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7版:政治纵深·人民政协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1年04月26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为创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市提供“三农”支撑

——市政协委员建言献策我市农业农村现代化

慈溪市现代农业开发区的种植区域
(慈溪市现代农业开发区管委会供图)

    

    

    

    

    

    

    

    

    记者 何峰

    

    

    

    农业稳,天下安。

    “十三五”期间,我市认真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思想,大力推进乡村振兴和绿色都市农业强市建设,全市农业农村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压舱石”和战略后院作用得到充分体现。

    今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年。站在两个百年之交的历史节点上,如何推进我市农业农村现代化步入新征程,为宁波创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市提供坚实的“三农”支撑?

    2月21日上午,相关界别的市政协委员列席市十五届人大六次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后,就来到市行政会议中心,参加市政协十五届五次会议“农业农村现代化”联组专题协商交流暨“请你来协商”会议。

    会上,7位委员围绕“三农”发展痛点、难点、堵点问题,就加大力度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四个优先”重要精神、推进水产健康养殖、做大做强我市优势种业、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推进乡村治理、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建言献策。

    

    ◆落实“四个优先”,推动“三农”工作走在前列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宁波当好浙江建设‘重要窗口’模范生、创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市的重要内容,‘三农’工作,宁波如何继续走在前列?”第一个亮相的魏章焕委员自问自答,“最核心最重要的,是一定要加大力度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四个优先’重要精神。”

    “魏章焕委员长期耕耘在‘三农’一线,对农村农业非常了解,他的建言带着‘泥土的芬芳’。”市政协相关负责人悄悄告诉记者。

    魏章焕委员对我市“十三五”期间的农业农村工作了然于胸。他认为,“十三五”期间,我市的乡村振兴发展指数、城乡融合水平、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均处于全省前列,实为不易。

    “关于‘三农’问题,总书记提出要优先加强干部队伍建设、优先满足关键要素配置、优先保障发展资金投入、优先提供公共服务资源,真是直击要害。”这时,会场静悄悄的,大家似乎在等待着这位扎根农业农村多年的委员抛出问题。

    果然,魏章焕委员话锋一转。“‘三农’干部提拔少、晋升慢,乡镇干部老龄化,年轻人在‘三农’战线留不住、待不长,这种现状令人担忧。”落实要到位,干部是关键。魏章焕委员首先分析“三农”干部队伍建设。

    把农村一线作为培养干部的重要途径!魏章焕委员的建议言简意赅。他说,要从“三农”优先发展大局考虑,制定培养育人政策、完善选拔任用条件、优化基层干部结构,在干部配备和使用上树立“优秀干部到农村锻炼、在农村选拔”的导向,把关心、关爱“三农”干部各项举措真正落到实处。他的发言赢得委员们的点头赞同。

    “城乡发展失衡的重要原因就是资源要素配置失衡,长期的城乡二元体制放大了城市虹吸效应。”魏章焕委员举例说,2019年,我市乡村用地实际落地仅0.15万亩,难以满足需求。2019年,全市农林水一般公共预算也低于同年财政增速。

    这一组组数据,让与会人员多少有点意外,同时对魏章焕开出怎样的“药方”充满期待。“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政策体系,破除阻碍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的体制框架,改变‘重城轻乡’的资源配置,真正构建城乡补充、全面融合、共享共赢的互利机制,让土地、技术、资金等各类发展要素更多地流向农村。”魏章焕委员给出了答案,

    城乡差距,主要是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的落差,这既是农村发展的短板,也是农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主要痛点。针对这个问题,魏章焕委员建议,要在源头上理顺机制,逐步实现多领域的城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互联互通,农村公共服务标准统一、制度并轨,让农民朋友切实享受城乡一体的公共资源。

    

    ◆加大扶持力度,实现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

    

    

    农业农村现代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是根本。在联组协商交流中,大家一致认为,没有产业支撑,农业农村现代化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我市海岸线绵长,发展水产养殖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耕耘蓝色牧场,不但和老百姓的“菜篮子”息息相关,也是建设现代化滨海大都市的内容。目前,我市水产健康养殖及增产保供方面的实际状况如何?王建平委员认为不容乐观。

