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坚 4月17日、22日,《宁波日报》民生版相继报道了两则有关文物保护的求证新闻:一则是鄞州少白岭上的千年古塔——五佛塔大门紧闭,周边环境堪忧,一片凋敝景象。另一则是余姚大隐镇章山村的一处明代摩崖石刻,因常年日晒雨淋,风化严重,石刻字迹模糊。 笔者注意到,上述两处文化符号都坐落在相对偏远的山野乡村。质朴的乡间文化遗存浓缩着地方历史人文,承载着人们的乡思乡愁,但也容易被大众所忽视。一边是村民离文物太近,生于斯长于斯的当地人常以司空见惯、心如止水的淡然加以对待;另一边是外人离这些文物太远,高山流水间人迹罕至、“知音”难觅,隐于山野乡村的文物陷入“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尴尬,只能在风雨飘摇中听天由命、自生自长。 其实,散落在民间的文化遗存有很多,部分破坏严重、保护状况堪忧。但与此同时,也存在文物安全管理工作任务重、难度大与力量不足的矛盾。面对量多面广的民间文化遗存,政府的保护力量略显单薄,难以面面俱到。特别是对于深山古村中的不可移动文物保护,政府之力往往“鞭长莫及”。 有网友呼吁,“呵护甬城每一个文化符号”。呵护是必须的,责任是共同的。要营造好全社会参与文化遗存保护的良好氛围,号召更多社会团体、热心人士、周边居民等各方面力量,通过看护巡查、跟踪监督、展示利用、志愿服务等多种形式参与文物保护工作。 (欢迎投稿,来稿请发民生邮箱1871684667@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