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2版:阅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1年03月23日 星期二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寸丹惟不愧朝堂

——读《孙燧集》有感

    

    

    

    

    

    

    黄 岚            

    

    年初收到王孙荣编校的《孙燧集》,宁波出版社于2020年7月出版。孙燧(1460年-1519年),字德成,号一川,浙江余姚孙家境(今慈溪市横河镇孙家境村)人。明代著名的忠烈之臣,他以右副都御史,巡抚江西,矢志精诚维护朝纲。正德十四年(1519年)被宁王朱宸濠所害,嘉靖帝即位后,追赠礼部尚书,谥号忠烈。《孙燧集》收录了孙燧撰写的《萍乡道中次赵都谏渐斋韵》等诗和《恤刑录》等文章。附录部分汇编了明清两代人士所作有关孙燧的各种传记、祠记、祭文、碑志、行状等,可以让我们从各个不同角度来了解孙燧,对他有个全面的印象。

    搜集编校孙燧的诗文是一项艰难而迫切的工作,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随着时间的流逝,一些古籍正在快速消亡,而一旦散佚,要搜集谈何容易?王孙荣先生克服种种困难,从各种文本古籍中搜寻孙燧的诗词与文章,并对其中的脱文、衍文、错字等一一校对,力图还原诗、文的本来面目。从明代胡世宁《大中丞赠尚书忠烈孙公行状》文中可知,孙公平生著有“《四圣糟粕》十卷,《诗文启劄》六卷,《奏议》四卷,《案牍稿》十卷,《恤刑录》二卷,《巡抚榜文》一帙”等。今天我们看到的《孙燧集》,虽经编者四处寻访、搜集,其诗文仍远远少于原来的篇数。

    读孙燧诗,知其性情。我最早是在王阳明平定宁王叛乱的故事中,知道“江西巡抚孙燧”这个名字的,当这个名字出现在“孙家境”文章中时,遥远故事中的人物形象顿时鲜明生动起来。现在我又看到了孙公的诗,听到了孙公在行吟,感受到了他的真实。《孙燧集》中收录了孙公的十四首诗,其中唱和诗占了很大比例,可能是在别人的诗文中反而得以保存下来?《常山草坪驿中和见素先生韵》是与见素先生的唱和诗。孙公在往返常山的草坪驿中,见壁上有见素、南涧两先生的诗,就提笔和诗:“纲常自古要担当,弱水谁将驾苇航?岭道风行豺遁远,海空云阔雁飞忙。身从许国频加爱,发为忧民忽变苍。醉饱君恩无以报,寸丹惟不愧朝堂。”从这诗中,我找到了孙公在宁王叛乱时杀身成仁的原因,也看到了他为国为民的忧患之心。“寸丹惟不愧朝堂”,他是这样写的,也是这样做的。写这首诗时,离他殉职只有四年时间。

    这区区十几首诗实在太少了,读完后,我立马联系王孙荣先生:还有孙公的诗吗?太少不过瘾呀。王孙荣先生说书成之后又找到四五首。急切让其发来一看,有《宜春台》《韩文公祠》《三先生祠》三首,第四首《宗濂书院和韵》与集中的《芦溪谒濂溪和王伯安韵》,诗句一样,题目不同。宜春台在江西宜春,汉武帝时,宜春侯刘成于城中及周围立五台,其中最胜者为宜春台,植桃李万株,供人登览。孙燧诗中道:“郡治东南旧有台,暮春登眺画图开。隔林啼鸟催诗句,小院飞花入酒杯。疏密人烟联万井,氤氲瑞气接三台。仰山千古遗灵在,栋宇巍巍亦壮哉。”见诗如见人,唯有赤子深情,才会引发与大自然共鸣之情,从而写下美丽的诗句。

    孙公留下的那一卷《恤刑录》,则让后人窥见他的担当与责任,忧民爱民就在那一纸审录罪囚疏中。疏中所述的案件,有的让人匪夷所思,尤其是其中记录的盗窃几石米就要被判死刑的情景让我非常意外。此集也成为我们观察有明时代、社会不可多得的资料。

    在集中,我知道了宁王死在三个浙人手里。第一个浙人是胡世宁,宁王叛乱前早有反相,胡世宁最早上书告变,惜被判流放辽东。第二个浙人是孙燧,以一死坐实宁王叛乱,昭告天下。第三个浙人是王守仁,平定了叛乱。此三臣中孙公最为英烈。

    谁说江南没有英雄呢?我作一诗来《赞孙燧》:却道英雄有来处,江南弱水育魁儒。尽忠不必挑时日,报国何须惜此躯。举臂明知难挡贼,教妻即返断回途。长空烈烈风云歇,肃穆祠堂慰烛湖。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