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4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1年05月19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传承红色基因当好模范生 加快建设现代化滨海大都市

编者按

东部新城(鄞州区委宣传部供图)

    

    

    

    

    

    

    昨天上午,浙江省守好“红色根脉”打造“重要窗口”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宁波专场在余姚市梁弄镇浙东抗日根据地旧址举行。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李军以“传承红色基因当好模范生、加快建设现代化滨海大都市”为主题,介绍建党100周年以来宁波的奋斗历程,并和余姚市委书记奚明共同回答记者提问。

    

    挖掘开放发展新优势 推进更高水平对外开放

    

    

    

    香港经济日报记者:宁波是我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开放是宁波最大的特色和优势。今年6月,第二届中国-中东欧国家博览会将在宁波举行,宁波下一步在推进高水平开放方面有什么新的举措?

    李军: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指出,“宁波是我国重点沿海开放城市,是浙江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如果说港口是宁波最大的资源,那么,开放应当是宁波最大的优势。”改革开放40多年来,宁波用足用好港口这一最大资源和开放这一最大优势,坚持以大开放促进大改革、带动大发展,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推动宁波成为浙江乃至中国经济增长最快和社会发展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宁波将以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为引领,以建设“一带一路”枢纽城市为目标,以自由贸易试验区等重大开放平台为依托,深入挖掘开放发展新优势,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推进全市更高水平对外开放。

    一是在制度型开放上迈出更大步伐。依托中国(浙江)自贸试验区宁波片区,聚焦推进投资贸易自由化便利化等重点,实施一批重大制度创新举措,加快形成同国际投资贸易通行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相衔接的市场规则制度体系。

    二是在大平台建设上取得更多成果。充分发挥中国-中东欧国家经贸合作示范区的辐射作用,高标准办好中东欧博览会、中东欧产业园,联动建设浙江自贸区宁波片区,协同建设义甬舟开放大通道,成为全省乃至全国链接生产端和贸易端的战略枢纽。

    三是在双循环畅通上作出更大贡献。以宁波舟山港、宁波机场等为枢纽,加强国际航空、国际航运、国际货运专列等国际干线通道建设,有效贯通内外贸,打造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通道。加快推进通苏嘉甬铁路、甬台温福高铁、沪甬跨海通道、机场四期等重大标志性工程,畅通南向沿海、西向沿江、西南向内陆的物流大通道,进一步强化国际门户型综合交通枢纽功能。

    四是在贸易创新发展上取得更大突破。深入实施外贸双万亿行动,实施全球贸易商集聚计划,建设新型国际贸易中心。提升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功能,承接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溢出效应,打造国家重要进口基地。深化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建设,集聚一批具有全球采购、全球配送能力的国际供应链集成服务商。

    五是在双向投资合作上实现更大提升。着力打造全球优质外资集聚地,全面落实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争取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同时,合理引导企业“走出去”,推动宁波本土企业参与全球产业链重构,培育一批本土跨国公司;支持企业赴境外开展投资合作等跨国经营活动,参与国际标准、行业标准制定,争创国家级境外产业园区。

    

    

    推进八大行动 高标准创建全国文明典范城市

    

    

    

    光明日报宁波记者站记者:作为全国文明城市“六连冠”城市,宁波提出“十四五”期间建设全国文明典范城市,下一步如何推进这项工作?

    李军:全国文明典范城市是全国文明城市的升级版,是文明城市的标杆。宁波是首届全国文明城市,建设全国文明典范城市,宁波具有良好的工作基础。历届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形成了市委统一部署、文明委牵头抓总、各级各部门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培育了“爱心宁波、尚德甬城”的城市品牌,市民文明素养和城市文明程度有了明显提升,去年又高分蝉联全国文明城市“六连冠”。我们将以“六连冠”为新起点,全域推进,高标准常态化开展文明典范城市创建,打造“在宁波,看见文明中国”城市新品牌。

    目前,我们已制定《宁波市建设全国文明典范城市三年行动计划》,通过三年努力,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显著提高,发展质量、民生服务、文化建设、城乡环境、社会和谐、生态文明等走在全国前列,城市创新力、竞争力、美誉度和群众满意度明显提升,创建成为首批全国文明典范城市。同时,我们正在制定《宁波市创建全国文明典范城市工作标准》,在设置测评体系指标时,既兼顾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需要,又突出争先创优进位要求,设置了宁波特色指标及高于全国性指标的要求。下一步,我们将大力推进八大行动:

