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版:要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1年04月16日 星期五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年轻人回乡创业,三代花农“梦想花开”

张海彪打理花木。(厉晓杭 金鑫星 摄)

    

    

    

    记者 厉晓杭

    北仑区委报道组 金鑫星

    通讯员 叶晶晶

    

    “回看桃李都无色,映得芙蓉不是花。”一场春雨酣畅淋漓下过,阳光从云层中透出,车行至北仑柴桥,沿途大片大片的玫红色杜鹃花绽放得更为娇艳了。

    前天,记者到访柴桥上龙泉经济合作社,绿树成荫,泉水叮咚,一栋栋新造的别墅小洋楼拔地而起,四周还环绕着一片片油画般的花田,犹如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很难想象30年前的这里,村民贫困潦倒、村庄破旧不堪。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醒了这片贫瘠而沉睡的土地。被誉为中国杜鹃花之乡的柴桥,现有花木种植面积2.5万亩,产业年产值约5亿元。花木成为当地农民的“致富花”。

    走进“花三代”张海彪的家,三层小楼室内布置优雅别致,各种精致的微型盆景摆满了房屋的角角落落,显示出主人不凡的品位。这个生于1987年的小伙子正忙着准备直播事宜,他定期会在抖音平台上直播自己的花木产品。小小一株造型精致的日本杜鹃,售价可在3000元以上。张海彪说:“传统花木转型,精品化是趋势。我主要在销售上进行创新,把花木进行造型以后,提升产品附加值。去年线上平台净利润达到40万元。”

    张海彪一边带着记者参观花木产品,一边说起祖孙三代的“花木”情缘。上龙泉位于北仑福泉山下、柴桥街道最南端,相传为宣义太公梅宁在元代至元年间下乡探景而建。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上龙泉路途偏远、交通不便,种出来的蔬菜卖不掉,只能烂在地里,日子越过越穷,年轻姑娘都不愿意嫁进来。当时,上龙泉村干部看到其他村种植花木能赚到钱,便号召大家也尝试往这条路上找找门路。日子再差还能差到哪里去?张海彪的爷爷张惠德当时抱着试试看的想法,在自家的田里种起了杜鹃。

    为了招揽生意,张惠德用木头做了小牌子,让上小学的孙子张海彪用毛笔写上电话号码,然后把牌子插在自己的花田里。没想到这块小小的电话号码牌,竟然马上就招来了花木收购商。通过电话连线,现场看苗,生意很快就成交了。这最原始的花木销售模式,让张惠德家的破旧小屋变成了二层小楼房,也为这一家人奔小康之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致富的路子有了希望,勤劳果敢的柴桥花农无惧任何的困难和风雨。看到种花木能赚钱,越来越多的农田变成了花田。2002年,花木销售进入低谷期。田里种的花木卖不出去了,张惠德的儿子张华行是上龙泉的党员,看到这种状况,他跟村里的其他党员商量后,决定为大家谋出路。于是他带头肩挑着苗木到全国各地去卖。

    “外面有着广阔天地,我们的思路一下子被打开了!”张华行说,走出去之后才知道,原来外面的市场很大,花木也可以像普通的商品一样放在市场里卖。张华行和村干部一起号召大家去苏州、萧山、武汉的花木市场售卖。很多人摇身一变,做起了“花木经纪人”,专门负责花木的采购销售。村里的田不够种,就去外面租地种植。慢慢地,在党员的带领下,田里的花木风景变成了“钱景”,很快大家都开上了小汽车。

    如今的上龙泉,早就大变了模样。开窗见绿,推门进园,静听鸟语,起步闻香。青年大学生回乡创业的不在少数,花木经营户也时不时回乡,带回最新的市场信息,共谋花木产业转型,引领邻里共同致富。

    踏上互联网快车,张海彪把传统的花木销售搬到了网上,在抖音、淘宝、闲鱼等多个平台上进行花木销售。“苏州的回头客不少呢!抖音直播最高在线人数有3000人。”张海彪笑着说,他去年刚买了一辆50多万元的宝马汽车,已经在北仑买了两套商品房,村里的二层小楼房也换成了小别墅。

    像张海彪一样,村里的年轻人抱团发展,共同打造精品花木。本土杜鹃品种单一,他们就去引进和培育进口杜鹃,嫁接、扦插,为本土品种注入新基因;土地资源紧缺,他们就去探索盆栽技术,什么样的花配什么样的营养土,不断尝试和记录;市场波动大,销售有局限,他们就去尝试网络直播,改良包装,保证精品苗木的长途运输。“虽然现在的日子已经很不错了,但很多是父辈打下的基础。作为年轻人,我们要不断去适应新的市场环境,创新发展我们的传统花木产业。”张海彪说。

    从祖辈等主顾上门,到父辈出门找销路,再到张海彪这年轻一辈手机快递把花卖,柴桥花木的欣欣向荣,离不开三代花农的共同奋斗。这一家人的致富故事,正是柴桥花农勤劳致富奔小康的生动写照。

    杜鹃花开正芳华。泪水与汗水交织、困难与奋斗交锋、收获与喜悦交融,一代又一代的接力,让“梦想花开”!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