿者服务指导中心 供图) |
|
志愿者李峰辉走进春晓敬老院为老人剪脚趾甲。(张飞坤 摄) |
记者 黄 合 雷锋精神,人人可学;奉献爱心,处处可为。 目前,宁波全市共有注册志愿者215万人,志愿服务组织1.4万余个,志愿服务活跃度超过50%,平均每4个人中就有1名注册志愿者。 如何向这群“可爱的人”表达敬意、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今天,以“学雷锋日”为契机,让我们将目光直接聚焦在这群志愿者身上,看看这些年宁波都推出了哪些关心关爱举措—— 守护这座城,你们辛苦了 “做志愿服务的时间长了,脾气都被磨没了。”这句自我调侃的话,用在奉化区红十字博爱志愿者缪亚春身上似乎很适合。做了13年的志愿服务,无论有多繁重的任务,多棘手的服务对象,她总是温柔待人。 2020年年初的新冠肺炎疫情来势汹汹。正月初四,缪亚春主动报名成为奉化区委党校医学观察点的志愿者,负责该观察点的送餐及垃圾回收服务。那时,基层的医护物资相当紧张,医学观察点里甚至连套防护服都没有。她便找来了“草根版”的替代品,披上一次性雨衣,戴上一次性手套和帽子、口罩,就完成了每日送餐的基本装备。 一大早,她先去生产口罩垫片的西坞街道联兴公司帮工,帮助企业解决用工荒的问题,加快产能恢复;接着和医务人员一起上门,帮助即将解除隔离的居家人员测量体温;然后去村庄社区的卡点执勤,还要帮助社区消杀及看望志愿者、送去防护用品……一个多月时间里,缪亚春每天都把时间安排得满满当当。 疫情当前,做志愿者意味着风险和辛苦。缪亚春连朋友圈都不敢发,在老公和女儿那里,也只说自己在高速公路出口测体温,生怕他们知道了实情会担心。有一次上门去居家隔离点测量体温,30来户人家住得比较远,一家家跑下来,足足花了8个半小时,中间都没时间休息,全身都是汗。 更让人倍感煎熬的,还有那些只能吞进肚子里的委屈。一开始,有一些居民不配合志愿者工作甚至执意冲卡,面对无理的指责谩骂,作为志愿者的缪亚春没有还口,只能一边一遍又一遍地耐心解释,同时默默将眼泪往肚子里咽。 “确实是感觉到前所未有的疲惫。可能,一方面是病毒带来的心理压力,还有一方面是辛苦劳累委屈夹杂在一起的无力感。”缪亚春说。即使这样,她一直安慰自己的队员们,越是辛苦的时候越是要冲出去,在国家有难的时候更应该挺身而出。 据不完全统计,2020年一年间,我市就有50多万名志愿者参与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服务时长超过400万小时。同时,何美蓉、健康家园公益服务中心、“青鸟助飞”农村事实孤儿自我发展能力提升项目、鄞州区下应街道海创社区等4个集体和个人入选全国志愿服务“四个100”先进典型,11个集体和个人获评全省“五个20”志愿服务先进典型。 疫情防控、文明创建、扶贫助困、垃圾分类、助老助残、生态环境保护、平安巡防、关爱留守儿童……在宁波城市的角角落落,一群群“活雷锋”以自己的方式在守护这座城,他们秉承着“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有一分光,发一分热。 “礼遇”志愿者,社会同参与 “志愿者这么辛苦,毫不退缩,作为商家,我们是不是也可以力所能及地做些什么?”去年4月初,北仑网红餐厅之一的格格家港式茶餐厅正式复工了。作为重新开张后推出的第一个项目,餐厅联系了两个周边社区,提出可以为辛苦执勤的志愿者无偿提供餐点。 这一段因为疫情结下的“美好缘分”,迅速结出了更为丰硕的果实。北仑区志愿者协会正在筹划推出“北仑志愿者礼遇卡”,希望联合商家等社会力量,让优秀志愿者享受专属的志愿服务礼遇,从而进一步激发志愿服务的热情,提升志愿者的获得感。 一拍即合的双方,立马马不停蹄地推进。不到一个月,这家网红餐厅旗下的一家茶餐厅、两级熟食铺,都成为了首批加盟商家,拿出史无前例的最高折扣,向符合条件的优秀志愿者提供一些“绵薄心意”。 “我统计了一下,截至目前北仑共有34家商家加盟,涉及权益、餐饮、甜点、休闲、租车、健康等不同门类,商家们纷纷拿出最优价格‘礼遇’志愿者。”北仑区志愿者协会秘书长张芳芳表示。