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港村南塘河岸景观。(陈朝霞 摄) |
记 者 陈朝霞 通讯员 朱燕君 潘海峰 南塘河两岸,一边是白墙黛瓦的古朴村居,另一边,浙东学派的重要人物,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全祖望的塑像面河挺立,和周边古色古香的全氏宗祠相辉映,成为南塘河畔独具特色的存在。 这就是省级历史文化名村——沙港村所在地。近日,笔者走进位于海曙区洞桥镇的这座千年古村,感受这座古村在新时代的脉动。 在沙港村走一走,立即被这里动静两相宜的场景所感染。在鳞次栉比的高楼旁,吊车在建筑工地热火朝天地挥动着“手臂”;高楼下,古朴典雅的全祖望故居静立其中,仿佛在诉说着千年历史。 “古朴与现代交相辉映,是我们村近年来发展的写照。”沙港村党总支书记全华钧介绍,作为“史学大柱”全祖望的故里,近年来沙港村一方面不断推进新村建设,让村容村貌发生了蝶变;另一方面,深入挖掘、保护和传承全祖望文化,留住“根和魂”。 新村建设 提升村民幸福感 在沙港村谢山路口,全华钧指着道路和路边的高楼自豪地介绍,这条路是沙港村2009年启动新村建设后新建的,以全祖望的名号“谢山”命名,道路两边的高楼是新村建设的成果。 “新村建设之初,我们一次规划、分步实施,采用‘全拆全建’模式,至今已投资4亿多元,完成4期建设,构筑完善的路网,新建住宅1149套。”全华钧介绍,目前,投资4亿多元的5期工程正在抓紧建设中,到明年年底,又将有620套新居建成,“全村有693户村民,户籍人口1700多人,可望实现村民人均一套新居,新居面积从近80平方米到208平方米不等。” 新村建设带来的变化可谓翻天覆地。“过去村居大多是有七八十年历史的老屋,不仅破旧,而且卫生条件差,加上村内道路狭窄、杂物成堆、地势低洼,一到下雨天排水不畅,让杂乱的环境雪上加霜。”全华钧说,如今村内道路整洁通透,新居窗明几净,现代化的菜场、商场、幼儿园近在咫尺,村民的居住环境有了质的提升,“随着住宅市场价不断提高,村民资产水涨船高,幸福感也随之节节攀升”。 新村建设除了惠及村民,新建的店面房、改造的老厂房,通过出租,变身为村集体资金,让曾经的经济困难村“腰包也鼓起来了”,“2008年村集体收入只有17万元,去年达到580万元。”全华钧透露。 留住乡愁 打造心灵栖息之所 拆除破旧老屋的同时,沙港村不忘留住乡愁。“早在2013年,我们村就投入300多万元,修缮并扩建全祖望故居,展陈全祖望的生平事迹、著作及其治学故事;建造了纪念全祖望的鲒埼亭,还重修了延续千年的《桓溪全氏宗谱》。”全华钧介绍,从2015年至今,洞桥镇已经举办了三届“全祖望文化节”,其间,2016年沙港村组织全国15个省170多人召开了首届中华全氏族谱研讨会,去年再次召开全国全氏后人商会和宗亲会,不仅全方位、立体地展现了全祖望文化的深厚底蕴,而且极大地增强了全祖望故里的影响力。 笔者跟随全华钧走进沙港村南塘河畔的太史滨河公园,约250米长的河岸边,历代全氏先贤雕像、村民说事长廊、甬上名人文化陈列馆(沙港分馆)、全氏宗祠、文化礼堂、全祖望塑像等地标性建筑依次排列,一道全祖望文化风景线跃然眼前。 “这是去年上半年建成的南塘河河岸景观绿化工程一期。”全华钧介绍,围绕“传承和弘扬全祖望文化”这一主题,256米长的二期工程6月将开工,到今年年底,全祖望文化将以更加丰富多彩的样貌呈现在南塘河畔——根据村内流传的历史故事,将恢复历史上展现全氏高风亮节的鹊巢坊、优良家规家训的东津桥;新建讲述全祖望诗歌背后故事的瓦窑学堂;还将根据全祖望名篇《梅花岭记》,种植梅树、修建梅花亭,打造情景相融的河岸景观。 至今,沙港村已投入上千万元,挖掘、整理和弘扬全祖望文化,“我们要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提升本土地域文化,让沙港村成为全氏后裔寻根访祖之地、村民心灵栖息之所,也成为南塘河畔展现宁波厚重历史文化的亮点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