    “一是渔业健康发展推进力度需要进一步加大。目前,我市水产养殖户生态健康养殖意识还比较薄弱,设施化集约化养殖水平还不高,生态环保意识不强。”王建平委员说,“二是渔业健康发展制约因素多。从微观需求来看,渔业养殖面临着土地、资金、资源、技术服务等多方面的约束。未来,除了满足工业发展和城市扩容的需要外,还要服从海洋保护与耕地保护的严要求与高标准,渔业发展空间将进一步受限。”

    王建平委员建议,要建立养殖水面“红线”制度,控制养殖面积保有率,“2012年,全市水产养殖面积89.8万亩,到2020年,水产养殖面积只有63.6万亩,减少了26.2万亩。”王建平说,海洋水产品作为我市菜篮子工程的重要品类,有必要像蔬菜基地那样,划定养殖水面最低保障线,在相关区域设立“基本养殖保护区”或“基本养殖保护塘”。他还建议,在稳定养殖面积的同时,应加快技术标准应用与引领,加大资金支持和宣传力度。

    “农业产业不只是种植养殖行业,我来说一说宁波的种业吧。”陈靖委员接过话题。陈靖委员介绍,近年来,我市持续推进“种业强市”建设,形成了水稻和瓜菜两大在全国具有影响力的系列种业。其中,甬优系列杂交稻推广面积4180万亩,销售额进入全国前五;微萌种业位居全国瓜菜种业企业综合实力前四。

    话音未落,一些相邻的委员开始小声议论,种业是农业“芯片”,是国家战略性、基础性核心产业,没想到宁波在这个领域处于全国领先位置。会后,一位委员告诉记者,宁波种业异军突起,实属不易,希望相关部门加大扶持力度,将种业打造成为我市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中的一张新名片。

    我市种业虽已“破土而出”,但还未长成参天大树,需要精心“浇灌”。“‘宁波种’区域品牌知名度还不够高,瓜菜种业总体规模小;政策力度还需加大,要素保障有待强化,科技人员利益分配机制不完善,技术储备和人才缺乏。”陈靖委员在调研中发现,我市种业在高速发展态势下难掩隐忧。

    为此,陈靖委员建议,要花大力气培育本土企业,打响“宁波种”的品牌,“具体而言,要做优做强种业企业,推动园区建设,完善产业链,推进种业企业育繁推一体化和数字赋能。推动品牌建设,宣传好‘甬优’‘微萌’等品牌,制定种业区域公共品牌及推广方案,完善经营网点市场化运营机制。同时,积极推广土地经营权、种子企业抵押贷款、制种保险等新型金融产品,解决种业企业融资难问题。”

    

    ◆注重“颜值”“气质”兼备,打造美丽乡村升级版

    

    

    农业农村现代化,离不开美丽乡村建设。

    “当我们踏进乡村,走在整齐划一的水泥路上,仰望着统一规划的楼房,总觉得缺少了一点什么!乡村的味道淡了,乡村的气息远了。一个什么样的乡村,才能满足我们对乡愁的依恋,才能激发我们对乡村的向往?”

    章玲芬委员的发言题目是《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要保护特色留住乡愁》,她的话勾起了委员们对于“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这般美丽风景的记忆,大家用热烈的掌声表达着感同身受。

    唯美的开场白过后,章玲芬委员开始陈述自己的观点,“我市美丽乡村建设一大短板就是农民住房缺乏特色,不像安徽、江西等地的农村,徽派建筑特色十分鲜明。”她的这个观点得到在场不少委员的认同。

    她继续说,乡村建设要依据乡村的文化脉络、乡魂的信仰图腾、乡民的熟识陪伴等特色,做好历史文化名村、文物古迹、传统村落、传统建筑等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充分挖掘村庄历史底蕴和文化积淀。在美丽乡村建设中,还要把乡土文化作为内核让乡村灵动起来,要挖掘传统的农耕文化、慈孝故事,创建一村一品,保护好非物质文化,树立淳朴良好的乡村文明,建立乡村的精神家园。

    “我们怀念乡村的蓝天白云、绿水青山,其实更让我们怀念的是原生态的瓜果蔬菜,走进田畈拔个萝卜擦擦就可入口,跨入菜园摘个番茄,那种香、脆、甜的味道让人回味!”她的观点引来一片会意的笑声,委员们频频点头。

