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林湖青瓷文化传承园 |
|
傅家路片区便民服务中心 |
|
傅家路片区休闲文创产业——农特产品展销中心 |
|
上林湖青瓷文化传承园高山茶园采茶图 |
|
相关内容欢迎关注 “宁波组工”微信号 |
记 者 黄合 通讯员 勇祖轩 孙冠杰 本版图片由慈溪市委组织部提供 今年是“十四五”的开局之年。如何以城乡融合发展进一步推动乡村振兴,实现区域共同富裕,成了摆在基层面前的深层次发展考题。 “在大背景下,单个乡村‘一枝独秀’无法完成,需要全域推进,才能真正实现城乡融合。”基于这个考虑,当地紧抓“抱团发展”的“牛鼻子”,推出“党建引领乡村片区组团发展”模式,片区内各村发展共谋、事务共商、资源共享、产业集成,探索乡村振兴新阶段发展路子。 穷则思变 扎根于土壤的探索 “穷则思变”——这里的“穷”,指的不是口袋空空,而是身处瓶颈难以突围的窘迫处境。 “慈溪乡村片区组团发展模式的出炉,并不是拍拍脑袋的空穴来风,而是扎根于土壤和现实的探索之举。”作为这一模式的首发之地,崇寿镇组织委员应小君对此深有体会。 作为一个长期扎根基层的“老乡镇”,应小君看惯了农村基层里各自打着“算盘”、寻思“小九九”的案例。 一条路,明明是从西往东走,可东边的头在另一个村子,对于修路的诉求却没有那么迫切,然后就变成了“修一条、堵一条”的怪圈; 一条河,明明是几个附近村都有份,但交界处的区域,却成了环境整治中的“皆不管”,漂浮的垃圾从这头堆到了那头; 一个项目,明明几个村子抱团发展,可能更加能够形成规模效应,但现实却是各个村只看得到自家“一亩三分田”,反而成了同质化竞争后的恶性循环…… 这些问题,搁在过去,可能都不是问题,毕竟土地还很富足,管理还比较粗放;但现在,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农村同样需要合理化规划土地资源,同样需要走出“只扫自家门前雪”的思维惯性,让乡村治理发展更加精细化。 那么,是不是可以有一种模式,让资源可以更加有效地配置?2019年5月,考虑到农村的实际特点和村班子基础,由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浙江乡村振兴示范地傅家路村带动周边的健民村和傅福村的“片区组团发展”模式正式开启。 这种模式,不改变原本的行政级别,也就让很多老百姓减少了心理负担,也为改革减少了阻力;同样借助片区党建的力量,将3个村子当作1个村子去统筹和谋划,可以让抱团后的片区,在党建引领、产业发展、社会治理、美丽乡村等方面,齐头并进。 值得一提的是,片区组团并不是“拉郎配”:几个“片区”内部的村子,大都是地缘相近、人缘相亲,是自身资源和优势最大限度发挥的“优化式组合”,在一些产业发展上存在类似的着力点,也为下一步乡村振兴更深层次的合作提供了可能。 “如果按照传统的思路,由乡镇街道来统筹几个村的资源也不是不可以。但我们更希望,通过这样的模式,让老百姓自愿参与美丽乡村建设——政府并非‘大包大揽’,而是作为‘引导者’,最终的决定权还是要交到村民自己手中,把他们的内生动力充分发挥出来。”匡堰镇党委书记陈旭伟说。 根据试点经验,慈溪更多的村子抱团成为片区,打破村庄地域边界成立片区党委,将两个及以上的村联合起来,由片区内省“千名好支书”“兴村名师”等优秀村支书或镇下派优秀机关干部担任片区联合党委书记,着力破解发展阻滞等难题。 不仅如此,慈溪还组建了由15个部门“一把手”为成员的工作协调小组,针对用地、资金、基础设施改善等难点堵点问题,系统整合条线部门惠农政策,出台精准破解方案,加大项目往片区精准投放力度,对片区村在基础设施投入、重点产业发展、本土文化挖掘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确立起全域推进片区组团的新导向。 