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版:要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1年04月24日 星期六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竹子拔节声声 笋农钱袋渐鼓


扫码看视频

    

    

    

    记者 王岚 

    

    此处乃竹乡,春笋满山谷;山夫折盈抱,抱来早市鬻……唐朝大诗人白居易的一首《食笋诗》,将春笋季里的山民生活描绘得淋漓尽致。

    时至今日,诗人笔下的景象依旧。

    在盛产雷笋的奉化溪口镇,每到春笋季,家家户户挖笋卖笋煮笋。近些年来,在多方合力推动下,奉化笋农不断改良技术,拓宽加工产业链,加强奉化雷笋品牌建设,取得显著经济效益,溪口镇也被授予“中国雷笋之乡”称号。

    奉化雷笋从特色农产品成长为当地农民的“致富笋”,“雷笋第一人”——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林草乡土专家、奉化银龙竹笋专业合作社社长虞如坤功不可没。

    近日的一个上午,记者在奉化银龙竹笋专业合作社创办的奉化银龙食品厂里,见到了忙碌的虞如坤。

    现年五十开外的虞如坤,是雷竹覆盖栽培技术的最早实践者之一,也是该技术的传播者。

    上世纪90年代初,虞如坤高中毕业后回乡从事农业,发现大棚蔬菜要比大地蔬菜价格贵出十多倍。“当时雷笋自然生长,出产期短,品质也难保证,农民辛苦培育采摘,每公斤只能卖0.4元至0.6元。所以我想到了用大棚技术培育雷笋。”

    经过两年摸索,虞如坤大棚里的雷笋成功提前一个月出产。鲜笋批发价每公斤14元至16元,一下增长了30多倍。赶上春节,最高还可卖到50元一公斤。受到激励,他又尝试砻糠覆盖技术,将一亩地分出十多个“试验区”,分别堆上不同厚度的砻糠,选出最优培育方案。

    “我们家雷笋培育技术都是向虞社长讨教的,他一点没有保留。”帮忙卸笋的小伙子眼里满是敬佩。他家里有两亩竹林,在虞如坤的技术帮扶下,一年可以有三五万元的收入,自己平时还可以到工厂打工赚钱。

    记者了解到,目前奉化全区雷笋栽培面积已从最初的几千亩扩大至4.6万亩,年产鲜笋4.5万吨,产值3.5亿元,占全区林区农业总产值的三分之一。笋农亩均收益从500元增加为2万多元。

    近年来,虞如坤注意到油焖笋、羊尾笋越来越受外界欢迎了。

    “是否可以通过做大传统手工艺产品,进一步为农户增收?”虞如坤看到了新的商机,也有了新目标:让农民种地也能获得在工厂打工一样的收入。

    在他领导下,合作社创办奉化银龙食品厂,总结传统工艺,制定油焖笋制作工艺流程和生产技术标准,启动规模化、品牌化笋加工产品生产经营。

    2018年,合作社生产的“山丁丁”牌油焖笋在上海打出品牌。去年,奉化的油焖笋产品等销售额达到5亿元,今年更是俏到不够卖。

    “借助互联网,奉化雷笋走出长三角,逐步进军北方市场。”虞如坤说,为了适应更大的市场需求,合作社今年斥资150万元,定制了两套竹笋加工流水线:一条是国内首台、一小时可罐装1500瓶油焖笋的玻璃瓶自动罐装生产线,另一台是一小时可罐装2000袋真空油焖笋的包装生产线。“目前机器正在调试中。”他告诉记者,一台机器10分钟加工量抵得上一个工人一天的工作量,而且这套设备还能在笋加工之余承接其他食品的包装,为当地带来更多效益。

    记者了解到,在奉化市场监管部门的帮助下,奉化雷笋于去年10月获批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拿到这张“护身符”,奉化人可以更加放心地做雷笋文章了。虞如坤计划以合作社名义为奉化油焖笋产品申请一个集体商标,让分散加工的笋制品有统一品牌和标识,进行统一品控,进一步打响“奉化”品牌,惠及更多农民。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