    章玲芬委员还建议,保护好生态环境是建设美丽乡村的重中之重。青山绿水是乡村最大的优势,也是最宝贵的财富,要把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作为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的前提,持续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力度,打造“水清鱼欢、飞鸟还林”的绿色生态乡村。

    美丽乡村建设,不但得有“面子”,更得有“里子”。

    章玲芬委员刚谈完农村的“颜值”,毛明玉委员接过话题,就如何提升农村的“气质”建言献策。

    毛明玉委员说,宁波在乡村治理方面一直走在全国前列,“村民说事”“小微权力清单”等制度入选全国典型。但一些基础性关键环节有待进一步加强,治理力量依然薄弱、工作机制不够健全等,尤其需要高度重视农村“头雁”的培养。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毛明玉委员认为,农村治理,关键在人。要更加重视村级干部培养和建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大力实施村社党组织带头人优化提升行动,出台相应改革举措,如适当提高村党组织干部待遇、从村党组织书记中考录公务员和选拔乡镇领导干部等。”毛明玉委员进一步建议,“加强基层党建,为乡村治理现代化提供组织保障基础。同时,进一步健全管理机制。建议市级层面不断健全乡村治理工作统筹协调机制,形成管理合力。要完善有关制度,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对村级组织的职能进行明确定位,对应该承担的工作事项进行规范。”

    

    ◆盘活土地资源培育新型主体,加快推进乡村振兴

    

    

    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什么是关键要素?政协委员在联组讨论发言中,土地和人才成为出现频率最高的词语。

    “土地是农业的命脉所在。土地资源越来越稀缺,农业发展的增量在哪里?”陈建波委员一上来抛出的问题,引起大家共鸣。

    陈建波委员的发言题目是《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他认为,高标准农田建设是实现耕地高效利用、科学管理,确保粮食生产水平的关键,也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基础。他将调研中掌握的情况跟大家条分缕析:我市适宜建设高标准农田,且集中连片的潜力资源十分有限,我市一般耕地已建设高标准农田127.85万亩,占比55%,剩余耕地中“非粮化”现象普遍,建不了高标准农田;高标准农田建成后主要用于种植粮食作物,与种植其他经济作物相比较,收入会相对减少,造成部分基层干部和农民建设高标准农田的积极性不高。此外,建设资金不足、后续管护难等,造成已建成的高标准农田的利用成效不明显。

    陈建波委员建议,在加快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基础上,要加大建设资金保障和种粮补助力度,“整合造地改田资金、土地整治专项资金等各类涉农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同时,加大种粮补助力度,提高高标准农田建设和种粮的积极性,提高粮食作物的种植面积和种植比例,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

    发展现代农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主力军。近年来,我市围绕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不断加大培育和扶持力度,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高质量发展。

    吴愉萍委员在发言中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鼓与呼。她首先分析农业经营主体自身的短板和存在的困难,直指三大问题,“当前农业经营主体无地发展,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农业科技成果不多。经营上,大都处于农产品生产和初加工阶段,产业链条不长,产业链后段发展不足,盈利能力不强。”

    吴愉萍委员建议,首先要强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用地保障。她建议相关部门完善设施用地管理办法,允许在不破坏土壤耕作层,不影响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前提下,在基本农田发展农旅融合的,仍按耕地统计和管理。对田园综合体、农业示范园等内部结构较为复杂的用地形态,探索实施整体管理,允许使用权人在一定范围内调整用地布局。

    吴愉萍委员建议,要从提供农业科技支撑、财政扶持、金融服务、人才支撑等入手,加强扶持,吸引优秀人才扎根乡村。她还特别建议,要提升产业融合水平,支持经营主体产业链条横向拓展、纵向延伸,拓宽生产、经营、服务领域,加快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不断增强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十四五’时期,我市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深入实施乡村产业振兴行动和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工程,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市政协相关负责人在会后告诉记者,“在推动我市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中,政协将继续充分发挥凝聚共识、双向发力的作用,及时加力助推中央和省市委决策部署有效落实,为推动我市“三农”工作继续走在全省全国前列贡献力量。”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