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物科技园成功孵化出多个高成长型企业 |
|
我市将积极推动企业提品质创品牌 |
锻造长板、补齐短板。为推动“246”万千亿级产业集群培育和标志性产业链建设,助力宁波建设全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先行城市,我市打出了一套企业培育“组合拳”。 按照计划,我市将以上规、上市、上云、上榜、提质增效为重点,力争到2025年,世界500强企业实现突破,引进、培育中国制造业500强20家,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100家,制造业上市企业达150家;实现营收五十亿元以上企业数量倍增,再融资规模倍增,规上工业企业研发费用翻番以及数字化改造全覆盖,形成以制造业百强为引领,单项冠军和“专精特新”企业为骨干、创新型中小微企业为基础的企业梯队。 ■育大培强争上规 制造业企业是宁波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主体,如何激活企业争先进位的意识,是当下宁波亟须解决的瓶颈问题。按照计划,我市将通过大力培育大企业(大集团)、单项冠军企业,加快推进中小微企业创新发展,引导企业育大培强争上规,来加快培育壮大实力企业群体,增强产业综合竞争力。 大力培育大企业(大集团)。择优遴选一批处于产业链关键环节、规模大、实力强、带动性大的大企业(大集团),建立千亿级、五百亿级、百亿级和五十亿级制造业企业培育库。鼓励大企业(大集团)积极融入国际国内双循环,按照“总部+基地”模式,优化企业战略布局。 鼓励大企业(大集团)实施增资扩产、加大在本地的产业投资,提高本地产业规模。支持大企业(大集团)兼并重组上下游企业和创新资源,发展制造业总部型企业。鼓励大企业(大集团)建设特色产业园区,延伸产业链供应链,提高本地配套率。到2025年,五十亿以上企业达到百家、百亿以上企业达到50家、五百亿以上企业达到15家、千亿以上企业达到8家。 加大培育单项冠军企业。建立健全企业培育库,鼓励企业争创国家级单项冠军、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建立“关键核心技术—材料—零件—部件—整机—系统集成”和“关键核心技术—产品—企业—产业链—产业集群”的全链条培育机制,做大单项冠军企业群体规模。 鼓励拥有关键核心技术的创新型苗子企业加快发展,加速成长为高新技术企业。鼓励单项冠军企业加大研发创新、技术改造以及专利、品牌、标准的投入,开展关键核心技术的研发攻关,加快新产品开发。到2025年,新增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产品)100家,高新技术企业累计达8000家,单项冠军企业的研发投入年均增长10%以上。 加快推进中小微企业创新发展。实施“放水养鱼”行动,建立培育企业库,强化动态管理,落实各方面扶持政策,强化精准扶持,培育一批高成长性的行业骨干企业。实施科技企业“双倍增”行动,加速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 实施新一轮小微企业成长行动,持续推进“个转企”“小升规”,建立“小升规”企业培育库,强化企业服务,壮大规模以上工业基础。到2025年,“放水养鱼”培育企业累计达到800家以上,新增科技型中小企业25000家、“个转企”6000家、“小升规”企业1500家,规上工业企业累计突破1万家。 ■制度创新争上市 经过多年的引导与培育,我市上市公司从数量和市值规模上看,已逐渐攒下厚实的家底。截至目前,宁波A股上市公司共计98家,已超越南京、无锡、成都等城市。放眼全国,同期A股上市公司数量突破100家的城市,只有“北上广深”以及苏杭两地。 按照当下多家甬企排队上市的节奏,今年宁波有望成为全国第7个A股上市公司“100+俱乐部”成员。但与头部城市相比,宁波还有不小差距。按照计划,我市将壮大拟上市企业后备梯队,推进企业多渠道上市发展,支持上市企业积极利用资本市场,力争在通过制度创新实现弯道超车。 壮大拟上市企业后备梯队。实施企业管理现代化对标提升工程,鼓励企业建立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对标战略管理、组织管理、创新管理、数字化管理、质量管理等重点,完善企业管理体系;开展精益管理诊断,优选管理标杆,分类实施对标提升,增强企业管理能力。 