    一是大力推进理想信念教育行动,打造“崇学之城”。把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大力实施党的创新理论铸魂工程、溯源工程、走心工程。实施红色基因传承工程,大力弘扬红船精神、浙江精神、“四知”宁波精神,坚定爱国信念、厚植爱国情怀、凝聚爱国力量。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扎实施行《宁波全民阅读条例》,引导形成人人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全民阅读社会氛围。

    二是大力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行动,打造“厚德之城”。深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全社会树立“德者有得、好人好报”的价值导向,擦亮“爱心宁波 尚德甬城”城市品牌。不断推进“文明宁波”系列行动,大力倡导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生活方式,营造人人讲文明、处处见文明的良好社会风尚。

    三是大力推进诚信建设行动,打造“信用之城”。持续深化信用宁波建设和诚信突出问题专项治理行动,广泛开展诚信行业、诚信单位、诚信示范街区、诚信经营示范店等诚信实践活动,不断浓厚讲诚信、重信用的社会氛围。

    四是大力推进城市治理精细化行动,打造“品质之城”。全域化提升环境卫生管控标准化和作业机械化水平,形成一系列可操作、可复制、可推广的“最干净城市”宁波标准和长效管理体系,努力建设“最干净城市”;大力推进城市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及重点区块品质提升工程,努力建设更美丽城市;深化文明出行活动、“智慧停车”工程及文明旅游活动,努力建设更有序城市;深化“一件事”集成改革,推动“最多跑一次”改革向公共服务领域延伸,形成“15分钟生活圈”“15分钟文明实践服务圈”,努力建设更便捷城市。

    五是大力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行动,打造“筑梦之城”。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党委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四位一体”育人体系;广泛开展“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主题实践活动,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价值追求、道德观念;持续深化文明校园创建,培育选树一批创建全国文明校园先进学校,加大文明校园引领。

    六是大力推进志愿服务行动,打造“爱心之城”。不断创新志愿服务体系、拓展志愿服务阵地,构建点多面广、功能完备的“15分钟服务圈”,到2023年全市志愿服务活跃度突破55%,努力形成服务体系完善、项目品牌丰富、供需对接畅通、“人人志愿”社会氛围浓厚的新时代宁波志愿服务新格局,推动宁波志愿服务制度化保障体系走在全国前列,成为全省示范样本。

    七是大力推进乡风文明建设行动,打造“全域文明之城”。全域实施新时代美丽乡村达标创建行动,大力开展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到2023年实现市级文明村镇建成率超过45%,县级以上文明村镇建成率超过92%,文明村镇数量和质量均走在全省全国前列。深化移风易俗活动,开展乡风文明建设情况综合评价,推动乡风文明建设常态长效。

    八是大力推进数字化改革行动,打造“文明智治之城”。实施文明创建智融工程,构建文明创建整体智治平台,全面提升智创水平;建设“文明实践一张图”,实现文明实践数字化呈现;不断拓展数字化服务场景,推进志愿服务数智化、道德典型选树数智化建设,推动文明创建手段方式迭代升级。

    

    充分利用红色资源 推动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

    

    

    

    浙江卫视记者:宁波革命遗址众多,红色历史文化资源丰富,宁波如何立足这一优势,推动全市党史学习教育深入开展?

    李军:革命遗址是中国革命历史的重要见证,是不可再生的珍贵历史资源。宁波是浙东抗日根据地和浙东游击根据地的核心区域,革命遗址、文物和名人故居等红色历史文化资源十分丰富。我们充分利用这一优势,成立红色文化研究中心,建设中国共产党宁波历史馆,建立包含87个党史教育基地、175处革命文物的数字化教育资源库,组织编撰党史普及读物,推出“建党百年·宁波百人百事”系列报道,推动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相传。

    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市委高度重视,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部署要求,明确了“争当四个先锋、交出一张高分答卷”的目标,第一时间制定方案、动员部署、专班推进,以集中学习带动自主学习、以关键少数带动绝大多数、以红色资源带动“四史”教育、以精准对标带动担当作为,全市党史学习教育开局良好。

    下一步,我们将充分发挥革命遗址在党史学习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把红色资源利用好、红色传统发扬好、红色基因传承好,着力推动党史学习教育进一步走深走实。

    一是进一步高举思想旗帜,坚持学到要处、悟到深处。始终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面思想之旗、精神之旗,引导党员干部深入学习领会总书记关于党的历史的重要论述,深入研读4本指定学习教材,把《习近平科学的思维方法在浙江的探索与实践》《习近平在浙江》采访实录作为必读教材,特别是要深刻领悟总书记对宁波工作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把学党史与悟思想紧密结合起来。扭住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这个龙头,用好“学习强国”“周二夜学”“三会一课”等平台载体,全面开展“重温习近平在浙江”活动,引导党员干部跟着总书记学思维、读好书、讲党课、走基层。

