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扫码看视频 |
记 者 孙佳丽 慈溪市委报道组 邵 滢 通讯员 陈芝颖 慈溪市崇寿镇崇胜村的小河边,总能看见一个老人背着手在村道上散步,阳光和着淙淙的流水声,一切是那么的宁静。谁能想到,80年前,在这里打响了三北敌后抗日第一枪,点燃了敌后抗日的星星火种,也为浙东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创建拉开了序幕。 散步的老人名叫许成林,今年89岁。1941年,9岁的许成林目睹了那场令崇寿人民至今引以为傲的相公殿战斗。“当年,日军就是在这里,被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打得落荒而逃。”许成林指了指路口六角亭里书写着“三北敌后抗日第一战”的纪念碑,回忆起那段峥嵘岁月。 部队进村 提前做好埋伏 1941年4月,日军侵占了三北地区,即余姚、慈溪以及镇海的北部,还在庵东设了据点。 同年6月18日早晨,从相公殿方向传来一声沉闷的爆炸声,据说是日军正在相公殿街上抢劫掳掠,西面的崇德乡三村顿时陷入慌乱。“我当时正和兄弟一起在棉花地里干活,只能惊恐地跑回家。”许成林回忆说,不一会,有一支100多人的队伍经过了他家门口。这支队伍身着灰色土布军装,带着杨柳帽,一看就很有纪律。 这群人正是中共上海浦东工委派到三北开展敌后抗日游击战争的淞沪五支队第四大队,由教导员蔡群帆、副大队长林有璋率领。 “淞沪五支队第四大队作为南渡先头部队之一,于6月15日从浦东四灶港上船,扬帆南驶。”慈溪市委党研室副主任陈益萍告诉记者,第二天,他们在先行到达的“宗德三大”(灰色隐蔽番号)的接应下于相公殿附近登陆。 部队一进村就进入了备战状态,一面动员群众作必要的疏散,一面派人侦察敌情。 部队根据敌情和地形,埋伏在六塘附近的胡家、许家、姚家及向天庵一带,以班为单位呈线状散开。“宗德三大”的50余人则埋伏在东边,负责截断敌人的退路。 军民团结 首战即获胜利 “部队登陆后,不仅没有拿我们的一分一毫,还自掏腰包给我们煮了粥,我们从没见过如此纪律严明的部队。”许成林说。 太阳西斜,不多时,就有日军从相公殿出来。队伍的前面是6个尖子兵,相隔100多米是两路纵队行进的30个士兵,走在六塘路上耀武扬威。当他们都进入埋伏圈时,林有璋扬手一枪,各个火力点机枪步枪齐鸣,密集的弹雨射向敌人。日军毫无防备,顿时慌成一团。浙东敌后抗日首战告捷。 “这场战斗不仅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极大地鼓舞了浙东军民抗战的信心和决心,并拉开了创建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序幕。”陈益萍激动地表示,因此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40周年的时候,慈溪在六塘路口竖起了“三北敌后抗日第一战”纪念碑。 据了解,这座纪念碑高1.941米、长0.75米、宽0.18米,四边至碑身的距离均为0.6米,喻示了战斗发生的日期——1941年6月18日。 铭记历史 延续奋斗精神 “我们要铭记历史,了解革命先烈为今天的幸福生活所作出的牺牲和奉献,并以革命精神勉励自己,投身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崇寿镇党委委员苗利君说。 为了串联红色阵地、讲好红色故事,提升红色文化的时代价值,今年以来,崇寿镇动作频频:1月与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联合成立红色文化研究基地;2月启动相公殿片区“两场馆一区块”红色遗址点位改造提升工程;3月追溯浦东抗日武装南渡历史史料,推介崇寿红色精品旅游线路…… 下阶段,崇寿镇将围绕红色历史主线,全面挖掘讲好崇寿“四个第一”的红色历史,从上世纪20年代初成立第一支盐民武装稽查队,揭开盐民抗暴的序幕,到慈溪现境第一个农村党支部——中共坎镇支部成立,再到第一批浦东抗日武装南渡登陆地、三北敌后抗日第一枪打响地,争取打造出宁波地区的精品红色线路,庆祝建党100周年。 (本栏目由市委党史研究室协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