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7版:学苑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1年04月29日 星期四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建设现代化滨海大都市需要把握的重点

宁波梅山湾 (李磊明 摄)

    

    

    市社会科学院课题组

    

    观点提示

    

    当前宁波发展正处于极关键的发展战略机遇期,争当“重要窗口”模范生的使命任务光荣而艰巨。加快打造现代化滨海大都市, 与以往城市发展战略既一脉相承,又顺应了城市发展规律,以及时代赋予的新形势、新要求,是宁波进入新发展阶段后锚定的奋斗目标。在新的起点上,宁波要以实现赶超跨越为目标,全面抓推进、重点求突破,着力抓好一批基础性、支撑性、标志性、战略性的重点工作,不断推动城市向现代化滨海大都市演进。

    

    应对新形势与新要求,优化调整城市发展理念

    

    

    建设现代化滨海大都市,需要全面审视新的发展形势和历史方位,结合自身特色基础和城市发展演进规律,明确未来发展目标定位和实现路径,进一步优化调整宁波城市建设和发展理念。

    一是遵循服务国家战略的理念。必须提高政治站位,胸怀全局,坚持以国家战略目标引领城市发展和地位提升,从服务国家战略的高度主动融入构建新发展格局、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海洋强国等国家战略,在奋力当好“重要窗口”模范生的征程中,积极谋划现代化滨海大都市建设的重点任务和重大项目。勇于为国家战略创造先行先试条件,激发宁波改革开放先行者的使命担当,不断解放思想、主动作为、探路先行,努力在更多领域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勇做新发展阶段改革开放创新的模范生。

    二是顺应城市演进规律的理念。从市第五次党代会提出建设“现代化的港口城市”到第十三次党代会的“名城名都”,宁波城市发展目标及其功能定位保持了内在的延续性,始终体现了对现代化、港口海洋经济、先进制造业和提升城市能级的强烈追求,体现了对城市客观发展规律的尊重和顺应。建设现代化滨海大都市,顺应了宁波资源禀赋比较优势、历史发展脉络和经济社会发展趋势,是遵循城市发展演进规律之举,也是现阶段提升城市能级与辐射带动力的必然选择。唯有如此,才能更好地推动宁波城市和经济发展相辅相成,促进城市和港口海洋经济共生共荣,确保城市规模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协同提升,实现宁波城市能级从区域中心城市向现代化大都市跃升的奋斗目标。

    

    顺应城市化都市圈发展规律,深化区域一体化发展战略

    

    

    城市群、都市圈,是城市化走向高级形态的必然选择,是新型城市化的新引擎,是我国经济增长最重要的结构性潜能。2019年2月,国家发改委颁布《关于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指导意见》,提出“培育发展一批现代化都市圈,形成区域竞争新优势”。从“十四五”规划看,几乎所有国内一二线城市提出全面深入推动都市经济圈建设,不断提升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力。为此,宁波需更主动地融入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加快都市圈建设,加强与重点区域更高水平、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合作,让大都市承担起区域中心的作用与功能,进而提升现代化滨海大都市能级。

    一是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持续推动构建高效便捷的交通网络,加快沪嘉甬铁路、杭甬高速复线、沪甬跨海通道等重大交通工程的规划落地和项目进展;积极推动打造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深度参与G60科创大走廊建设,将甬江科创大走廊、前湾新区作为长三角创新合作的主战场,探索跨区域政策的共享共用;聚焦智能汽车、生物医药、高端装备等领域深化沪甬产业合作;持续推进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领域一体化互认对接。

    二是全力唱好杭甬“双城记”。推进唱好“双城记”不仅是更好地支撑浙江经济,也是推进区域一体化的具体实践,还可为类似“双城”建设做可复制的路径探索。要学习京津、广深、成渝等地经验,不断推进制度的创新实验,落实两市合作框架协议,加强战略规划对接,不断完善沟通协同机制,在谋划重大基础设施、开展“卡脖子”技术攻关与产业链合作、国际性大型活动合办、公共服务领域一体对接等方面,开展全方位深层次的合作,在合作中谋求错位发展。

    三是建好宁波都市经济圈。围绕产业创新、先进制造、双循环枢纽等定位,深入实施《宁波都市区建设行动方案》,推进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完善市域管理体制,科学扩大城市面积,提升中心城区规模,推动开发区(园区)整合提升,不断培育升级城市核心功能,进而巩固长三角南翼经济中心地位,在都市圈内形成强辐射牵引力。重点推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科技创新、生态环境等的全方位对接,在综合协调、利益分配、统一市场等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制度方面大胆创新,推动宁波从单体城市发展向都市圈模式转变。

    

    巩固城市要素禀赋比较优势,突出城市发展“滨海”特质

    

    

    “滨海”是宁波最重要的资源禀赋,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就指出,宁波濒海临江依湖,城市建设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要以更高的标准、更大的气魄、更宽的视野、更高的品位,建设现代化大都市。现代化滨海大都市建设必须牢牢抓住“滨海”这个关键词,综合利用好港、湾、岛、江、海等资源优势,深入实施“拥江揽湖滨海”战略,全面促进港产城深度融合,将城市的“滨海”特质发挥到极致。