    二是进一步创新方式方法,推动热在基层、热在群众。充分发挥先进典型宣讲团、8090青年宣讲团、民间名嘴等宣讲队伍的作用,统筹运用融媒体中心等各类媒体、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基层宣传文化阵地,广泛开展对象化、分众化、互动化宣讲,把党史教育课程送到基层一线。以文艺形式强化学习教育实效,创新开展电影党课、音乐党课教育,加快创作一批有温度、能共情、接地气的文艺作品。利用数字化手段,推出党史学习网络互动产品,开发录制学习精品课件、微党课微视频,形成线上线下同频共振的良好态势。

    三是进一步提升服务效能,着力为民办事、为民解忧。坚持问题导向、实效导向、群众满意导向,用好问题及时发现有效解决闭环机制和争先进位绩效考评机制,引导督促各级党组织把“我为群众办实事、我为企业解难题、我为基层减负担”专题实践活动贯穿党史学习教育全过程。扎实开展征求一批民生意见、发布一批事项清单、督办一批实事任务、推进一批服务满意度调查、发挥一批重点人群作用、宣传一批典型经验“六个一批”活动,让群众、企业、基层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四是进一步强化督促指导,做到数字赋能、严督实导。配合整体智治改革,运用大数据思维,建立完善党史学习教育评价指标体系,将学习教育工作的总结和考核数字化,实现工作成效可量化、可评估、可比较。紧紧围绕巡回指导重点项目清单的7个重点项目、28条重点内容,加大对基层重点工作和解决突出问题的督导力度,引导各地各部门直面问题、解决问题,确保学习教育不偏不空。

    

    保护革命遗址遗迹 传承弘扬红色文化

    

    

    

    天目新闻记者:余姚在保护和传承浙东抗日根据地旧址等革命资源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奚明:余姚是一片红色热土,有红色遗址遗迹130多处,宁波每3处红色遗址余姚就有1处,其中,浙东(四明山)抗日根据地是最具代表性的,是全国19个抗日根据地之一,南方七大游击根据地之一。

    浙东(四明山)抗日根据地旧址,完整保留了革命战争时期党、政、军等元素,有新浙东报、抗币等珍贵革命历史文物。红色遗址和革命史料,是党史最动人、最真实的“讲述者”,把这些宝贵财富保护好、传承好,是我们的职责使命。近年来,余姚市委、市政府投入1.5亿元,对根据地旧址群等进行了新一轮改造提升,成为浙江省首批红色旅游基地,红色旅游品牌进一步打响,影响力辐射长三角地区、全国,获得全国百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等称号。

    今年以来,我们紧密结合党史学习教育,在浙东(四明山)抗日根据地旧址深入开展“在现场教学、让历史说话”红色教育活动,党员干部群众普遍经历了一次红色洗礼。

    

    红色引领绿色发展 四明山革命老区呈现四个新变化

    

    

    

    中国新闻社记者:大家都非常关心革命老区的发展状况,请问余姚四明山作为革命老区,目前的发展情况怎样?

    奚明:余姚四明山革命老区面积有546.7平方公里,占市域面积的三分之一,涉及8个乡镇(街道)、78个建制村、12.08万人口。2018年2月28日,时隔15年,习近平总书记再次给横坎头村全体党员回信,勉励我们“努力建设富裕、文明、宜居的美丽乡村”,这既是对横坎头村和余姚革命老区的殷殷嘱托,也是对我市广大干部群众的鼓励鞭策。我们以总书记重要回信为动力,深入开展“学回信、强引领、创示范”活动,全力打造全国乡村振兴示范区,特别是把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放到突出位置来抓,坚定不移走红色引领绿色发展之路,确保重要回信精神落地生根。经过这些年来的不懈努力,老区主要有四个方面的新变化:

    第一个变化是群众钱包更鼓了。近年来,我们坚持红色引领绿色发展,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比如梁弄的小水果产业、大岚的茶叶产业、四明山的民宿产业等都非常红火,农民在家门口就实现了就业增收,2020年老区群众人均收入27610元,比2017年增长39.1%,年均增长13%,全面消除了9000元以下低收入农户。

    第二个变化是集体经济更强了。近3年,市委市政府共统筹9.6亿元财政资金,撬动社会资本参与老区建设,不断壮大集体经济,比如说总投资16亿元的中国电影(音乐)版权服务基地、总投资6.5亿元的“希望的田野·横坎头村田园综合体”等一批重大项目落户老区;我们还打造了“四明臻货”区域公共品牌,提升老区生态农业附加值,搭建了“美丽四明山”电商销售平台,打开特色农产品出村进城通道。2020年,老区村均集体经济收入、经营性收入分别达到194.1万元、39.76万元,比2017年分别增长27.6%、78.9%,实现年经营性收入10万元以下村动态清零。