截至目前,当地已培育慈溪市镇两级组团发展片区54个,其中市级片区23个,覆盖该市62%的村,落地片区发展项目195个。 大局为重 着眼于长远的眼光 “大局为重”——这里的“大局”,说的不仅仅是各级党委的中心工作,还指将利益相关的主体放到一个盘子来统筹考量。 在崇寿镇傅福村,过去只有一条南北走向的3米宽的中心路,其他都是“毛细血管”,车子只能单向开,开着开着就到了“头”。 按照傅福村村主任、股份经济合作社社长俞建权的话说,村子的地理位置比较特殊,南北两公里东西一公里,“地图上看就像一段带鱼”,要想实现土地连片规划基本不太现实。 其实,傅福村并不是没有机遇。21世纪初,慈溪市绿色农产品加工基地选址,附近的傅家路村和健民村各征地500亩,傅福村则直接征了1290亩。不过,那时的傅福村没有抓住机会,非但村子没发展起来,还新增了矛盾纠纷。 花了几年时间,好不容易把村里稳定了,但基础设施的短板却日益突出。“看看傅家路村建起文化礼堂,群众都竖起大拇指;再看看自家村子,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没有新的增长点,怎么打造美丽乡村?又怎么‘自我造血’?”俞建权说。 2019年,得知要启动片区组团的消息,俞建权第一个支持。他赶紧召集村里的老百姓统一思想:这一次不用并村,但借助抱团发展,这可是傅福村“千载难逢”的大机会! 片区党委一起开会讨论、一起“众筹”节目举行文艺演出、一起投资成立三惠农资服务公司、一起推进农文旅项目协同发展、一起对辖区范围的水环境进行综合整治……有了傅家路村党委书记陈沸沸的引领带头,整个片区组团发展欣欣向荣。 阳春三月,草长莺飞,在片区党委的支持下,贯穿傅福村东西走向的后屠家横路,马上就要进入招标阶段。这条规划中的新路,将有六七米宽,足以满足多车同时通过的需求,也让村里东西向得以畅通。 “终于可以给我们村老百姓有个交代了!”俞建权松了一口气。 而在20公里外的匡堰镇,将南部片区的3个村串联起来,以乡村旅游作为重点,主抓业态的植入,联动设计“春品新茶、夏尝杨梅、秋可登高、冬能赏雪”的精品旅游线路,让大家愿意留在这里“吃喝玩乐”,为片区提升人气,也为农民增加收入。 岗墩村,慈溪最高峰所在地,上面的古道,非常适合爬山爱好者,当地产的高山茶叶也是慈溪一张名片;乾炳村,寺龙口窑址所在地,是青瓷文化发祥地之一,这里产的富硒杨梅,素有“匡堰杨梅甲慈溪”的说法;倡隆村,千年青瓷文化之地,这里是古银锭湖所在地,越窑青瓷文化传承和研发即将落户这里…… 匡堰镇党委副书记毛洪辉表示,如果单单以一个村子为视角,村民缺乏全局观和大局观,可能一窝蜂地发展农家乐或者种植杨梅,在一定范围区域里形成同类低小散模式的高度重叠,既缺乏鲜明特色,也难以形成优势。 “村强民富——其实‘民富’见效快,但‘村强’则需要时间积累。将3个村打包考量,提前谋划,重点倾斜,才有可能实现错位竞争,加快实现村级集体经济增收。”毛洪辉说。2020年,该片区游客量同比增加8万人次,农家乐盈利增加100万元,茶叶、杨梅产值分别增长53.8%、18.6%,预计今年3个村经营性收入可提高200万元,平均增长50%。 适者生存 走出舒适圈的实践 “适者生存”——这里的“适”,并不仅仅指的是适应环境的变化,而是找到“合适”的方式、“合适”的定位,寻找“合适”的道路。 55岁的龚建立是匡堰镇倡隆村党委书记,已经在村里工作20多年了。在他眼里,倡隆村就是个普普通通的小村子,不算富裕,靠种杨梅、水稻为主,产业结构比较单一。 去年4月,乡村片区组团发展,给这个小村带来了很好的机遇。在统一规划引导下,片区决定划出一块5000平方米的区域,引入杭州一家专业机构,打造“青瓷文化村落”。 一开始听说要搞民宿,村里的老人连连摆手,生怕人气不够,投下的真金白银打了水漂。