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6版:深度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1年04月09日 星期五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如果在心脏骤停的1分钟内使用AED对患者进行电击除颤,救活概率为90%——

“救命神器”全覆盖 离我们越来越近


“救命神器”AED。

马拉松赛事中的红十字应急救护志愿服务AED骑行队。

市红十字会联合市应急管理局和市轨道交通集团,在鼓楼地铁站开展联合应急救护演练活动。

    

    

    

    

    

    

    

    

    

    记者 陈敏 

    

    余杭一名中学生突发心脏骤停,依靠“救命神器”AED(自动体外除颤器)成功挽回生命;一名男子在北京市东单体育馆突然倒地,在场的6名医生使用体育馆内安装的AED,对该男子进行4次电击除颤,令其恢复了自主心率;宁波旅客随身携带AED赴美,在航班上成功救人……

    近年来,利用AED成功救回心源性猝死患者的新闻事件频频见诸媒体,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公共场所AED安装事宜。

    公共场所安装AED,被视作城市文明的一大标志。2016年7月,我市在全省率先开展了公共场所设置AED工作,并在人流集中的交通枢纽地段安装了首批21台由市红十字会募集的AED。

    将近5年过去了,全市公共场所共投放安装了多少台AED?有多少市民能在关键时刻使用AED?公共场所投放安装的AED是否发挥了紧急救命的作用?最近,本报记者就此采访了市红十字会。

    

    720余台“救命神器” 落户宁波公共场所

    

    

    

    自动体外除颤器,简称AED,是供社会公众使用的便携式急救设备,能够自动识别患者心律并判断是否给予电击除颤,用于现场抢救心脏骤停患者,根据语音提示即可操作,使用起来非常简单、安全。因其抢救生命的成功率远高于徒手心肺复苏,又被称为“救命神器”。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在公共场所安装AED的必要性。

    据国家心血管病中心统计,我国心源性猝死的年发病率为41.84/10万,每年的心源性猝死约54.4万例,相当于每天约有1500人发生猝死,其中约90%发生在医院以外的公共区域。

    研究显示,心肺复苏每延迟1分钟,病人的生存率就下降7%-10%。心跳停止超过4分钟,脑组织会发生不可逆的损伤;超过10分钟,抢救的成功率几乎为0。但是,专业救援力量难以在短时间内到达事发现场,往往会错过急救黄金时间。所以,发现有人心脏骤停倒地,最可靠的办法是在急救人员赶到之前实施有效的心肺复苏术。AED之所以被称为“救命神器”,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它能够显著提高生存率。研究发现,如果在心脏骤停的1分钟内使用AED对患者进行电击除颤,救活概率为90%。

    公共场所投放AED这项工作,受到了宁波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公共场所投放、安装AED被写入《健康宁波2030行动纲要》,“公共应急救护服务工程”在2019年和2020年连续两年被列为市政府民生实事项目,市财政和民政部门通过福彩公益金项目支持在社区安装AED,各区县(市)也相应增加了财政投入,过去两年,全市均超额完成当年度民生实事项目AED安装任务。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纷纷建议、呼吁在我市重点公共场所扩大AED安装覆盖面,市人大持续跟踪督导民生实事项目进展。各级红十字会发挥组织优势,积极筹措公益基金,动员人道资源,联合爱心企业和热心人士,大力推动公共场所安装AED工作。

    2017年,市人大常委会在市文明办协同下,制定出台《宁波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将“鼓励在人口密集的公共场所设置自动体外除颤器(AED)等急救设备”写入条例,并规定了救人免责条款。这是全国首部并且是唯一在地方性文明行为促进条例中倡导公共场所安装AED的法规。

    据统计,目前我市已在公共场所投放720余台AED,达到每万人1.2台,走在全省前列。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我市在公共场所投放、安装的AED,已经挽回了数条宝贵的生命。2017年6月24日上午,镇海绿轴体育公园羽毛球场馆内,一男子突然晕倒在地,所幸公园内安装有AED,经过培训的物业安全班班长立即取来AED,并按照机器提示,对晕倒男子实施了有效的电击除颤,使其转危为安。2019年10月26日,宁波国际马拉松比赛中,一名小伙子心脏骤停,慈溪市红十字会救护培训讲师在现场用AED对小伙子进行急救,经过两次除颤后,小伙子成功获救。

    为了方便市民第一时间找到AED,2019年,市红十字会开发了AED电子地图,市民可在微信小程序搜索“宁波AED地图”或通过宁波市红十字会微信公众号进入地图搜索。市红十字会联合市卫生健康部门,在全省率先将公共场所AED接入120急救指挥调度平台,为院前急救增添了新力量。

    

    

    促进“救命神器”全覆盖 立法推动是有效手段

    

    

    

    我国公共场所安装AED工作总体起步较晚,这方面深圳走在了全国前列。2017年,深圳推出“公众电除颤计划”,由市财政出资购置5000台AED,在5年-10年内实现每10万服务人口配备100台AED的目标。截至今年1月20日,深圳已安装AED3500台,还有2000台设备将于今年上半年安装完成,届时深圳AED覆盖率将达到全国第一。

