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5版:深度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1年03月25日 星期四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到“十四五”末,我市将新增塘河水系滨河绿带约43公里,形成百里塘河亲水型社区绿道——

塘河复兴,留住乡愁


整治后的前塘河

中塘河潘火段

五乡镇后塘河风景

    

    

    

    

    

    

    

    

    

    

    记者 杨绪忠 通讯员 张彩娜 裘哲俊 

    

    三江六塘河,一湖居其中。

    千百年来,宁波独特的地理格局和塘河景观,深刻影响着城市交通系统、市镇分布乃至人们的生活方式,记录和延续着城市独特的历史文化特色。

    塘河是深入城市肌体的“血脉”。在宁波城市有机更新全面提速、加快打造现代化滨海大都市的背景下,努力实现塘河两岸贯通、沿线品质提升,打造具有历史文化价值和现代感的塘河滨水空间,意义重大。

    

    

    时代呼唤塘河复兴

    

    

    六塘河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沿河具备丰富的景观资源和历史人文资源。以后塘河为例,“旧时航船熙熙,今朝人头攒动”是其生动写照。后塘河穿五乡镇而过,东起与东吴镇交界的生姜村,西至与邱隘镇交界的蒲根村。从唐长庆元年(公元821年)至20世纪80年代,一直以“舟楫纵横以利集散,民间运输多赖于此”而著称,许多运输船队在后塘河上穿梭,各种货物在城市与乡间往来运输。后塘河成为连接城乡的重要纽带,也一度成为甬城市民的乡愁记忆。

    但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宁波塘河因不能适应工业时代的发展要求,原有的水运功能逐渐消亡,灌溉功能逐步弱化,功能趋于单一。与此同时,我市塘河还存在文化资源挖掘不够、水网侵蚀严重、滨水空间品质较差等问题,塘河逐渐淡出城市生活中心,成为商业区和居住小区的“后院”。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解决塘河所面临的问题,充分挖掘其文化价值,将我市塘河打造成像上海苏州河、南京秦淮河一样的城市名片,使塘河两岸成为集休闲、娱乐、文化于一体的亲水公共空间。这不仅是提升宁波城市品牌和文化品位的战略性举措,更能够为宁波唱好‘双城记’、当好模范生、建设现代化滨海大都市提供有力支持。因此,开展塘河综合整治,挖掘综合功能,加快推进塘河滨水空间建设,就显得极为重要。”市住建局副局长夏海明表示。

    记者从市住建局获悉,自2016年以来,我市先后完成了《宁波塘河品质提升策划》及《宁波市塘河综合整治实施导则(试行)》的编制,形成了塘河滨水空间建设的初步构想、建设标准及相应要求,为塘河综合整治绘制了详细的路线图。

    截至去年年底,全市已建成29公里的塘河滨水空间绿带。在塘河沿岸整治和品质提升中,我市采用多种方式推进项目建设。一是利用市政道路改造,同步推进项目建设,如西塘河北岸(护城河-机场路)结合中山路整治同步实施;二是结合周边地块开发,相继推进了南塘河东岸沿河景观绿化带(南苑街-环城南路)和段塘学校西侧绿带(环城南路-段塘中路)的建设;三是统筹新城开发和功能园区建设,完成了后塘河和甬新河两岸滨水空间的开发与品质提升,重点打造了东部新城生态走廊景观带等一批建设项目;四是注重深入挖掘文化资源,打造特色节点,如长春门文化公园项目一期文保建筑保护修缮工程已经完工,二期公园绿地工程已经完成初步设计,将于近期开工建设。

    

    

    塘河水系将更具韵味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我市塘河整治推进难点不少,尤其是要将塘河沿线被物业占据的滨水空间由“私人空间”回归“公共属性”,让滨水岸线“露”出来,实非易事,需要广大居民的理解和支持。此外,城镇区域河道存在较多缩窄段,河道拓宽面临繁重的政策处理工作和资金需求;农村河道拓宽则面临土地要素保障的压力。

    为实现塘河文化复兴,重塑水乡气质,市住建局等相关部门将继续围绕我市的资源禀赋和水乡特色,努力实现塘河两岸贯通、品质提升,着重打造高品质、功能突出、有文化的塘河滨水空间。

