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7版:行走基层·乡村发现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1年03月10日 星期三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抚育高质量森林, 为“大花园”提供生态支撑

春天的四明山林场。(朱军备 摄)
市区有关部门工作人员在查看公益林树木生长情况。(朱军备 摄)

    

    

    

    记者 朱军备  通讯员 陈丹 朱宁溪

    

    森林是人类的好伙伴,它可以净化空气、保持水土、防风降噪、过滤粉尘、涵养水源等。森林被誉为“地球之肺”。

    3月12日植树节来临之前,记者深入天童林场、奉化溪口、宁波市林场、四明山区等地,了解我市森林保护和修复等情况,探寻“宁波还要不要种树、种在哪里、种什么树”等问题的答案。

    “五山一水四分地”的宁波,早在2010年就成功创建为“国家森林城市”,育有近400万亩公益林,但树木质量不高、木材蓄积量低。数据表明,全市木材蓄积量仅为每亩4.7立方米,低于全省、全国平均值;且中幼林多,大树、古树少;经济价值不高的黄山松、马尾松多,珍贵树种少。

    同时,由于城市建设加快推进,因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房地产开发等需要,每年有7000亩左右的林地被占用。

    按照《浙江省新增百万亩国土绿化行动方案(2020-2024年)》要求,宁波市“到2024年底必须完成新增造林12.13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48.55%(当前为47.73%)”。

    而实际情况是,由于宜林土地少,可以种树的空间越来越少,宁波造林任重道远。

    

    实行公益林生态补偿机制 构建生态文明建设的最绿底色

    

    

    

    三月初的四明山,春寒料峭。从奉化溪口驱车进入四明山腹地,一路上树木茂盛,雾气弥漫。一夜春雨,玉兰、早樱等山花开得更加烂漫。

    “山上树木保护得这么好,得益于宁波创新的生态公益林补偿机制。”陪同上山的宁波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绿化处的杨文忠说。

    住在山区的农民,为了增加收入,会在承包山上砍树,或栽种花木,参与的人数一多,就出现了毁林、水土流失现象。

    宁波市林场所在的山坡上,原本是光秃秃的茅草山。上世纪60年代,第一批工人上山开荒,肩挑背扛种树造林。到上世纪90年代树木成材,林场大量采伐,出售木材。砍树持续了10多年,直到2002年,宁波市委决定停止林场经营性采伐。

    “从种树、砍树,到保护森林;从卖木材到卖风景,拥有10万亩山林的宁波林场走上了一条以生态保护为主的发展道路。”1993年从林校毕业分配到林场、现为林场副场长的陈超开说。

    从2003年起,公益林生态补偿机制开始试行。自2015年以来,全市已建立以一般区域、大中型水库水源地、中心城区供水水库水源地、四明山区域等为分类标准,实行生态效益差别化补偿制度。即一般公益林补偿标准为每亩40元,27座大中型水库水源涵养林补偿标准为每亩45元,部分供水的西溪水库水源涵养林每亩为95元,四明山区域内为每亩140元,中心城区重要饮用水水源地公益林补偿标准为每亩150元。宁波的补偿标准为全省最高。

    同时,通过“退花还林、林地流转”等措施,确保全市山林生态持续向好。

    在传统的花木之乡奉化区溪口镇,山林面积有118万亩,占全区的三分之一。2013年,该镇开始退花还林。

    其中山多人少的壶潭村,平均每个农户每年可获得生态公益林补偿金两三千元,最多达1.7万元。

    同时,农民被动员将山林经营权流转给村镇集体,可一次性获得每亩1万元的流转资金。至今,该镇流转面积1500亩,全镇公益林37.9万亩,90名护林员常年在巡逻。

    截至目前,宁波市共有400万亩公益林,占陆域总面积的27.16%、森林面积的60.3%。市县两级财政年投入生态补偿资金3.1亿元。

    公益林差异化效益补偿机制的建立,不但成为保护森林资源的重要手段,也构建了生态效益的转换通道,公益林已成为宁波生态文明建设的最绿底色。

    

    

    提升林相和品质 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双赢

    

    

