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童衍方在创作中。 |
|
童衍方艺术馆新馆开幕。(蒋攀 摄) |
|
《岁朝图》 |
|
童衍方的书法作品。(汤丹文 摄) |
人物简介 童衍方,号晏方,1946年2月生于上海,浙江宁海人。上海中国画院画师、国家一级美术师,西泠印社副社长兼鉴定与收藏研究室主任,上海书法家协会顾问。师从著名书画篆刻家来楚生、唐云二位先生。工书法篆刻,亦擅写意花鸟,精鉴赏,好收藏。先后出版《童衍方印存》《童衍方书法篆刻集》《篆刻刀法常识》《古瓦器拓本十二种》《赵之谦铭志集存》《中国画家作品真伪——赵之谦》《宝甓斋集砖铭》《吴昌硕集彝器款识》《金石之韵》等。 1 一切皆是因缘。 去年宁波日报庆祝复刊四十周年,向书画名家征集作品,报社希望能得到童衍方先生的一幅祝贺墨宝。我与童先生素无交集,知道童先生是前童人,便问宁海老友安炉有无联络上的可能。没想到,没过多久,便收到了童先生的两幅字。原来安炉找了童先生的入室弟子、宁海文联副主席王苍龙老师。 报社付予的润笔并不高,童先生一下寄来两幅让人意外。其中一幅“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现在就挂在离我办公室不远的地方。 后来,在宁波印社成立仪式上也见过童先生。那时,他与陈振濂先生、韩天衡先生一起,作为西泠印社的3位副社长,一起前来揭幕剪彩。人多嘈杂,来不及表达感谢。 再后来,我颇意外地收到了茶博院张生寄来的《“卿云五色”童衍方书云百题》一书,里面收录了先生以“云”为主题的108幅书法作品。观其后记,这“书云百题”竟是他为朋友在黄山脚下月亮湾一处建筑群书写匾额而意起。当时正值疫情期间,童衍方出不了门,于是静下心遍索资料,写起“云”来。写着写着,商业的邀约变成了极致追求,他以万千变化,“意到笔随,不设成心”,完成了“云之舒展无定,顷刻变迁,与书法最为契合”的艺术悟道。 如此,在童先生的平和儒雅之下,我亦看到了他的率性好玩。 没想到今年五月的一天,久不联系的宁海县委宣传部武军来电,说是前童镇的童衍方艺术馆新馆即将开幕,问我是否有兴趣与童先生见面,做个专访。 没有多想,约了时间,终与童先生实现了“面对面”。 童衍方艺术馆的旧馆在前童古镇童衍方祖上的老宅,也就是人所熟知的“群峰簪笏”老宅门。这座老宅已走过200多年的岁月,而新馆就在旧馆的旁边。 那天,新馆正在开幕布展准备中。童衍方亲力亲为:挂轴作品的摆放高度、园林小景中游鱼的种类颜色等细枝末节,一一细细嘱咐工作人员。见我们前来,童衍方带我们参观了新馆的作品陈列。 展名《尺木艺光》,展出他的老师来楚生、唐云和他自己的书画印作品100多件。在一幅由清乾隆年间名儒齐周华撰写、童衍方手书的《尺木草堂记》前,他介绍,新馆的地址正是以前童氏家族进行孩童启蒙的书院“尺木草堂”所在,在这里族人“每延塾师,率子侄讲习其中,以求圣贤出处之大义,兼以课应世之文章士也”。 “旧馆是我家的故居,新馆是家族的书院,以后这里会是一个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所在,这一切,应是上天冥冥之中的安排。”童衍方说。 在新馆的二楼,一个由西泠印社书画刻印培训基地举办的讲习班正在开讲。此时,离童衍方艺术馆新馆正式开幕还有四天。 2 此次新馆开馆展出了海上书画大家来楚生、唐云的书画印精品,这两位都是童衍方的恩师,而最早引领他走上艺术之路的却是一位和尚。 