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赟 中小微企业是地方经济的主力军。面对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冲击,为帮助中小微企业渡过难关,去年,我国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出台多项应对疫情的阶段性税费减免措施。今年,全球疫情和世界经济仍面临严峻挑战,有效需求疲弱的局面仍未完全改观,对于中小微企业的纾困政策要分类调整,设置过渡期,把握好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宁波拥有中小微企业总量近40万户,占企业总数的99%以上,贡献了全市60%以上的GDP及80%以上的就业岗位,并涌现出众多“小而强、小而新、小而精”的隐形冠军、单打冠军和“小巨人”企业。同时,中小微企业的发展也始终受到众多限制,尤其是融资难、融资贵,长期制约中小微企业生存和发展,在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中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更加严重。在后疫情时代,为中小微企业提供快捷、优质、全方位、可持续的金融服务,提升金融服务精准性,疏通帮扶中小微企业“最后一公里”,显得十分迫切和重要。要结合经济发展新趋势,通过科学设计,构建共享平台,继续打通金融服务通道,增强服务意识和创新意识,以更加开放的思维和举措,不断夯实和提升金融机构“敢贷、愿贷、能贷、会贷”的基础和能力,为中小微企业打造快速高效实用的金融资源平台。 一、织密信息共享网络,激发银行“敢贷”主动性 一是加快建立中小微企业信用信息平台,协调推进信用信息共享。要积极整合市场监管、税务、海关等部门的信息,织密信息网络,拔掉信息孤岛与数据烟囱,为金融机构提供依法合规对接涉企信息的便利渠道,切实解决银企信息不对称难题。 二是加强数据应用,强化隐私信息保护。支持银行基于信息共享平台开发完善中小微贷款审批及风险识别模型,实现对中小微贷款风险精准识别和事前应对。同时要完善隐私信息的保护制度,加强数据共享监管,实现信息共享与隐私信息保护之间的平衡。 三是推动中小微企业信用评级体系建设。充分利用信用信息共享平台,推动各地开展本地区中小微企业第三方评级工作,形成上下联动、横向协同、覆盖地区的评级系统,从而使金融机构能及时掌握中小微企业经营状况,降低尽职调查难度,提高审查效率。 二、健全风险共担体系,解除银行“愿贷”后顾之忧 一是加大担保服务力度。引导政策性融资担保机构扩大产业链上下游中小微企业融资担保业务规模、降低融资担保门槛和担保费率、简化担保手续、帮助银行有效分担中小微企业贷款风险。同时,鼓励政策性担保机构建立担保联盟,对中小微企业贷款提供支持,分享收益,共担风险。 二是提高银行与保险公司的协同力度。政府应支持和鼓励保险公司利用贷款保证保险、贷款责任保险和信用融资保险等保险方式,消除银行放贷顾虑,帮助银行分担信贷风险,实现企业能贷、银行愿贷。 三是加强银保信息共享、贷后管理、业务培训等方面的合作。银保联合需要努力的重点方向应该在于精准提供金融服务、共担风险、共同盈利,促进全面排查风险,防范虚假贸易融资和骗贷骗赔风险,实现银保一体化。 三、发挥政策护航作用,守护银行“能贷”持久性 一是强化地方财政资金对信贷资金流向的引导,激发银行的积极性。对支持中小微企业力度较大的金融机构进行税收减免和财政奖补,通过组织开展针对中小微企业的信用评定和施行扶持政策,最大限度地激发银行向中小微企业放贷的内生持久性。 二是完善现行贷款审批程序。现行的贷款审批程序,使得中小微企业信贷审批过度集中,不能适应中小微企业资金使用的紧急性和高频率。可以依据信贷优先评估体系,为中小微企业建立适当的贷款系统、政策及程序,如建立合理的放贷奖励机制和风险约束机制。 三是设立专门支持中小微企业的政策性银行。设立以不营利为目标的专门针对中小微企业的政策性银行,围绕中小微企业融资特点和融资需求,设定专属于中小微企业的融资政策、行业利率和融资流程等,实现持久满足中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 四、善用金融科技,提高银行“会贷”专业性 一是善用金融科技,加快数字化转型。银行要利用数字金融高效管理中小微贷款客户群体,主动定位有融资需求的中小微企业客户、提供合适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并从多角度全面分析中小微企业诚信状态和还款能力,使得贷款风险识别更加准确,减少银行对中小微企业抵押物的过度依赖,积极开展信用贷款。 二是加快金融科技赋能,提高产品服务创新。积极借助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前沿科技重构中小微贷款业务流程,推动中小微贷款业务体系向线上化、场景化、智慧化方向转型升级。探索设立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地区知识产权融资服务平台,深化知识产权质押等金融科技创新,提升银行开发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积极性。 三是高度重视金融科技复合背景人才队伍的培育。加强人员培训和队伍建设,打造具有金融科技复合背景的高素质专业人才团队,才能把金融科技广泛地应用到中小微企业业务创新当中,增强金融服务能力。同时,要进一步完善内部绩效考核和激励约束机制,调动基层人员积极性。 【本文为浙江省社科规划课题(21NDJC056YB)成果】 (作者单位: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