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3版:笔谭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1年03月30日 星期二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大堰览胜

    

    

    

    

    闲来无聊,读诗消遣,看到黄庭坚的《水调歌头·游览》:“瑶草一何碧,春入武陵溪。溪上桃花无数,枝上有黄鹂……”不由得想起了故乡奉化大堰。

    那儿是四明山和天姥山交会处,四明山东麓有个小峡谷叫石大门,峡水下注的流域叫柏坑,溪曰柏溪;天姥山东麓有座镇亭山,水流湍急,山高水长,叫镇亭溪。两溪在大堰合流,统称大堰溪。大堰溪全长十公里,在南溪口与来自新昌的剡溪合并,统称南溪。这是一条我们大堰人的生命线,也是我童年的梦幻线。故乡的春天一碧千顷,翠烟缭绕,繁花似锦,鸟鸣谷应,是一点也不比黄词所记的武陵溪逊色。

    说实在,武陵溪到底有多少看点,谁也说不清道不明,倒是我的故乡很值得一探究竟。故乡的桃花源全长约三十公里,其中十公里是一个壶状峡谷,文人们称它为冰壶,两头小,中间大,颇像一只漏水的壶。夏天走过廿里横山,寒气袭人,暑热全消。

    壶底出水口叫广渡,广则广矣,但要过渡,绝对无法坐船或坐轿。直到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宽约六十米的渡口上仍没有桥或竹排之类的交通设施,水面上只露出一长溜不规则但大体平稳的石步墩,供行人过溪。溪水一般不会漫过石步墩,人行其上,如跳伦巴。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我曾壮着胆子走过一回,听着水声风声鸟声,看着蓝黄赤白彩锦变幻的倒影,不时有石斑鱼在细石间出没,小螺蛳悠闲地在石步墩上游移,一缕甜醇的滋味从脚心渗入肺腑,不由得心旷神怡,飘然若仙。

    广渡两端有狮子山和白象山对峙,人称“狮象守门”。由此往西南步行八里许,溪边矗立一巨石,石上镌刻着一首古风长咏,把冰壶两岸的风光尽揽篇内,故曰诗岩。诗人仿佛是从头到尾飞越冰壶的,其中有“大小万竹望不见,上下牢岩过若飞”等名句。传说诗岩下有个深潭,潭内住有仙姑,她曾发愿说,要是有人能一口气读完长诗,就嫁给他。许多书生秀才无缘一睹仙姑芳容,倒有一位和尚一口气读完长诗,仙姑出水一看是光头,便骂了一声“贼秃!”沉回水底,从此不再露脸。有老人言之凿凿,诗岩直到上世纪50年代还完好无损,可惜,我60年代初就读县中,徒步往返过无数次,只见“冰壶”口被黄泥乱石填充成大坝,诗岩始终无缘谋面,想必做水库时被化成大坝基石,与水库底下的仙姑长相厮守了吧。

    过诗岩行八里,便是冰壶口了,口外有两条溪水交汇。由西南向东北的是大堰溪,由西北向东南的叫南溪。南溪发源于新昌雪窦,与蒋氏故居所在地剡溪同出一源。它们的分界线在距离宁波西南五十公里的剡界岭。雪窦之水行到界岭折成两支,一支与剡溪合流自西向东出北溪到江口汇入县江,另一支由西向南流经万竹南溪入县溪,故旧时称北边的剡溪出口为北溪口,南边的雪溪出口为南溪口。

    如果把南溪比作初涉江湖的莽小子,那么,大堰溪便是个纯情清丽的山里姑娘。溪两岸,是姑娘精心缝制的嫁衣。三夏无风而凉,四季花果竞香,五谷随心点缀,菜蔬着意成行。看不尽山清水秀,数不完林葱竹翠。

    大堰溪遇上南溪之后,那较劲功夫真叫汹涌澎湃,两溪磨合阶段,把“冰壶”口外的那些大丘小谷荡涤得斑驳陆离,两水纠缠,一泻五里,在一座高耸的悬崖前突然扭头,折了180度,兜兜转转地进入曲颈大肚的“冰壶”后,才融为一体,载歌载舞二十里,流入县江。两水相撞扭头的崖壁叫“响水岩”,那音响之大,用曾巩赞誉雪窦千丈岩瀑布的诗句“四季雷声六月寒”形容最为恰当。

    转过南溪口西行,柳暗花明又一村:一个蕞尔平原展现眼前!平原百余顷,西端有一条宽约2米的堰渠把一部分溪水揽入田间小水沟,大堰溪顺着平原北沿的房屋逶迤而下,把小平原滋润得花团锦簇。这条堰渠修筑于宋元年间,山里人从没见过这么大的水利工程,就叫它大堰。如今,大堰已发展成为奉化境内小有名气的生态旅游胜地,外地旅客熙来攘往,风景四季如画,山水不调自香。特别在春季,除了满地油菜花、茶花、桃花、李花,还有漫山遍野的杜鹃花!若是黄庭坚在世,我想明白地告诉他,这里就是白云深处,这儿的花红确实会濡湿人衣,但不会玷污您的清白,人生难得闲适,莫忌飞短流长。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