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在中部某省会城市工作的小陈坐高铁来宁波出差,由于工作的原因,共享电单车成了小陈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他走出火车站没走几步,便找到了月湖长春路旁一排码放整齐的小遛电单车,鲜明的黄色车身与周围优美的环境相得益彰…… 在宁波出差这几天,让小陈既惊喜又意外:因为不仅仅是火车站周边,宁波不但街巷整洁,路旁的共享电单车码放更是整齐划一,这与他到过的一些“单车围城”的大城市形成了鲜明对比,宁波的这些细节也让他对这座城市顿时好感备增。 去年11月,宁波成功蝉联全国文明城市“六连冠”:优美的市容、整洁的街巷及精细化的城市管理为城市文明增色不少,这其中,职能部门对共享电单车的成功有效治理更是功不可没。 一名城管队员曾对笔者坦言:“共享单车这个东西,你管好了放在街头整齐划一,五颜六色为城市增光添彩,可要管不好,横七竖八‘单车围城’,形形色色反而成了一种‘污染’,对城市形象破坏很大。”因此,共享电单车治理,也是当前城市管理领域亟待破解的难题之一。 那么,宁波是如何管好共享电单车、一步步探索出一套精细化管理模式的呢? 高少铭 文 “刚柔相济” 后“不鼓励发展”时代宁波率先破题 时间回溯到2017年,当时共享电单车已在各地蓬勃兴起,其骑行省时省力,使用灵活方便,受到了饱受都市拥堵之苦的上班族青睐。然而彼时,交通运输部等十部委出台《关于鼓励和规范互联网租赁自行车的指导意见》,对共享电单车的政策定位为“不鼓励发展”。 由于这一表述不同寻常,因此当时许多地方常见做法是“一律清退”,这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共享电单车无序扩张的势头,但并未从根本上解决行业发展问题,也回避了群众出行中的合理诉求。 2019年,宁波开始实施地方性的《非机动车管理条例》,其中明确了依法发展共享电单车的基本要求,与此同时,宁波相关部门及企业严格执行该法规要求。正是这一突破性的“宁波法治模式”,为浙江省率先开展共享电单车管理立法奠定了基础,探明了方向。 我们注意到,在《条例》中,既确立了包括总量调控、电子注册、电子围栏、即时代履行四项“刚性制度”,也为管理部门与平台企业间就停放管理问题签订行政协议预留了“柔性空间”,这种“刚柔相济”的做法,推动了共享电单车的精细化管理。 次年,《浙江省电动自行车管理条例》正式生效,浙江成为全国首个通过地方立法明确共享电单车发展方式的省份,也为各地调整“不鼓励发展”政策提供了一条可供参考的法治路径。 “专业主义” 小遛共享异军突起的内在逻辑 政府释放的积极信号,客观上激发了市场动能与活力。 小遛共享,这家2017年诞生在宁波鄞州信息科技孵化园的互联网企业,瞄准共享电单车市场异军突起,以其时尚的车型设计、舒适的驾乘体验,短短几年便圈粉无数,从一家初创企业,一跃发展成在全国超过100座城市、注册用户数超3000万人的重量级企业,成为多地城市主要互联网共享出行平台。 正如好的水土可以培育参天大树。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为什么宁波能够诞生小遛共享这样的行业独角兽型互联网“黑马”的内在逻辑。 小遛电单车之所以可以码放得如此整齐,背后是小遛在研发方面的高投入,这恰恰是用小遛共享创始人、CEO朱波的一种“专业主义”执念——“一厘米的宽度、一公里的深度”,做深做透做精做专共享出行这一件事。 小遛研发的90°规范停车和亚米级定位技术,可以做到车辆必须垂直(90°)马路牙子摆放后,才能还车结束计费,否则如果将车辆随意停放,就无法还车成功。亚米级定位,则通过集成“北斗+定制RTK差分定位算法+接入高精度定位服务”,消除卫星定位的各种误差,实现亚米级精准停车,即可控制车辆精准停在P点(电子围栏)内,误差不超过1米。 同时,小遛车身上还配备了RFID检测设备,与停车点芯片进行感应,只有在特定区域,才允许用户还车,可进一步实现±10厘米的精准停车。 初见成效 政府、企业各司其职步入“良性循环” 应该说,职能部门有效完善的制度保障与企业锐意进取研发的崭新技术,配合行之有效的监管手段,共同促进了共享电单车乱停放管理顽疾的破解。 宁波通过城管、公安、交通三部门联合执法方式,对乱停乱放的共享单车、共享电单车实行严格的执法。城管部门负责绿道、盲道、停车框外等停放不规范的车辆,公安交管部门侧重无牌、套牌、无头盔车辆,而交通部门则主要针对无准入平台车辆,三方各司其职,相互配合。 到2019年10月底,宁波累计清拖违停、违投、违占共享单车7.2万余辆,共享电单车8900余辆。企业自行回收4万多辆。通过严格执法,到当年底,无法达到规范停放的共享单车平台纷纷退出,道路秩序明显好转,各平台运营步入良性循环。 与此同时,宁波城管部门还引入第三方对共享单车停放进行日常管理。第三方人员每日在街巷不断巡检,对平台违停车辆发放任务,要求5分钟响应、30分钟内处理,如果平台未及时处理,将被扣车。同时,各平台日常响应与配合度也成为管理部门的重要决策考量,涉及平台投放总量增减、扣车返还等。通过这种形式,宁波街头共享电单车的规范停放得到常态化保持,并有效维护了道路秩序与街面整洁。 去年6月,交警部门发布报告显示,《宁波市非机动车管理条例》实施1年来,全市涉电动自行车死亡人数同比下降超过60%,人民群众出行安全得到了有效保护,取得了明显的治理成效。 专家声音 宁波正打造共享出行有效治理新模式 国内共享交通权威专家,东南大学交通法治与发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交通运输规划博士后顾大松告诉笔者,作为全国文明城市,宁波对共享电单车的有效治理和成功实践,以及小遛共享的运营标准和经验累积,可以作为一个成功的“城市样板”,为其他城市治理共享电单车顽疾提供了宝贵经验。 小遛共享创始人、CEO朱波还透露,即将在北京举行的首届中国慢行交通大会上,他们还将发布《小遛共享放心100条》,以近乎苛刻的标准来进行自我要求,打造“政府管理响应放心标准”,在政府部门与社会公众间塑造了良好形象。 2021年浙江省开春第一会聚焦“数字化改革”。就在上个月底,宁波城市大脑也正式启用。随着更多维度的城市实时数据接入大脑,管理部门对城市管理的分析研判也将更为精确高效。同属于城市出行,但目前彼此相对独立的轨道交通、公交、共享出行等,必将在城市公共交通大数据层面擦出更多火花。 可以想象,未来通过数字化,宁波对共享出行的精细化治理,会具有更大的想象空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