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版:要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1年05月24日 星期一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对话”青年朱洪山

“不是无聊享清福,只为革命做‘神仙’”


扫码看视频

    

    

    

    

    

    

    记者 黄合 

    

    窗外下着大雨,汽车向四明山深处疾驰,两侧高低错落的绿色植被擦身而过。从余姚市陆埠镇人民政府出发,半个小时后,1994年出生的李佳雯才赶到了“朱洪山烈士纪念碑”的所在地——以烈士名字命名的洪山村。

    “哪怕是交通如此发达的今天,进山依旧如此不易。可以想象,当年长期在此潜伏作战的洪山先生,是克服了怎样的困难,又是抱着怎样的决心。”李佳雯沿着台阶拾级而上,一脸虔诚。雨滴窸窸窣窣地敲打着伞面,在鲜有人迹的深山里头,听起来分外清晰。

    小小少年郎,

    立下大志向

    第一次“见”到朱洪山,李佳雯不过是十二三岁的年纪。

    小学五年级的时候,学校组织去镇上的钟山红色主题公园祭扫,李佳雯第一次看到了朱洪山的塑像:戴着眼镜,文质彬彬,缠着便于山间行军作战的绑腿,威风凛凛。

    “那时候,只是听老师说,洪山先生为了我们的和平幸福牺牲了自己的生命。现在回过头我才发现,在十三四岁的年纪,先生就已立下志向,去改变中国的现状。”李佳雯说。

    父亲失业,母亲病死,朱洪山从小就寄人篱下,由在上海从商的叔父抚养。小学毕业时,叔父希望他学做生意,接替自己的事业,但朱洪山认为,做生意只能为个人谋利益,如果不能改变中国的现状,自己的经历还会在千千万万的中国人身上重演。

    叔父一气之下停止为其供给读书费用。但小小少年没有屈服,而是倔强地选择离开。卖报纸、当伙计,他靠自己筹集读书经费,白天干活,晚上有空了才到夜中学去旁听。

    因为半工半读,经济困难,朱洪山在路灯下看书、复习功课,写日记到深夜。同时,在这个过程中,他接触到不少思想进步的朋友,如饥似渴地阅读进步刊物,受到革命理论和马列主义的启迪。

    在上海,目睹了帝国主义特别是日本侵略者的卑劣行径以及国民党当局的腐败,朱洪山积极投身于抗日救国的宣传活动之中。他多次回到宁波,在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的山区任教,将现代学堂的教育理念带到山村,鼓励更多孩子读书明理,努力学习救国本领。

    “我觉得自己蕴藏着一个崇高的理想,一定要在斗争中实现。要为党和国家分忧,要为国家多做事,即使敌人枪口对准自己的胸,也毫不畏惧……”这是他1937年12月入党那天写下的日记,曾经的少年已经长成,做好准备为国家牺牲一切。

    没有鲜血,

    怎能创造新的中华

    “深山密林小公馆,金毯铺顶金条围四边,不动椅子自动桌,囫囵眠床沙发垫。长年不断自来水,烧饭做菜不冒烟。不是无聊享清福,只为革命做‘神仙’。”

    这首快板诗,是朱洪山在竹木柴草搭建的茅舍里写就的。1945年11月,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已经奉命北撤,四明山遭遇“围剿”,留守的共产党员只能隐蔽在艰苦的山区继续斗争。朱洪山选中了群众基础较好、地方党员较多的孔岙作为立足点,在芦鸡岙的茅舍里潜伏。

    虽说嘴上开着玩笑,戏称这里是“公馆”,将茅草和竹木当作“金毯”“金条”,把岩石当作“不动椅子”、膝盖当作“自动桌”,但现实的战斗场景非常残酷。周边是白色恐怖,还要及时疏散人员、埋藏物资、收回抗币,必须时刻警醒,做到“点灯不漏光,讲话不声张,烧饭不冒烟,走路不留脚印”。

    “在此期间,洪山先生动员同志们一起学政治、学文化、学爬山、学摔跤。为了方便在深山躲藏、保护自己,他还练就了‘飞毛腿’,可以从这株毛竹跳到那株毛竹,甚至能整排毛竹跳过去不会落地。”李佳雯说。

    随着时间的推移,当年的重重危险已很难还原。李佳雯也只能借助一些历史记载和亲历者的回忆文章慢慢拼凑,在朱洪山给好友亲人书写的书信中,他还不忘鼓励亲友要坚强起来:

    “这里的生活,是完全丢弃‘名利’,完全是坚苦的过程……我们只要不怕死,却不能够希望死……”

    “我抱着牺牲的决心去了。我知道危险绕着我。我还有眼睛上的缺陷。然后,顾不到这许多啊!……我知道我的去是凶多吉少。然而,没有鲜血怎能创造新的中华!?”

    “你放心,无论生活到怎样苦,我一定会坚定保留我所有的奋斗的力量……危难的祖国需要我,危难的人类需要我……”

    化作点滴星火,

    洒落广袤大地

    1946年年底,朱洪山为了掩护战友,不幸中弹,壮烈牺牲时年仅29岁。残暴的敌人还把他的头颅割下,到其生前工作过的乡镇悬挂示众、威吓村民。

    但这片土地的群众没有被吓倒,而是在悲愤之中集聚起源源不断的红色力量。新中国成立后,当地人民为了纪念他,将其生前战斗过的地方命名为“洪山乡”,把他曾经就职过的壶潭小学改名为洪山小学,并立下了纪念碑。

    “在革命年代里,先生用满腔热血在陆埠山区工作、战斗,发展党员、建立组织、进行斗争、学习知识……我们能生活在和平年代,是千千万万这样的烈士英雄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李佳雯满怀深情地说。

    在那个物资匮乏的时代,本身也不富裕的朱洪山得知学生没钱做衣服,小脸冻得发紫,把自己的夹袍剪了一半给孩子御寒;“戳穿”贫苦人家向教书老师端出白米饭背后的“谎言”,和大伙一起吃糠菜饭;挨家挨户动员,让很多重男轻女的家庭,把女孩子也送到学校读书……

    “人生的真谛就是为人民服务,为民族解放,为人类求幸福。”这个年少之时立下的誓言,成为朱洪山一生的信条,同样也被当地的群众永远记在了心上。

    李佳雯说,如今有无数志同道合的后继者奋战在基层,服务企业、服务群众、服务基层,在乡村振兴、疫情防控、经济发展等各方面做出自己的努力,和人民站在一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也许没有那么轰轰烈烈,但星星点点,终将汇成星火燎原”。

    雨依旧下个不停。李佳雯抬头望着纪念碑,上面新描的金字格外醒目:“洪山先生,当初您用青春和生命坚守的这方土地,现在换我们来守护,请您放心。我愿化作点滴星火,与您一样,洒落广袤大地。”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