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志愿者参与到寻访之中 |
|
大佳何村里的老人讲述往事 |
|
村民在井栏村里进行祭奠 |
|
大佳何村老街 |
文/摄 记者 黄合 宁海县委报道组 徐铭怿 通讯员 王丹丹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转眼,又到了清明时节。在这一段时间,慎终追远、礼敬祖先、弘扬孝道,都是刻在中华民族骨子里的。 上周,在杏花微雨里,记者来到宁海采访,意外得知当地正在进行一场别样的清明活动。这一次追思祭奠的对象,不是自家的先人,而是一群不知道姓名、年龄、籍贯的英雄。 ■一个人,萦绕数十年的心愿 “老街老人们记忆中最难忘的英雄烈士旧事,一定是六位解放军战士的故事……”这是省人大代表、宁海县大佳何镇大佳何村村民何晓道散文《阶下英雄》的开头。 今年,何晓道已经58岁了。从小到大,他无数次听大佳何镇大佳何村的老人们讲起这段故事。只是,故事里始终没有留下姓名的烈士,是他心中萦绕多年的遗憾。 大佳何村是何晓道的出生地。静谧的老街上,石板路,木头房,矮屋檐,头发花白的老人们三三两两坐着聊天,岁月仿佛在这里停下了脚步。 “根据村里老人们的说法,那个时候,应该是宁海解放前夕。就在这条老街新茂店的廊檐下,一群被土匪抓捕的解放军排排紧挨着坐着,身上流着鲜血。他们大都20来岁,长得眉清目秀,一看就是出生在读书人家……” 为了搜集这些无名烈士的信息,何晓道走访了大半年时间。他一遍遍和村里依旧健在的耄耋老人们聊天、长谈,希望从他们口中得到更多有用的信息和线索。 根据老人们口述,天黑后这些解放军就被拖到附近的冷水坑坝枪杀了,族里长老和街坊把遗体葬在溪边树林之中。直到40年后,镇政府出面挖出烈士们的遗骨,移到后洋山上建墓立碑,供人凭吊。 与其相印证的,则是在大佳何镇烈士陵园墓碑上记载着这么一段文字:解放军某部八位无名战士,于解放前夕在大佳何乡执行任务时光荣牺牲,葬于墓内。“我知道的是6位,这里的8位无名烈士,可能还有其他牺牲在此地的地下党员。”何晓道说。 “上街头新茂店的石板沿阶还在,如果仔细辨认,说不定仍然可以见到英雄的血迹;也许经过70余年的岁月洗涤,已经了无痕迹。但是,只要老街还在,英雄真实的故事一定会代代相传……” 这是《阶下英雄》的结尾,何晓道希望以此短文,为英魂祭。但是,也有一些人,带着不理解和质疑声。毕竟,都过去这么久了,即使真的找到,还有意义吗? 对此,何晓道想得很明白。他说,革命战争年代,有太多革命先烈前仆后继,英勇献身,“我觉得,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更应该努力、耐心地去找到这些无名烈士的身份,也算是给这些先辈先烈一个交代。”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这一份朴素的心愿,通过社交媒体被更多人知晓后,引起了宁海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和当地媒体的关注。他们发起“为无名烈士寻亲”倡议,希望能够借助职能部门和发动社会的力量,一起帮助更多无名英雄找到“姓名”。 “寻亲”的故事,从一个人走向了一群人。 ■一个村,坚持数十载的守护 “我们这里也有类似的情况,有个无名烈士的纪念碑,是村民们筹资建立的”“我们村有座烈士墓,烈士姓甚名谁不知,只知道死于一场战斗中”“我们村也有这样的无名英雄,其墓碑经过四次迁移,现在黄家山公墓里”…… 随着活动的深入,越来越多的信息在此汇集。峡山村、井栏村、小青村……一个个曾经名不见经传的村落浮出水面。在那里,一代一代朴素的村民,用口口相传的方式,讲述着这些无名英雄的故事,守护着无名烈士的精神。 刚刚过去的周日,60岁的大佳何镇井栏村村民郑在朝约了兄弟一起,到村里的公墓祭祖。根据传统,除了给自家祖先上坟,一家人还要向另一位无名英雄寄托哀思。 “说到这个习惯,还得从50多年前说起。”那时的郑在朝还是个小学生。每年清明节,村里学校教师郑小青带着全校学生百余人,亲自做花圈,折好小白花,到山上去看望一个“不知道名字”的英雄。 “郑老师告诉我们,那是在1949年,一支解放军部队向象山方向行进,在井栏村临时驻扎休整。其中有一名受伤的战士,因当时医疗条件差,牺牲了,后来就安葬在了该村松树山的山脚下。”郑在朝说。 其实,这个故事,村里但凡上了年纪的老人们,都能说出一二。已经白发苍苍的吴成香老人说,那个时候部队刚进村,很多村民如惊弓之鸟,不敢靠近;但那群年轻的战士直接在廊檐下席地而卧,就连离开前都挑满了水缸的水,用行动赢得了民心。 “战士去世的时候,用的还是我太公的寿材。”76岁老人刘月娣说,当时战士去世时,临时找不到棺材,她的太公就把自己的寿材送给了他们。“战士埋好后,我的爷爷奶奶还经常带着我去祭奠他们。” 虽说村子并不富裕,但每一次村子发展需要迁坟的时候,村民们总是意见一致,首先要将这位无名烈士的墓迁移好、修缮好。2003年,考虑到方便管理凭吊,村里直接将这座坟迁到黄家山公墓,无名烈士和本村的祖祖辈辈一样,就这样葬在了一起。 “无名英雄为了让我们过上幸福生活,把生命都献出来了,我们应该尊重他们,不要忘记他们。”