建立拟上市公司后备资源库,大力培育本土股权投资机构。到2025年,实现重点行业规上工业企业管理对标评价全覆盖,企业基础管理规范基本普及;新增股份制改造企业100家。 推进企业多渠道上市发展。抢抓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机遇,实施“凤凰行动”宁波计划2.0版,加快推动企业对接多层次资本市场。结合企业特点,支持企业在主板、创业板、科创板、新三板等上市,鼓励企业在境内或境外、直接或间接等上市。到2025年,新增制造业上市企业50家。 支持上市企业积极利用资本市场。鼓励上市公司充分利用资本市场工具,推进资产证券化。支持上市公司利用资本市场优势,投资开发战略性、先导性项目,培育形成一批技术含量高、发展质量好、产业带动强的全球行业龙头企业。到2025年,全市制造业上市公司总市值突破1.6万亿元,年均新增各类直接、间接融资300亿元以上,实现翻番。 ■数字赋能争上云 智能制造是企业提质增效,助力其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按照计划,我市将通过推进企业智能化大改造,加快工业互联网发展,推动中小微企业上云用数。 推进企业智能化大改造。开展新一轮智能化技术大改造,分层级推进企业智能化改造提升扩面,打造以“未来工厂”为标杆、以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为主体的新智造群体。全面推广工业机器人应用,推进自动化(智能化)成套装备改造,加快建设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支持创新能力强的优势骨干企业,开展信息技术与智能制造融合集成创新,推进“5G+工业互联网”试点项目建设。推进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 推动制造业龙头企业广泛应用数字孪生、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实现数字化设计、智能化生产、协同化制造等新模式,打造一批标杆性“未来工厂”。力争到2025年,新增省级以上“未来工厂”15家以上,新建市级标杆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400家以上,基本实现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改造全覆盖。 加快工业互联网发展。实施工业互联网建设行动,支持企业加快工业操作系统开源开放平台共性基础和交叉技术研发,加快部署5G芯片/模组/网关、智能传感器、工业基础软件、工业控制软件等重要软硬件产品,提升工业互联网核心技术能力。 支持重点企业建设基础级、行业级、企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打造以工业操作系统为基础、以功能性平台为支撑的“1+N+X”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推动工业软件企业从提供软件产品向提供平台服务转变,构建资源汇聚、开放共享、协同创新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发展生态。大力培育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加快建设宁波产业大脑,推动政府侧、企业侧数据汇聚,实现产业发展数据与公共资源数据的互联互通,推动综合场景和行业应用开发建设。到2025年,基于supOS平台体系的应用项目达到1000个,培育工业APP500个,新增全国性工业互联网平台(项目)10个,建成一批标志性产业链数据中心,实现千亿元级以上产业集群产业大脑应用和工业互联网平台全覆盖。 推动中小微企业上云用数。实施企业上云计划,鼓励中小微企业通过上云降低企业IT建设成本,便捷获取数字化服务。推动研发设计、生产管理和运营优化等软件上云,鼓励智云端等工业互联网平台为中小微企业提供设备运维、数据交互、制造云化等服务。 引导中小微企业核心业务系统向云端迁移,从上云向深度用云发展,实现生产、营销、采购等环节的多方协同及智能化管理。加快培育云服务商,支持重点企业云服务平台向行业中小企业开放。