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国祥 在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有一位卓越的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家、杰出的青年运动领导人、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他是1922年5月由沈雁冰(茅盾)、董亦湘介绍入党的杨贤江。 在研究杨贤江教育理论和实践的队伍中,他的孙辈传人——外孙黄永刚教授和外孙媳妇张健华教授的研究成果颇丰。日前,笔者喜获一本由张健华教授领衔著就的新作——《杨贤江“全人生指导”思想与实践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2020年12月出版)。读罢沉思,最大的收获是,明晰了杨贤江是怎样以毕生心血,形成“全人生指导”思想与实践这一宝贵遗产的。 该书第一次系统地论述了杨贤江“全人生指导”思想形成的四个阶段: 1919年之前为酝酿阶段。杨贤江1895年4月11日出生于余姚下垫桥(今慈溪市长河镇贤江村)成衣匠之家,在家乡读私塾、溪山学堂、诚意高等小学堂,小学毕业受聘留校任教半年后,考入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受教于恩师经亨颐、夏丏尊、李叔同等,大量阅读教育书籍,发表了21篇教育论文,如《我之学校生活》。毕业后任职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学监处,由陶行知提任教育科助理,发表《学生之兼善思想》《个体之觉悟》。 形成阶段开始于1919年4月。杨贤江受江苏教育学会委托接待杜威访华,接着“五四”运动爆发,杨贤江发表《论修养宜与教育并行》,提出“全人”理念,认为“学校教育之目的,造就完全之人格”;发表《新教训》反思“五四”。1920年5月,杨贤江发表《论个人改造》,“全人生指导”思想开始形成。1920年底撰写《学生与新生活》,提出“做个圆满发达的人”。 成熟阶段开始于1921年。杨贤江受聘于上海商务印书馆,任《学生杂志》编辑,将刊物变成了青年思想修养和科学教育的园地。加入中国共产党后,更加自觉地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发表《科学研究的精神和现代思潮》《教育与劳动》《体育之四大要素》《青年!往哪里走?》《复活“五·四”的精神》等文。特别是《中学训育问题的研究》一文,提出了“指导全人生”的概念。 发展阶段从1925年起。杨贤江继续撰写论文,并在《学生杂志》“答问栏”给全国各地的大中小学学生回信、答问、释疑。1927年后发表了多篇教育论文,1929年出版的《教育史ABC》是中国最早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研究教育史的著作,1930年出版的《新教育大纲》是中国第一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系统阐述马克思主义教育原理的著作。 《杨贤江“全人生指导”思想与实践研究》一书指出,“全人生指导”思想,是杨贤江以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基石,吸收借鉴古今中外优秀的教育理论而提出的新的教育思想。它以青年学生为教育对象,围绕引导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这一核心旨趣,指导他们过健康的生活、劳动的生活、文化的生活和公民的生活,培养“完全人格”,实现个体的全面发展。 本书作者深入全国杨贤江教育思想研究实践实验基地——慈溪市杨贤江中学、慈溪市贤江小学、余姚市郑巷小学、余姚市泗门镇中心小学,指导杨贤江“全人生指导”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实践。书中也对这些经验作了全面的总结和提炼,希冀后人深刻理解杨贤江“全人生指导”思想,从中汲取养分,做好创新转化,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