76岁的退休教师郑小青说,虽说自己年纪大了,腿脚不便,但好在一年一年祭奠,也在学生们的心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即使在2003年村校撤并后,仍有不少村民自发前往公墓祭扫凭吊,一直持续到了现在。“英雄不怕牺牲,就怕被人遗忘。在我们村民心中,早把他当成我们的亲人。”58岁的村民沈昌善说。 宁海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局长王宁芳接受采访时表示,寻访中,自己听到了很多整村守护无名烈士的故事,真的很让人动容。“村民们守护的不仅是墓地,更是守护住了烈士精神。红色基因代代相承,这或许是更大的价值所在。”她说。 ■一座城,跨越数十祀的传承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 “为无名烈士寻亲”倡议,经过各级媒体报道,正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这份从田野间、泥土中“长”出来的温暖,感动了很多人,也让越来越多的人志愿加入“寻亲”队伍之中。 清明前夕,力洋镇小青村的烈士公墓,省“最美志愿者”、岔路镇兆岸村村民王乘红正带领4名退役军人向无名烈士敬礼。 “我的父亲和儿子都是退役军人,自打记事起,我每年都要到烈士陵园为烈士扫墓。每次站在烈士墓前,我总在想,他们为了解放宁海,那么年轻就牺牲了,至今不知家在何方,心里不是滋味。”王乘红说。 听小青村里的退役军人说,这里有座无名烈士碑,62岁的王乘红就和镇上几位退役军人组成志愿小组,一起参与到“寻亲”队伍中来,一边寻找烈士踪迹,一边搜集烈士资料。 “每一个烈士的背后都有一个故事,了解每一个故事对我都是一次精神上的洗礼。几年前,我自己也在寻找烈士的故事,已经把这件事当成我一辈子的事业,只要我还能动,我就一定会坚持下去。”王乘红说。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他们为了祖国的解放事业,为了人民的幸福生活,付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却连名字都没有留下,他们的事迹让我们感动,他们的精神让我们敬佩。我们能做的,就是弥补这个遗憾,帮助英雄早日‘回家’。”宁海一线民警周国亮说。 “70后”林克刚是宁海县民间文艺家协会的一名会员,得知大佳何镇有两座无名烈士墓时,他就逐村去寻找烈士的故事。“每一位革命英烈的故事都是一部英雄史诗,每一个无名的坟茔下都埋藏着一个不朽的灵魂。”林克刚表示,他要书写烈士感人的故事,让更多人了解烈士的英雄事迹,学习他们为祖国献出宝贵生命的精神。 在寻访的过程中,很多人会感到遗憾。因为年代久远、资料缺乏,许多烈士的真名、出处已无从考证,健在的亲历者则越来越少,对于同一个故事,细节上也有了不同的版本——隔着数十载的光阴,为无名烈士找到“名字”,希望似乎真的非常渺茫。 不过,作为“为无名烈士寻亲”活动发起的单位之一,宁海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党组书记汪秀邦则从另一方面,深切感受到烈士英名早已深植民心。因为,越来越多的人,借助讲述烈士故事,为烈士修墓立碑、祭扫守护等方式,成了无名烈士的“亲人”。 “今年是建党100周年,发起这场活动是为了忆党史、感党恩、跟党走。”汪秀邦表示,烈士是中华民族的脊梁,理应青史留名。寻找无名烈士不只是一代人的事情,应该有更多人参与,信念薪火相传,只要还有一个烈士无名,寻找工作就永不停止。 从未忘却的祭奠 70年前的事,你还会记得吗?对于生活在超快节奏的现代人来说,哪怕是一年前的事,可能都已经变成模糊的影像了吧。 当我走进村庄去采访,却惊讶地发现,这些偏远甚至与世隔绝的地方,竟然数十年如一日将一个个无名英雄的故事代代相传——其实,光这件事情本身,就足够让我感动。这种根植于人性的朴素情怀,似乎因其不掺杂质,而愈加显得质朴而纯粹。 可惜、惋惜、怜惜,感激、感伤、感恩,崇敬、向往、崇拜……采访中,我们听到了村民们不同的情绪表达,但无一例外,他们都把无名烈士当做了“自家人”,在一代一代口口相传的同时,变成了整个村庄的集体记忆;而这些始终没有办法落叶归根的无名英雄,则和这块土地最终融为了一体。 那些曾经带着稚气、拿着小白花上山祭奠的少年,变成了如今头发花白的老年人。他们依旧习惯不改年年上山祭奠,然后再对着新的一茬带着稚气的少年,将这些无名英雄的故事娓娓道来。 就是在这代代相传的过程中,你可以感受到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强大动力,也感受到英雄主义的那份热在我们的血脉里奔腾。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此刻,让我们在他们的坟上添一抔新土,然后挺直腰杆,告诉这些倒在解放前夕的无名英雄:这个你们为之浴血奋战的民族,已经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未来也必将变得更加强大! (黄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