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版:深度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1年04月14日 星期三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从余姚井头山遗址

看中国先民如何适应海洋和利用海洋

    

    

    记者 陈青 林旻

    

    

    

    昨天,2020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在北京揭晓,宁波余姚井头山遗址榜上有名。这是继慈溪寺龙口越窑窑址、宁波元代庆元路永丰库遗址、慈溪上林湖后司岙唐五代秘色瓷窑址分别入选1998年度、2002年度、2016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后,宁波考古再迎荣耀之光。

    4月12日,2020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终评会拉开帷幕,20个入围项目的考古队领队依次进行陈述。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宁波余姚井头山遗址发掘领队孙国平第二个出场,20分钟的阐述,再次向公众展示了8000年前井头山先民适应海洋和利用海洋的生动细节。

    专家学者在井头山遗址开展了全方位的多学科研究,有海洋环境考古、动物考古、植物考古、科技考古这些大的方向,具体涵盖了同位素研究、海洋沉积研究、贝类遗存研究、古木材研究等领域,参与工作的多学科机构有20家左右。

    几十年坚守田野考古的孙国平,还特别提到了最早发现井头山出土遗物的两位村民,感谢他们的热心和对考古事业的支持。

    

    泥蚶、海螺、牡蛎、蛏子、文蛤

    8000年前生活在古宁波湾的先民喜食贝类

    

    

    

    

    井头山遗址位于余姚市三七市镇,临近河姆渡遗址和田螺山遗址,地处杭州湾南岸的四明山余脉与姚江河谷的交接地带。4月12日,孙国平在入围项目演讲时提到,根据全新世古地理环境和宁波地区发现的一系列遗址,包括井头山、田螺山、河姆渡、下王渡等遗址,表明宁波在距今1万年到5000年全新世早中期,存在古宁波湾这样一个地理单元,和现在的杭州湾比较相似。井头山遗址就是古宁波湾鼎盛时期存在的一个特殊遗址。

    2013年,井头山遗址在遗址所在原厂区地质勘探中被发现,总面积2万平方米,是河姆渡遗址发现近50年以来,在浙江沿海发现的又一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新石器时代遗址。

    遗址所处的环境,属于低海拔高水位的海相沉积环境,对考古发掘有很大挑战。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开始发掘之前,经过多方论证,确定了一个特殊的基础方案,花了1年多时间,建设了750平方米的钢结构基坑。

    2019年9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宁波市文化遗产管理研究院、余姚河姆渡遗址博物馆,对井头山遗址进行正式发掘。遗址文化堆积被5米至8米厚的海相沉积覆盖,总体顺着地下小山岗的坡势由西向东倾斜,最厚处有2米多,分为12小层。发掘出土了露天烧火坑、食物储藏处理坑、生活器具密集区、滩涂区木构围栏等遗迹。出土遗物分为人工器物和自然遗存两大类,后者以动植物遗存为主,还有大量胶结着牡蛎壳的小块礁石。

    井头山遗址出土了大量先民食用后丢弃的海洋软体动物的贝壳,主要有泥蚶、海螺、牡蛎、蛏子、文蛤5大类。器型最大的是近江牡蛎,出土数量最多的是泥蚶。

    各类渔猎动物骨骸,以鹿科动物骨头为主,也有一些猪、狗、圣水牛、水獭等动物的骨头,以及海鱼的脊椎骨、牙齿、耳石等,这些已经过动物考古专家的初步鉴定。

    植物遗存中,最多的是木棍、木条等木头遗存,以及储藏坑中的橡子、麻栎果等,还有桃核、松果、灵芝块、少量炭化米粒和水稻小穗轴等。

    距今7800年至8300年的井头山遗址,埋藏深度达到现代地表以下5米至10米,既是宁波地区目前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文化遗址,也是浙江境内首个贝丘遗址和迄今为止中国沿海地区埋藏最深、年代最早的海岸贝丘遗址,是探索中国海洋文明源头的重要文化遗存。

    

    木器加工技术之高明超乎想象

    船桨可以用于近海岸航行

    

    

    

    

    403件已经登记的人工器物,有陶器、石器、骨器、贝器、木器、编织物等。

    出土的数万片陶片中,经初步整理已修复30多件典型器物,基本分为炊器和食器两大类,还有少量的陶拍和纺轮。陶器分成夹碳陶和夹砂陶两大类,纹饰主要有绳纹、浅方格纹、横向篮纹、锯齿纹、蚶齿戳印纹等,还有一些红衣陶和黑衣陶。