支持重点企业发展平台经济,通过协同制造、资源开放、需求对接等方式,推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到2025年,中小企业上云累计达10万家,新增省级上云标杆企业150家。 ■标杆引领争上榜 按照计划,我市还将鼓励企业争上重量级榜单,推动企业提品质创品牌,发布企业创业创新风云榜。 鼓励企业争上重量级榜单。实施企业追赶计划,瞄准世界500强、中国500强、中国制造业500强、浙江省制造业100强等综合性榜单以及中国装备制造业百强、中国汽车零部件百强、中国石油和化工企业百强、中国电子信息百强、中国半导体材料十强、中国服装行业百强、中国软件百强、中国工业互联网百强等全国性行业榜单,强化导向激励,引导企业对标杆、上榜单。到2025年,力争世界500强实现零的突破,新增中国制造业500强企业2家。 推动企业提品质创品牌。强化品牌建设,鼓励企业争创中国驰名商标、“品字标浙江制造”,争创中国质量奖。强化知识产权布局,实施专利导航项目和高价值专利组合培育计划,鼓励企业申请国际、国家发明专利。实施“标准化+”计划,引导优势领域龙头企业增强标准创新能力,主持或参与国际、国家、行业和“浙江制造”标准制修订。 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探索知识产权“快保护”机制,建立知识产权失信违法重点监管名单制度。到2025年,新增“品字标浙江制造”品牌企业150家,中国驰名商标累计达到110个以上,新增主导或参与制(修)订国际、国家和“浙江制造”标准500项以上,有效发明专利累计拥有量达到45000件以上。 发布企业创业创新风云榜。深化做好全市企业创业创新风云榜活动,优化榜单设置,设立企业综合税收贡献、卓越企业家、创新创业优秀企业、新经济企业50强等榜单,加大对优秀企业的宣传和表彰,鼓励企业对标对表争创先进,强化示范引领。制定尊重爱护激励企业家的意见,举办“企业家活动周”,弘扬企业家创新创业精神。 ■提质增效争升级 按照计划,我市将提升单位资源产出绩效。进一步优化“亩均论英雄”评价办法,评价范围从企业向“企业+宗地”转变,实现评价对象的全覆盖,实施低效企业、低效工业区块的整治提升行动计划,落实惩罚性的差别化电价等要素配置政策,加强综合执法,推进低于市定标准的低效企业、低效工业区块的全面出清。对亩均产出效率高的企业予以正向激励,落实鼓励和激励政策。到2025年,规上工业企业亩均达到55万元,亩均增加值达到200万元,每年完成低效企业达标提升500家以上、低效工业区块改造提升20个以上。 推进绿色化制造。实施绿色制造创建计划,鼓励企业开展绿色设计产品、绿色供应链、绿色工厂示范创建,大力推进节能减排水平低下企业和落后产能企业(设备)淘汰。实施节能减排行动,聚焦石化、黑色铸造、印染、造纸、电镀等高排放、高污染行业,推行行业规范提升,全面开展清洁生产审核,推进企业生产制造方式绿色化、资源利用循环化。探索开展工业领域“绿色企业(项目)”系列贷试点,加大对绿色化改造的融资支持力度。到2025年,创建省级及以上绿色工厂500家,淘汰落后产能企业1000家。 强化生态环境保护。持续开展“两小”企业问题排摸,全面掌握“低散乱污”企业基本情况,建立企业数据库。围绕化工、电镀、修造船、印染等重点行业和“两小”企业,深入开展综合整治,打造全域“无废城市”。认真落实中央、省生态环境问题整改工作,开展问题大排查大整改,建立问题发现、上报审核、分级建库、上图入库、整改落实、销号验收等全流程工作机制,深化源头治理、综合治理和依法治理。加强生态环境监管执法,加大打击、查处和处罚力度,坚决制止和惩处生态环境破坏行为,促进生态环境质量再提升。到2025年,完成“低散乱污”企业和“两小”企业整治提升全覆盖。 筑牢安全生产底线。全面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督促指导企业认真履行安全标准、法律法规和各项管理制度。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计划,通过企业自查、技术监测、执法检查和举报等途径,建立问题发现、确认、入库、整改、督查全流程机制,全面排摸企业存在的安全风险和隐患,加快淘汰各类隐患风险大、整改效果不明显的业态和主体,促进安全生产本质水平再提升。到2025年,完成安全生产隐患问题突出的企业整治提升全覆盖。 本版文字 殷聪 宁海县委宣传部供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