    记者来到宁波市林场,深入仰天湖林区的玉竹湾,看到7位农民在一处倾斜的荒坡空地上补种冷杉、柏木、金钱松等树苗。

    林区主任顾永钿介绍,这片坡地可种树苗约115亩。去年10月,林场将此前因为松材线虫病枯死的树木砍倒、杂树清理掉。这几天,在玉竹湾、界牌头、美人山三处约400多亩坡地上补种林场自己培育的树苗,如今,林场自己的苗圃已培育有40万株小苗。

    我省松材线虫病是1991年首次在象山发现的,30年来,我市实施“削峰拔点”工程、采取“清理+免疫制剂”综合防治等措施,逐步形成了“春抓免疫防治、夏抓绿盾护林、秋抓疫情监测、冬抓清理利用”的全季防治机制,收到明显成效。松材线虫病发生面积和病死树数量分别从高峰期的63万亩、540万株,下降到2020年的10.2万亩、7.9万株,全市近200万亩纯松林逐步改造为松阔混交林或阔叶林,林分结构更趋稳定。

    宁波市林场自2012年发现松材线虫病后,一方面积极采取病虫防治措施,采取打针、喷粉、诱捕等措施,清理病死松枝,使这场“没有硝烟的森林火灾”得到控制;另一方面,实施林相改造,即在病死松树林的空地上,补种红豆杉、冷杉、柏木、赤皮青冈等珍贵树种,让森林多样化、珍贵化。如今完成公益林林相提升,造林3000余亩,主要增加了金钱松、扁柏、鹅掌楸等树种,公益林抚育6000余亩。

    奉化区溪口镇在第一轮“退花还林”时,套种了90万株银杏、南方红豆杉、香榧、浙江楠、浙江樟等珍贵树苗,以此替代原来的红枫、樱花、五针松等经营性苗木。在第二轮“森林质量提升行动”时,在坡度25度以上的山坡种下25万株香榧、红豆杉等树苗。

    如今,在雪窦山东侧的一片山坡上,几年前种下的红豆杉、香榧已长到一人高。香榧种植5到8年可以采果,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都较高。

    

    同步推进“六大森林”建设 提升森林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

    

    

    从现实情况看,我国仍是一个缺林少绿、生态脆弱的国家,森林覆盖率远低于全球31%的平均水平,人均森林面积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1/4,人均森林蓄积量只有世界人均水平的1/7,森林资源总量相对不足、质量不高、分布不均的状况仍未得到根本改变,林业发展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

    2019年,浙江省委、省政府出台《浙江省新增百万亩国土绿化行动方案(2020-2024年)》。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按照“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的思路,充分挖掘潜力,大力实施山地、坡地、城市、乡村、通道、沿海“六大森林”建设,加快构建严格保护森林资源的治理体系,着力提升森林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森林日益增长的多元需求,为全省“大花园”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生态支撑。

    根据方案,到2024年底,全省力争完成新增造林180万亩以上,全省森林覆盖率60.8%以上(国家森林资源连续清查口径),基本建立布局合理、覆盖城乡、功能强大的森林生态体系。

    宁波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有关负责人说,从去年起,我市各级党委政府积极响应、迅速部署、上下一心、攻坚克难,强效推进。全市上下积极谋划、克服疫情影响,认真落实省政府下达给我市“到2024年底新增造林12.13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48.55%(当前为47.73%),其中2020年造林3.38万亩”的任务。

    奉化区自然资源管理服务中心主任陈云奇介绍,奉化区响应省市的新增百万亩绿化行动,在“山地森林”“坡地森林”建设中,积极利用宜林地,下山移民后的空地,灌木地、苗圃改造等一切空隙栽种树苗。在“城市森林”建设中,充分利用方桥大规模开发建设时机,营造公共绿地,如在奉化城市展览馆周边建设150亩景观绿地。

    近3年来,奉化区每年抚育森林3万亩。在建好亭下湖示范基地之后,今年又新增莼湖河泊所示范基地,为全市首个集体林示范点。

    2020年,宁波全市共完成一村万树示范村35个,完成新增造林上图面积5.76万亩,为省下达年度任务的170%。2021年全市新增造林目标任务确定为2.8万亩。

    春季正是植树造林的大好时光。今年“植树节”前后,宁波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将推出“云植树”和市民家庭上山植树活动,以进一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四明大地上,种更多的树、种更好的树,抚育高质量森林,为全省“大花园”建设提供生态支撑。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