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晓燕 近日,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睡眠管理工作的通知》,明确提出三个“重要时间”:一是学生的必要睡眠时间:小学生每天睡眠时间应达到10小时,初中生应达到9小时,高中生应达到8小时;二是学校作息时间:小学上午上课时间一般不早于8:20,中学一般不早于8:00,有条件的应保障学生必要的午休时间;三是学生晚上就寝时间:小学生一般不晚于21:20,初中生一般不晚于22:00,高中生一般不晚于23:00。这个《通知》被舆论解读为“睡眠令”。 我们小时候没有这样的“睡眠令”,也没有听说别的国家有这样的“睡眠令”。常言道,缺什么吆喝什么。也就是说,现在我国的中小学生普遍睡眠不足,所以才会出台这样的文件。正如有人调侃的那样:蓝领上班7点钟,白领上班8点钟,金领上班9点钟,红领(红领巾)上学6点钟! 根据中科院发布的《中国国民心理健康报告(2019-2020)》数据显示,高达九成孩子的睡眠时长不达标。全国政协委员陶凯元也在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上郑重指出:“学生睡眠时间严重不足。缺觉已成全国中小学生的老大难问题。” 宁波人对睡眠是相当重视的。老话说:“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睡补。”如果睡眠不足,每天吃人参当饭也没用。旧时的孩子,物质条件不如现在的孩子;但他们放学早,作业少,学习压力轻,每天有很多课外活动和玩耍时间,晚上8点多钟就能睡觉,让如今戴着厚厚的近视眼镜、作业做到深更半夜、11点钟以后才能就寝的孩子们羡慕不已。 “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睡补。”这本是一条常识,但是现在有的家长由于无法保证孩子充足的睡眠,却反其道而行之。孩子睡眠不够?那就加强营养,多吃点好东西;加强营养还不够?那就再吃点补药补品,补各种微量元素,补维生素ABCDE……在应试教育指挥棒的压力下,在“多考一分,干掉千人”的口号声中,家长们为了让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硬着心肠给孩子加码。陪着孩子做作业,为孩子报名参加各种课外辅导班,自己则又当助教,又当书童,又当保姆,恨不得立刻培养一个诺贝尔奖得主出来。据说大家都在抢跑。孩子累,家长累,老师也累,孩子的睡眠尤其不足。 且不说这样做效果如何,我们不妨来看看诺贝尔奖“老客户”德国的做法是怎样的。自从诺贝尔奖设立以来,德国人(含移民美国、加拿大等国的德裔)共有106位获奖,占获奖总人数的将近一半。换句话说,8200万德国人拿走了约一半诺贝尔奖,而全球另外60多亿人则获得其余一半。那么,德国人是不是像中国人喜欢说的那样,“从娃娃抓起”,让孩子从小就“赢在起跑线”上呢?不是的!德国的幼儿园不教数学,不教语文,不教外语,也不教其他什么“专业知识”。在3年幼儿园生活中,孩子们的唯一任务就是“快乐成长”。他们参观警察局,学习如何报警;参观市政府,认识市长;去花圃学习分辨花草植物;去乘有轨电车,记住回家的路……3年过去了,孩子们学会了自己修理玩具,自己制订计划,自己搭配衣服,自己整理东西……一个6岁的孩子,已经有一定的独立意识和动手能力。 为什么德国人能够分享世界上一半诺贝尔奖?答案就是——禁止过早过度开发儿童智力,避免将孩子的大脑变成记忆的硬盘,留给孩子更多的想象空间。不但幼儿园如此,小学生也不能学习额外的课程。德国人的观念是,要做符合儿童天性的事情,不要违背儿童的成长规律。在这样的观念支配下,还会出现孩子睡眠不足的现象吗? 所以,德国人的经验,是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的。“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睡补”的道理谁都明白,靠压缩睡眠时间、透支健康而“赢在起跑线上”,最后必将输在半途或“终点线”上。少年强则国强,陶凯元委员提出的全国中小学生缺觉的老大难问题,再难也得通过教育改革逐步解决。大家说是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