同时,荣获区级以上志愿服务荣誉的志愿者中已有340余人申请了这张“礼遇卡”,享受到来自社会层面的温暖和反馈。 薄薄一张电子卡,简单的“礼遇”二字,背后是整个社会对志愿者群体的尊重和感激。今年3月5日当天,宁波注册志愿者同样可以享受“礼遇”——凭借“宁波We志愿APP个人服务时长不为零”记录,在宁波轨道交通全线各车站向工作人员出示后,可通过每个车站的绿色通道乘车,无需买票或刷卡。 “过去,坐地铁不要钱,好像在人才专家的‘服务礼包’里听说过。没想到自己作为志愿者也可以体验一把,感到很光荣,也很欣慰。”海曙区志愿者俞悦表示,这些年自己明显感受到社会层面对于志愿者的关心和关爱,疫情防控期间的物资保障、优秀志愿者的评比激励、执勤站岗前打好新冠肺炎疫苗……点点滴滴,聚沙成塔。 值得一提的是,宁波市早在2017年就和中国人寿保险宁波分公司签署了《宁波市注册志愿者志愿服务人身意外伤害综合保险协议》,为全市所有在We志愿服务平台上注册的志愿者在志愿服务过程中遭遇的人身意外伤害进行综合保险。 具体来说,注册志愿者在志愿服务过程中遭遇意外人身伤害,身故的赔付100万元;伤残的,根据伤残等级按比例赔付,最高赔付60万元;去医院治疗的,最高赔付10万元;非意外伤害,因为自身原因猝死的,赔付10万元。另外,志愿者做志愿服务时,造成被服务对象或者其他人财物受到伤(损)害的,相当于第三者责任险,最高赔付10万元。 可以说,无论是各项保险内容还是赔付标准,都达到了全国领先水平。不仅增强了志愿者的荣誉感和安全感,对建立系统完备、科学规范的现代志愿服务体系,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规范化建设,长效化保障 2005年4月9日,张芳芳记得很清楚,那是女排赛事场馆第一次投入使用,自己第一次成为一名志愿者,到现场参加打扫擦洗等志愿服务活动。 一晃,近16年过去了,她从一名普通的学生志愿者成为北仑区志愿者协会的工作人员,亲眼见证着这块土地上志愿文化“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快速发展。 目前,北仑区有注册志愿者14.5万人,总志愿服务时长200多万个小时,志愿服务组织538个,志愿服务项目4.57万个;志愿服务时长在100个到300个小时之间的,占比为33.4%。 “志愿者不再是眼巴巴等着‘学雷锋日’那一天参加志愿服务,他们的‘家门口’就有平台有站点可以报名参与;同时,志愿服务项目不再只是局限于去敬老院助老或者捡垃圾,而是向着专业化品牌化道路发展,邀请更多有专长的志愿者提供专业领域的志愿服务。”张芳芳说。 对此,1995年出生的志愿者俞悦深有同感:“过去,一到3月5日,就是出门做志愿者的日子。现在,‘学雷锋日’更像是一个纪念日,提醒我们传承雷锋精神。毕竟,天天都在做志愿者,志愿服务已经成为日常生活的‘必需品’了。” 志愿者通过统一的We志愿服务平台注册、报名、认领岗位活动,就能提前参加相关培训,拥有服务期间的保险保障,相应物资由组织方统筹,服务时长可以折换成征信时长,还可以逐级分类享受荣誉评选等多方面多领域的激励措施和回馈保障…… 志愿者愈来愈有存在感和荣誉感、参与志愿服务越来越便利化的背后,是宁波的志愿服务工作越来越规范化,也越来越系统化。一系列配套政策措施的出台,多个部门和社会层面的共同参与,让志愿者不再是“一腔孤勇”,而是“抱团取暖”“团队作战”“常态推进”。 仅仅在过去的一年间,宁波就印发《防疫志愿服务工作指引》,为安全、有序、持续开展防疫志愿服务提供规范化流程;撰写防疫志愿服务调研报告、起草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志愿服务工作机制,形成疫情防控志愿服务工作闭环。值得一提的是,宁波编写的《防疫志愿服务培训教材》还被中央文明办转发武汉市作为培训教材。 “现在的宁波,身边处处有志愿者的身影,可以直接感受到这座文明城市的爱心。”阔别多年之后,旅居台湾多年的宁波人周玲3年前回到了家乡,让她欣喜的不仅是家乡的硬件设施日新月异,更是城市角角落落越来越温暖的底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