    2016年12月,浙江省委、省政府印发《健康浙江2030行动纲要》。2018年1月,《健康宁波2030行动纲要》发布,到2030年,全市公共场所AED配备率为每万人1-2台。按此测算,我市在公共场所投放的AED起码需要1200台。

    宁波该如何推进“救命神器”全覆盖?业内人士认为,对公共场所投放、安装AED进行立法是一个有效手段。这方面,国内一些城市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

    根据2016年11月起施行的《上海市急救医疗服务条例》,下列场所和单位应当配备必要的急救器械、药品和掌握急救器械使用知识、技能的工作人员:“轨道交通站点以及机场、客运车站、港口客运码头等交通枢纽;学校、体育场馆、展览场馆、文化娱乐场所、旅馆、商场、景区(点)等人员密集场所;大型建筑施工企业的施工现场、大型工业企业。”该条例鼓励有条件的场所和单位配备自动体外除颤器,紧急现场救护行为受法律保护,对患者造成损害的,依法不承担法律责任。

    自2018年10月1日起施行的《深圳经济特区医疗急救条例》规定:当地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制定机场、地铁车站、火车站、汽车客运站、客运码头、口岸等公共场所配置自动体外除颤器等医疗急救设备和器材规划,经市人民政府批准后组织实施。已配置自动体外除颤器的公共场所经营管理单位,应当在开放或者营业时间安排掌握自动体外除颤器使用技能的工作人员在岗。鼓励社会力量在人员密集场所按照相关规范配置自动体外除颤器等医疗急救设备和器材。

    今年起施行的《杭州市公共场所自动体外除颤器管理办法》明确规定,交通枢纽(机场、火车站、轨道交通站点、长途汽车客运站、码头等)等6类公共场所应当按规定配置AED。到2022年,杭州市的公共场所将配置4200台AED,达到4.2台/万人,确保10分钟内可取得。

    但宁波至今还没有相关的强制性要求。据了解,宁波现有的720余台AED中,作为人流最集中的交通枢纽仅投放了50台,分别为机场6台、火车站13台、地铁站9台、汽车站15台、公交车站7台。

    在今年宁波市两会上,有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呼吁,把设置AED尽早列入行业规范,明确配置目标,提出行业标准,加强监管,并落实配置单位管理责任。

    

    加强应急救护培训 让更多生命得到挽救

    

    

    

    根据国家心血管中心2019年的统计数据计算,如果AED普及到位,每年至少有27万人可以得救。

    “如果生命发生了意外,我们是没办法进行自救的,只能等待身边的人来救援。只有人人参加应急救护培训,人人学会应急救护,才能让更多的生命得到挽救。”市红十字会相关工作人员说。如今,公共场所有了越来越多的AED,为市民现场救护提供了工具保障,成为院前急救体系的有益补充,这就需要更多市民学会、掌握应急救护技能。

    据介绍,AED使用方法早已被列入红十字救护员培训内容。市委、市政府也对红十字应急救护培训工作给予了高度重视,先后5次将红十字应急救护培训列入市政府民生实事项目。为向市民宣传普及应急救护的知识和技能,我市各级红十字会组织救护培训师资志愿者,走进机关、学校、企业、社区、农村等,组织开展应急救护公益讲座和培训。

    令人欣慰的是,参加救护知识培训、学习急救技能,正成为宁波众多企事业单位的共同需求。我市电力系统自2008年起,每3年对一线电力工人进行救护员培训,每次受训1500人至2000人;公安系统将红十字救护员取证培训纳入公安民警警衔晋升培训,已实施3年一轮的培训,驾驶员培训学校、交警支队、巡特警支队等也积极开展急救知识普及培训;全市一线消防员实现救护员培训全覆盖;应急管理部门连年组织危化企业应急处置技能大赛,将急救内容作为竞赛科目,并将有关急救知识纳入安全生产人员培训内容;教育部门实施学校应急救护知识普及培训全覆盖;人社部门将救护员培训纳入公务员培训体系;机场工作人员学习急救实现全覆盖……

    普通市民中也掀起了报名学习急救技能、急救知识热。据了解,全市红十字会系统开展的救护员培训,平均每个月有2000多人参加。自2011年以来,宁波市累计培训救护员31.2万人,占户籍人口的5.14%;普及救护知识223万人次,占户籍人口的36.6%,走在全省前列。

    尽管越来越多的宁波市民主动参加急救技能学习,越来越多的市民掌握了包括AED在内的急救技能,但业内人士认为,群众性现场救护是急救链条的第一环节,应该有更多的市民学习掌握AED使用等急救技能,让AED等急救设备真正发挥作用。

    采访中,刚刚取得急救技能证书的张先生建议,要推动这项工作,可以尝试通过地方性法规或规章,将应急救护培训取证作为警察、驾驶员等入职强制标准,使应急救护技能成为公众特别是高危行业群体人人必学、人人必会的本领。

    

    本版摄影 陈敏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