    “塘河复兴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需要多部门攻坚破难,统筹协作,形成科学实施、协同推进的整体合力。”市住建局更新发展处处长马家双在谈到城市滨水空间建设时指出:姚江和奉化江丰富的滨水沙洲岸线、文化留存、山水田园等优质资源,将是城市发展重要的竞争力与生产力;甬江两岸深厚的历史遗存、岸线码头、滩头湿地资源,将是城市功能转型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战略支撑载体。结合塘河的资源禀赋,今年,我市将全面启动六塘河建设,如西塘河南岸整治工程(三眼桥-学院路)、中塘河潘火片区绿道贯通工程(紫城路-金达路)、甬新河东岸整治提升项目(湖下路-鄞州大道)、小塘河南岸绿道贯通工程(宁波保时捷中心-百宁街)等塘河滨水空间绿带建设。

    去年9月,我市编制了城市滨水空间专项行动计划。根据该计划,到“十四五”末,我市将新增“塘河水系”滨河绿带约43公里,形成百里塘河亲水型社区绿道,以“水清、河畅、路通、景美、文盛”为目标,突出塘河韵味、宁波特色,形成城市慢生活体验重要休闲空间。远期,城市滨水空间开发建设将向姚江及奉化江上游延伸,带动余慈新区及奉化区滨水空间轴线保护与统筹开发,打造全市域范围集约高效、生活宜居、山清水秀的高品质滨水公共空间,进一步提升城乡品质,增强居民幸福感和获得感。

    

    找准定位统筹建设

    

    

    “宁波因水而生,因水而兴。新时期加快塘河滨水开发建设,不仅要着眼于提升宁波城市品质,更要把其作为一项惠及百姓福祉的民生工程来抓。未来,要以民为本,找准定位,统筹建设。”市城市科学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史济权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如何对宁波塘河绿道和滨水空间进行开发建设,留住乡愁记忆?市自然资源和规划研究中心副主任赵艳莉给出了具体建议:

    首先,应充分认识塘河在城市品质提升中的重要价值和综合作用。随着城市的发展,宁波逐步从“河埠集镇”走向“三江都会”,塘河的作用从交通要道演变为生态景观的轴线,沿河绿道将成为老百姓直接受益的休闲绿道。

    其次,加强规划引领和设计,塑造特色文化品牌。建议把塘河打造为水脉、绿脉、文脉合一的文化长廊,让塘河重新回归市民日常生活,通过塘河的整治,带动塘河两岸地块的综合开发,建设宁波的“百公里塘河休闲长廊”。

    在深入挖掘历史文化内涵、树立文化品牌方面,赵艳莉举例说,西塘河是世界文化遗产大运河浙东段的重要组成部分,沿线的大西坝村和高桥老街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历史遗存,这两处历史风貌地段具有打造成“运河人家”的资源条件。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院上海分院规划四所所长闫岩认为,对标上海苏州河“生活居住、人文休闲、生态绿色”三大定位,宁波可重点借鉴其滨水空间提升的经验:一是推进全线贯通,构建沿岸开放的慢行网络体系;二是贴近居民生活,丰富滨水特色功能和水上活动;三是强化生态治理,打造人与动植物共融、可亲近的洁净水体;四是挖掘文化内涵,打造历史与现代对话的文化探访线路;五是做精滨河景观,营造意境连续、步移景异的宜人空间。

    结合宁波塘河沿线发展基础与建设条件,闫岩建议宁波近期的塘河沿岸开发建设可重点针对三个领域:一是塘河贯通行动,综合采取地块围挡开放与设置景观人行桥、空中栈桥、下沉通道等方式,分期分段推进沿河绿道与公共空间贯通,打通滨水慢行路径断点,为市民提供一批5公里社区绿道环;二是蓝绿项链行动,实施水绿联治、沿岸生态系统修复,以塘河串联公园绿地节点,使得建成区内塘河沿线每两到三公里就有1处城市公园或社区公园,结合塘河历史文化底蕴和周边城市功能特征,提供主题性的文化体验、运动休闲、科技展示等功能;三是点亮水岸行动,根据塘河的文化定位与沿线资源差异,塑造“一河一品”,如“千古运河、今韵西塘”“民蕴传承、风雅南塘”“人文新城、都市滨河”“田乡故里、绿野郊河”等,通过沿岸建筑天际线管控、色彩规划、景观小品优化等手段,凸显特色风貌段的气质。

    

    本版图片均由

    鄞州区五水共治办提供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