20世纪60年代末,童衍方在上海结识了若瓢法师。这位法师曾是杭州净慈寺的知客僧,与中国一代文豪郁达夫过从甚密,擅画兰竹,还是上海文史馆的馆员。 两人的相遇,成为亦师亦友的同道,却是一面眼缘。那次,童衍方是跟着朋友去见若瓢法师的。没想到第一次见面,法师就问起了童衍方的生日。 童衍方出生于1946年农历正月十五晚七点。“这个生日好!”若瓢法师感叹,而且这个“生日好”的小友也这么喜欢书法篆刻。两人惺惺相惜,从此,童衍方常去拜访法师,跟他学字、学画、学画理,从此入了门。 其实早在少年时,童衍方就开始自学书法篆刻。他的父亲是黄埔军校毕业生,知书懂医。新中国成立后,童家的家境并不好。为生活计,童衍方早早工作,成了一位营业员。 “当时,我每月可支配的收入也就二三元,篆刻可能是最省钱的艺术爱好了:一方印章,一面刻了字,还可以磨掉再刻;家里地方不大,刻印就一个小案几就可创作,工具也简单。”童衍方回忆道。 那时,童衍方也想过转型学一门手艺谋生,若瓢法师的建议是让他刻“留青”,也就是平雕刻竹。刻竹,需细心一层一层地挖,与刻印相比,用刀不一样,更没有篆刻创作过程中的那种淋漓感。不久,童衍方心生倦意。 好在若瓢法师是懂他的。“这条路走不通,我带你去见几位师父吧!”于是,两个星期内,童衍方先后拜书画大家来楚生和唐云为师。 来楚生是近现代海上知名书画篆刻家,其书法正、草、隶、篆皆工,尤以草、隶冠绝一时。而唐云则擅长花鸟、山水、人物,诗书画皆至妙境,对古书画收藏更是情有独钟,也是一位收藏鉴定大师。 在书法泰斗沙孟海先生眼里,童衍方正是继承了这两位先生的衣钵。沙老在90岁之时,曾为《童衍方印存》题赠了这样的文字:“得然犀室(来楚生书斋名)指授,走安吉高浑一路,既有守,亦有为。”这次,童衍方为新馆开幕写就《尺木艺心》一文,其中写道:“蒙若瓢师引领,有幸拜来楚生、唐云二先生门下。书画篆刻创作,得来先生指授,耳提面命,至今未敢须臾忘焉。鉴定收藏则多仰唐先生传道解惑,品藻古今,辨析真伪……我有今日小成,除孜孜勤求,全仗二先生惜爱、栽培。”感恩之情,溢于言表。 是的,来楚生让童衍方锲而不舍,唐云则让童衍方了解了收与藏、藏与散的辩证关系以及如云一般洒脱的人生风范。童衍方至今还记得第一次见唐云先生时的情景。那天,若瓢法师对唐云说:“你要不要送一样礼物给你学生?”“没什么东西呀。”唐云一边说,一边在抽屉里翻,翻到一把扇子,是几人合作作品,其中一面是吴昌硕题的字,扇骨则是唐云先生自己画的画。唐云说:“那我就送了……” 童衍方当年成婚时,唐云画了两幅画相赠,一幅梅花、一幅松树。临近婚前,又把童衍方叫过去,把吴昌硕所书的一副石鼓文对联,赠送与他。 童衍方说,在拜唐云先生为师之后,得以饱览他收藏的董其昌、八大山人、石涛、扬州八怪等书画精品以及金石家铭记的汉砖瓦砚。 童衍方至今仍收藏着来楚生所刻的57方印章,其中肖形印15方。除了老师送的几方外,大多是他从各个渠道或以金钱收购或以藏品互换而来。每隔五年,他都会给唐云举办一次纪念展。收藏、展出老师作品的目的就是弘扬老师的艺术,也促进自己创作鉴定水平的提高。 在这次展览上,有一幅来楚生和唐云合作完成的《岁朝图》。童衍方告诉笔者,这幅作品创作于两位先生穷困潦倒的1943年。图中的红梅、酒坛、金元宝、不倒翁,皆为想象之物。两位先生“以自嘲口吻,写于无聊斋。可见旷达不羁。”而童衍方在这幅作品上“沐手”题书,续上一段因缘,也表达了“感念无已尽、画中再相逢”的师生之谊。 