    陶器中的炊器非常古朴,从修复的几件来看,具有简洁实用的形态特征,加上三个支脚的组合方式,可以说是中国沿海地区出现最早的成熟炊器。

    石器数量不多,加工比较简单,器型和材料与河姆渡文化同类石器有明显的区别,又有一定的传承性。

    骨器数量比较多,有一件带锯齿的特殊骨器,孙国平认为可能是用来刮鱼鳞的。

    井头山遗址出土的贝器,是浙江省考古史上第一次发现,用近江牡蛎壳加工而成,功能应与河姆渡文化的骨耜相近,是中国南方地区非常少见的一类生产工具。

    木器数量和种类非常多,保存得非常好,是中国沿海地区包括整个中国新石器时代保存最好的一批木器,加工技术之高明超乎想象。

    100多件木器中,有桨、器柄、带销钉木器、矛形器、点种棒、双尖头木棍、单尖头木棍、杵、碗、扁担形木器等,其中数量最多、加工最特殊的是挖凿有规整椭圆形卯孔的“刀”形器柄,专家推测它们应是与石斧组装使用的木工工具。

    井头山遗址出土的船桨中,有一件加工得相当完整,是中国沿海地区直接可以用于近海岸航行的典型工具。

    一件带销钉的黑漆木器,器型非常特殊,专家对其功能有多种说法,最特殊的是中间木头钉子的部位,这样的加工工艺特征,反映了中国沿海地区非常早熟的木构工艺技术,也可以说是中国南方地区干栏式建筑榫卯技术的滥觞。

    井头山木碗一出世就广受关注,这件加工得非常精细的单耳木碗,可能用于随身携带,比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那只著名的木碗早了2000年,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木碗。

    孙国平说,这些重要的木器已经过用材树种的鉴定,几件重要木器用材不一样,可以看出井头山先民在辨识木材材质上已有了丰富的经验。

    孙国平认为,井头山遗址的考古发现,是中国海洋文化探源的一次重大发现,为全新世早中期海岸环境和海平面上升过程树立了精确的时空坐标。

    

    井头山遗址所代表的遗存是河姆渡文化的源头

    将河姆渡文化的上限前提了1000余年

    

    

    

    

    孙国平说,在浙江沿海从事新石器考古,他和同事经常思考三个层面的问题:

    第一,1973年河姆渡遗址发现后,他们一直在寻找它的来源。

    第二,地处中国大陆海岸线中段的长三角沿海地区,还没有发现贝丘遗址。

    第三,辽东半岛、山东半岛、福建、广东、广西、海南、台湾沿海,发现过150个左右的新石器时代的贝丘遗址,但这些遗址的年代绝大多数距今在四五千年之间。

    这样一个考古发现的现状,与中国沿海长达1.8万公里的大陆海岸线、与海洋大国的地位很不相称,这些促使他们思考,中国海洋文化的起源,到底是何时在何地?

    孙国平说:“我们在工作中一直关注这样的核心问题,并寄希望于沿海新的考古发现突破,井头山遗址很大程度上为我们解答上述问题提供了宝贵的材料。”

    闪耀出世的井头山遗址,得到了专家极高的评价。四川大学文科讲席教授李水城在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新闻发布会现场点评时说,井头山遗址是宁绍平原发现河姆渡文化以来,又一次重要的发现。

    井头山遗址将河姆渡文化的上限前提了1000余年,有明确的证据表明,河姆渡文化的源头就是井头山遗址所代表的遗存。

    井头山遗址是沿海地区发现的埋藏最深的遗址,在丰富的文化堆积里,发现了大量人类的生产工具、生活遗存,显示了当时居住在沿海地区的人们的生存方式,带有浓郁的海洋文化特征。

    井头山遗址的发现,对我们认识距今8000年前的浙江沿海地区地貌环境,以及海岸线的变迁,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参照资料。

    李水城说,国外学术界有一种认识,南岛语族的起源地应该是在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包括台湾地区,然后向菲律宾、印尼等地不断扩散。井头山遗址的发现,为南岛语族的研究提供了新的非常重要的证据。

    李水城认为,井头山遗址的发掘体现了中国气派,它的发掘方法、发掘的细致程度,为今后发掘这类遗址提供了很好的实验场所。

    

    井头山遗址考古发掘受到高度重视

    已列入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规划

    

    

    

    

    宁波、余姚两级政府及相关部门高度重视井头山遗址考古发掘。去年5月30日,井头山遗址考古成果新闻发布会暨井头山遗址考古成果专家论证会在余姚顺利召开。8月8日,宁波市政府又组织召开了“井头山、河姆渡与海洋文明专题研讨会”,与会专家就井头山遗址的重大历史、科学价值和下步保护工作进行了深入研讨,充分肯定该遗址对研究中华文明进程具有的重要意义。10月初,“海洋文明曙光——井头山遗址考古发掘成果展”在余姚河姆渡遗址博物馆正式开展。

    为了遗址的保护和利用,余姚市人民政府已于今年年初公布井头山遗址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同时公布了遗址的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

    目前,井头山遗址第二次主动性考古发掘申请已获得国家文物局批准,将重点在井头山遗址西侧区域进行扩大发掘,以期在聚落上取得突破,全面揭示和认识井头山遗址的独特价值。

    井头山遗址与河姆渡遗址、田螺山遗址、鲻山遗址已被纳入河姆渡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规划,初步决定在宁波创立东南沿海史前文化保护研究中心,也将把这些遗址列入海洋强省、海洋强国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战略。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