    一是发展好港口经济圈。以打造世界一流强港为目标,全面提升港口综合服务和资源配置功能。进一步强化互联互通,完善港口经济圈内海、陆、空、信息等全方位联通,重塑碳达峰背景下的港口基础设施体系。拓展港口经济腹地,着力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港口城市、与我国签订RCEP等自贸协定国家重点城市的合作。

    二是做强做优海洋经济。大力发展辐射全球的港航服务业,做优国际供应链、冷链等高端物流业,推动发展航运交易、船供服务、船员培训、海事法律等海事服务业。聚力打造海洋科创中心,支持建设一批海洋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谋划建设国家实验室。着力发展海洋战略新兴产业,构建以海洋工程装备、海洋新材料、海洋生物医药为代表的战略新兴产业链,打造具有综合竞争力的海洋产业集聚中心。

    三是做好两个滨海片区开发。北仑片区、前湾新区,承载着义甬舟开放大通道、浙江自贸试验区宁波片区、前湾沪浙合作发展区、综合保税区等重大平台,要进一步明确其在现代化滨海大都市中区域提升带动的功能定位。北仑片区的开发,要统筹片区内协同发展,以开发园区整合为契机,加强规划、项目和要素等方面的协调统一,在推进浙江自贸区宁波片区建设中探索实施一批可争取、可复制的改革举措;前湾新区的开发,要强化与慈溪、余姚相向融合发展,推动打造承载智造创新功能的宁波都市区副城,要以汽车、通航、数字经济和生命健康等产业为重点,谋划宁波现代化滨海大都市北部科技新城。

    

    争创城市对外开放的新优势,奋力打造双循环枢纽城市

    

    

    开放是构成国际化现代大都市的首要条件,也是宁波最大的优势。争创城市对外开放的新优势对于构建新发展格局至关重要。进入新发展阶段,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宁波要彰显“敢为天下先”的城市精神,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准确定位,奋力打造双循环枢纽城市。

    一是做实浙江自贸区宁波片区。聚焦“一枢纽三中心一示范区”的功能定位,明确主攻方向,谋准实施路径,细化指标体系,紧抓任务落地。全面接轨国际通行制度规则,在启运港退税、第五航权开放、负面清单管理等方面勇于探索、大胆创新、先行先试,推动片区制度型开放。抓好招商引资和大项目建设,千方百计引进一批支撑性、引领性的大项目好项目。加强宁波片区内各功能区、区内区外以及与上海、舟山、杭州、金义等自贸区之间的协同联动。

    二是做实17+1经贸合作示范区。进一步提升17+1合作层次,深化拓展“一会一园四中心”(中国—中东欧国家博览会、中东欧国际产业合作园、航运物流中心、经贸促进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文化交流中心)的内涵和外延,在贸易投资、港航服务、人文交流等领域取得新成果。提升与中东欧国家经贸合作水平,推动申报举办中东欧重要峰会,推动中国—中东欧国家博览会提档升级,探索建设中欧经贸合作平台,将宁波打造成为全国最重要的中东欧商品进口基地。

    三是不断提升城市国际化。以国际性交通枢纽建设推动城市国际化,建设世界一流强港与抓牢临空经济示范区并重,加快相关重大交通项目落地,提高国际航空网络覆盖面和航班密度,打造链接内外、多式联运、辐射力强、成链集群的国际航运枢纽。深化国际经贸、投资、科技、人文等交流合作,加快建设宁波国际会议中心,积极举办国际化论坛、峰会等活动,争取更多国际高端会议和活动落户宁波,推进一批国际学校、国际社区和国际医院建设。

    

    聚焦城市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提升健康可持续发展水平

    

    

    建设现代化滨海大都市,不仅需要强大的硬实力,也需要强大的软实力支撑。推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求,是实现城市秩序、城市活力与城市能级协同共进的必然选择,也是增强城市魅力和吸引力、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必然要求。

    一是促进城市治理智能化。按照浙江省确定的数字化改革“1+5+2”工作体系,聚焦一体化、全方位、制度重构、数字赋能、现代化五大关键词,走好融合转型、创新跨越、争先引领之路,全面打造数字化改革先行区。加快城市大脑建设,进一步加强数据整合集成,全力推进一体化智能化公共数据平台建设和综合应用系统开发。推动社会整体智治,扩大城市大脑的民生应用,实施数字城管、数字教育、数字交通、数字养老服务等应用场景建设工程。实施数字生活新服务行动,推进商业网点、文化场馆、旅游景点等数字化升级,大力发展互联网医疗、数字文旅、电商新零售等新业态。

    二是推进城市治理精细化。深化城市治理体制创新,推动综合行政执法改革,逐步形成层级简化、统筹有力的大都市区域行政治理架构。探索推进投资主体多元化、市政服务社会化、空间资源资本化的市场化市政运作模式,引入优质的专业服务机构,畅通公众参与城市治理渠道。不断优化体制科学、标准严格、程序规范、执行综合、监督到位的法制化城市管理方式。

    三是推动城市建设品质化。在硬件上,打造现代化精致城区,加强城市空间整理,优化城乡生态环境,精细化实施城中村等重点区域的改造提升工程,加快在城市门户区域和内外交通接口周边建设高品位街区、综合体和标志性建筑。在软件上,加大住房、教育、养老育幼、医疗卫生、文化等优质公共服务供给,提升居民生活品质;营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成为更加开放包容、高效有序、安全韧性的现代化大都市。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