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2版:阅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1年05月18日 星期二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在生活的褶皱里花开锦绣

——读陈慧《世间的小儿女》有感

    

    

    

    

    

    

    沈春儿            

    

    “写作,无非是调节自我的增香剂,用一种较为体面的方式排遣独在异乡的寂寞和孤单,让我灰头土脸的人生不那么无趣罢了。”陈慧说:“我更像是在记录。用五味杂陈的生活输入,用不加修饰的文字输出,记录一丝一缕的柔情,以弥补旧路上的遗憾,记录一点一滴的感动,以供我在前路取暖。”《世间的小儿女》自序中的这几句话,让人忍不住动容。

    《世间的小儿女》是陈慧的第二部作品集,第一部是《渡你的人,再久也会来》。尽管两部作品在风格和内容上有相似之处,但第二部作品,无论是书名、文章标题还是具体内容,都更加注重凸显人物形象,更加侧重人物的塑造,淡化了第一部中侧重叙事的文字风格。编辑将作者陈慧定位为“野生作家”——“野生作家陈慧长年混迹于嘈杂的小镇菜场,她却用澄净、温暖的文字,守住了内心的安宁。”是这样吗?不尽然。

    陈慧喜欢用“混迹菜场多年”来形容自己的生活状态,因而在新书《世间的小儿女》的封面和扉页也分别用上了这个词。但我觉得,陈慧的生活状态,用“混迹”不太准确,甚至是很不准确,应该用的词是“奋战”。她像一名战士,奋战在属于自己的战场,菜场是她的战场,街巷是她的战场,那蹲在东溪边小小的家,更是她的战场——她在这里经历婚姻的风雨飘摇,在这里细数小摊生意的甜酸苦辣,也在这里,与逐渐长大的儿子斗智斗勇,共同战斗在人生路上。更重要的是,当她坐在电脑前,逐字逐句斟酌自己的文字的时候,她更像一位勇士。忘却了生活里那些鸡毛蒜皮鸡零狗碎的不如意,完全沉浸在别人的生活里,用别人生活中的苦乐悲欢慰藉自己的心灵,抚慰偶尔冒头的不快乐——借用李敬泽评价李娟的话:“重新界定了写作者的身份,那是一个在大地上和风雨中跋涉的人。”

    陈慧过得不容易,远嫁、离异、病痛、独自谋生……桩桩件件都不容易。但,她如阳光般明媚的笑容,虽沙哑但活泼的嗓音,说起话来挥手晃脑袋的可爱,其实都浸润在她所有的文字中。“或许在他们的预想中,一个三道贩子心里装着一捧捧文字,就能美得气冲云霄,可当他们在喧闹拥挤的菜市场,近距离看到皮肤黝黑的我用杀人般通透的眼神清点着手里五块十块的钞票后,他们不得不失望而回……”文字活泼得像个精光水滑的调皮娃娃,快乐地在读者眼里心里跳跃。

    本书26篇文章,结合第一部《渡你的人,再久也会来》中的33篇作品,我们可以发现,作者是以人物为经线,以事件为纬线,作品有小小说的细节灵动,也有散文的自在洒脱,展现了山区小镇的独特风情与动人风貌,建构出的人生模板,温情又残酷,苦乐都在其中。大部分作品可以归为非虚构写作范畴,如《养母》《养父》《姨奶奶》《第一个给我书看的人》《陶姨》《寿二爷》等,亲情写得细腻动人。还有一部分,小小说的痕迹略微明显一点。其中一篇《十六响》引人注目,作者以“她”与“他”之间一种隐忍的暧昧,向读者展示了人性中复杂又美好的一面,很多细节很残酷,又很凄美,有古典悲剧的韵味。

    “在小镇人眼里,我能言善道,会折腾,肯吃苦,适合闯江湖。我不是天生闯江湖的人,我不能设计自己的人生旅程,只能由着生活的巨掌来摆布我的一切,这其中,就包括十三年的婚姻解体。”陈慧在自序里这样说。是的,当我们认为她“用澄净、温暖的文字,守住了内心的安宁”的时候,陈慧并不曾真的“内心安宁”。她时时在忧虑自己和儿子的生活,想方设法出摊做生意。比起做生意,写作就是她业余时间的消遣与享受。说起对文字的热爱,她只是再三强调:“老师,我就是喜欢写,没有目的地喜欢。我清早起来去菜场摆摊,中午接孩子回家做饭吃饭,下午午睡后起来看书写东西。我从来没有想过我的文章会有人看,更没有想过你们会喜欢看,现在居然出书了。我很难为情的……”

    时光倏忽,陈慧只是想在属于自己的光阴里,做一个心思敏锐的人,将自己的灵光一闪及时抓住,利用零零碎碎的时间,将其记录下来。若干年后,当我们回首往事的时候,就会发现,平平常常的时光里,还是有那么多值得回忆、回望、回味的东西——粗糙的生活,她努力用文字抚平褶皱。她还梦想让自己的文字为读者带来愉悦,让生活生出更多可能。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