    第三个变化是老区环境更美了。我们用心守护这一片绿水青山,近3年来,搬迁或关停工业企业100余家,森林覆盖率达到78.6%,四明山区域被评为“全国气候休闲胜地”“中国天然氧吧”,负氧离子浓度最优等级为五级。我们的柿林村、中村、芝林村等古村落,古色古香、各具特色,聚集了大乐之野、树蛙部落等一批精品民宿,可以说整个老区都是“大花园”“大景区”,成为省级旅游度假区,是网红打卡地。这些年,年均接待游客650万人次,去年旅游总收入63.7亿元。

    第四个变化是幸福指数更高了。我们用心用情做好老区公共服务等方面的工作,老区在全省率先实现“村村通水、站站消毒”,村村都是新农村电气化村,通村道路硬化率、村内主要道路亮化率、城乡公交通达率均达100%,老区78个村已经有72个创建成为市级以上文明村,实现“民主法治村”全覆盖。乡亲们都说,“在这里一切都挺好,以前山里人都往城里跑,现在城里人都想来山里住。”

    

    加快推动老区共同富裕 让乡亲们的生活越来越红火

    

    

    

    浙江经视记者:刚刚奚书记介绍了一些我们老区的发展变化,也给我们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国家的“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赋予了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一个重大任务,作为革命老区,我们在这个方面有哪些考虑?

    奚明:今年是我们收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3周年,也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加快推动老区共同富裕意义重大、影响深远。我们要以重要回信为强大动力,精准落实省委省政府、宁波市委市政府高质量推动共同富裕的部署要求,全力打造革命老区共同富裕样板地,到2025年老区群众收入在5.52万元以上,村级集体经济总收入和经营性收入年均增长10%以上,实现更高水平、更高标准、更高质量、更优体制机制的共同富裕。重中之重是要抓好四件事:

    第一件是夯实物质基础。我们要着力拓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以深化四明山省级旅游度假区建设为抓手,推动老区产业高质量发展,更好地把红色资源、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我们要抓好全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试点,放大“四明臻货”品牌效应,推动区域特色农业提档升级,特别是要深入做好文旅融合文章,到2025年四明山区域游客年接待量超过1300万人次,旅游年总收入超过112亿元。目前正在精心打造一批精品线路,比如说“四明之窗”百里红诗路,全长约59公里,把浙东红村横坎头、唐诗之路文化带、丹山赤水、四明山国家森林公园等串点成线,并加大产业项目引进力度,努力打造成为高质量发展大道。

    第二件是把牢主攻方向。我们要通过一系列产业振兴举措,不断提升老区群众自我造血能力,实现富民强村,确保老区群众收入年均增长15%以上,尤其是要聚焦低收入农户、因病因残致贫的困难群众,优化“产业帮、结亲助、政策扶”机制,全面帮助增加收入。同时,要大力开展新一轮村级集体经济巩固提升三年行动,重点抓好农村产权交易“超市”,全面推广飞地抱团等做法,加快推动老区所有建制村年集体经济收入达到100万元以上。

    第三件是提升生活品质。重点做好3篇文章:一是公共服务提升文章,按照城乡融合发展要求,优质均衡全面提升文化、教育、卫生等水平,比如说,到2025年,要实现老区规范化村卫生室、“互联网+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全覆盖,实现老区农村文化礼堂全覆盖。二是美丽品质提升文章,以“一村万树”创建和美丽乡村、森林乡村建设为主抓手,加快推动老区全部乡镇创建为美丽城镇。三是基础设施提升文章,进一步完善5G基站、移动物联网、环卫等设施,不断提升老区基础设施承载能力。

    第四件是提高智治水平。要以推进数字化改革为契机,积极探索“数字老区”建设,加快打造并推广应用“五彩梁弄”数字乡村集成平台,让老区治理更智慧、更精准、更高效,在数字乡村建设上走在全国老区最前列。

    总之,我们要切实把革命老区共同富裕放在最突出的位置来抓,进一步加大对革命老区的政策支持力度,充分调动革命老区群众积极性,扎实开展党员干部先进分子、骨干企业先富群体“双先帮带”行动,发动各方各界一起来,以更大力度、更实举措推动老区高质量发展,让乡亲们的生活越来越红火,为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宁波加快建设共同富裕先行地贡献更大力量。

    (孙吉晶 整理)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