片区便组织67户人家,到余姚横坎头村进行实地参观,又点对点在村口集中宣讲政策,让每个村民都能与未来村庄发展“同频共振”。 “有个村民被说动了,直接给在新浦做电商的女儿打电话。后来,女儿决定把电商搬到自家村里,把原本4间老房子拆掉,又从宁波买来老样式的门窗,翻新重建,打造新的网红电商点。”龚建立说。 “原来是村与村之间‘单打独斗’,片区统一规划之后,产业连片,大家可以发挥各自专长,‘人多力量大’嘛!”龚建立说,不仅仅是自己,村民们都对乡村振兴的未来充满信心,这些年已经有好多村民选择回到家乡、建设家乡。 对于这一点,“90后”第四代梅农戚军洋也有话说。他的老家在乾炳村,2014年返乡创业。他发现,几乎每个村子,都有自己的杨梅品牌,乍看上去很热闹,但真正打得响的品牌却寥寥无几。 2020年年中,得益于岗墩村、乾炳村、倡隆村组成片区,在匡堰镇政府的支持下,片区各村出资成立了忆山文旅公司,并专门成立农产品事业部,从事辖区农产品的深加工和销售开发。 “过去,有了订单,农户们都是各自消化;现在搭建了更大的平台,订单量大了,还能让更多小户吃到‘蛋糕’,实现了资源优化配置。”戚军洋说。去年下半年,他的团队还尝试对杨梅果干进行深加工,改变过去只用落地杨梅发酵的加工模式,直接将优质杨梅晒干保留其原汁原味,让口感更佳。 “这项技术并没有多复杂,只是过去农户心里有顾虑,觉得这样的传统工艺成本过高,没有市场。现在有了统一平台作为底气,我们也想告诉农户:可以通过差异化定位,生产口感更佳的蜜饯果干,进一步提升慈溪杨梅周边产品的品质。”戚军洋说。 统一收购、统一标准、统一包装、统一推广、统一销售……对于个体农户来说,再也不用为了渠道问题愁白了头,只需要集中精力把杨梅种好,收入自然能够水涨船高。 “一开始还没啥概念,今年开始,说实话,就真心有点羡慕了。”龙舌村党总支书记张焕荣说,看到大变样的片区组团村,心里痒痒的,也想快点加入其中。 创新永远来源于实践探索。只有真正扎根乡土的好办法,才可能有源源不断的生命力,才能实现乡村的真正振兴发展。 新闻多一点 多点开花的片区组团模式 1、强化党建引领作用 崇寿镇傅家路村与其相邻的健民村、傅福村组成片区,成立片区联合党委,通过带组织、带管理、带技术,带动片区各村的组织建设、治理水平和产业发展整体提升。片区成立第一年集体经济增长率达30%,村民对村班子的支持率明显提高,换届选举中健民村、傅福村“两委”平均得票率分别比上届提高3.1个和5.5个百分点。 2、统筹盘活资源要素 逍林镇推动振兴村等5个制鞋产业集中村组团发展,各村入股组建鞋产业片区发展有限公司,统建鞋制造创新设计及产业服务中心、大学生电商基地等公共平台,建立片区品牌认定机制,打造片区统一市场。2020年该镇拖鞋产业产值达18亿元,比上年增长30%,拖鞋企业欠薪事件和消防事故分别下降78%、80%。 3、提高区域协同水平 白沙路街道针对辖区内环境“脏乱差”问题,组织4个村1个社区全面开展“校地联合整治”,并提前布局、整体打造学院周边美食一条街、网吧、酒吧等生活服务设施。2020年该片区治安、刑事案件同比分别下降35.3%、46.9%,矛盾纠纷总量下降12.5%,市级信访积案全部化解,安全生产和消防事故下降67%。 4、发挥强村能人的带动作用 龙山镇徐福村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超千万元,而相邻的田央村、筋竹村虽然有丰富的山塘、土地等资源,但缺乏开发经营的好思路。组成片区后,徐福村党委书记兼任片区联合党委书记,片区组建后近三年拟投入资金超2000万元,预计带动片区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每年增收150万元以上,其中田央村、筋竹村年增幅超过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