3 “与古为徒,与古为新”,是童衍方遵从的艺术法则。 “我对传统是顶礼膜拜的,中国书画篆刻艺术一定要在对传统充分研究了解的基础上,方能发展创新,走出一路。”他说,在西泠印社的发展史上,1924年在杭州孤山举办的金石书画展,可谓创下中国金石书画艺术的高峰,展出自赵孟頫至赵之谦150余位艺术家的200多件金石书画作品,供公众观摩欣赏。后来还出了10本画册,蔚为大观。直到当代,赵之谦的《为五斗米折腰》还拍出了1400万元高价。而近现代,吴昌硕、齐白石无不都是书画印“三位一体”的大家。像吴昌硕以草书之法画紫藤,以石鼓文之法画石头。“或许,各个门类艺术的通感,融为一体,互为借鉴,方是多元化社会的表达方式。”童衍方说。 收藏对童衍方来说,亦是一项有趣的工作。他说,正因为有许多传统艺术精品的“过眼”,他才能了解名家间的渊源,了解金石界的“浙派”“皖派”“西泠八家”,进而化于内心,指导创作。 事实上,童衍方顺着时势成长的经历,也能说明他绝非一味泥古之人。童衍方成名于1973年的中日友好书画展。1978年,童衍方进入上海中国画院。当时,国内只有北京、上海等地有类似的画院。而童衍方进入画院也着实不容易,用他的话来说,过了两道关:一是从集体编制转为全民编制;二是从工人身份转为干部身份。最终在改革开放后的1980年,他成为上海中国画院的创作员,走上职业画家道路。 1988年,童衍方去日本办交流画展,历时半年,引起东瀛金石书法界的瞩目,也奠定了他的篆刻书法艺术在日本的地位。而这半年的日本之旅,亦为他的收藏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2019年,上海与大阪两城市纪念友城45周年,他也举办了个展。 他说,当前,书画篆刻艺术空前繁荣,创作思想之活跃,亘古未有。1982年他入西泠印社时,社员不到百人,现在已有会员400多人。 “当下是中国书法篆刻艺术思想最丰富、风格最多样的时代,虽然难免泥沙俱下。”他说,在这种情况下,对艺术多样性的尊重,至关重要。“我之最赏者乃不取亦取,虽师勿师,匠心独具者,这也是师嘱。而于事于艺更感恩、惜福、专注、真实。唯此方能感悟传统、创新。” 童衍方曾收著名影视明星孙俪为徒,这是一种“眼缘”,更是为了传承,也是为了让更多的“局外人”爱上中国传统文化。“传承是一方面,传播亦很重要。”这是童衍方对传统在当下传播、传承的新感悟。 4 其实,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童衍方是没怎么到过故乡宁海的,但故乡的召唤始终在心底回响。当时,他的许多作品的落款,都是“宁海童衍方”,尽管他是一位从小生长在大上海的“城里人”。 而最终,他与宁海建立起更紧密的联系,也是他的老乡、一代书画大师潘天寿精神的感召。童衍方记得很清楚,1987年,宁海举行纪念潘天寿诞辰90周年的活动,当地向上海中国画院征集书画作品。作为老乡,童衍方自然格外尽心尽力。出于对潘天寿大师的敬仰,当时上海中国画院的八成书画家挥笔泼墨。 “那个年代,付给书画家作品的润笔,只有区区一只钢精锅。也许当时我最卖力吧,上下奔走,所以一下子拿了两只锅。”童衍方笑着回忆说。 宁海人是硬气的,出了方孝孺、潘天寿、柔石等有性格的文化名人。童衍方说,潘天寿的人生和艺术,充溢着至大、至刚、至中之气。“我的创作偏好有力度和硬朗的风格,也是我们宁海人骨子里的精神使然。” 2014年,童衍方回到前童古镇,建起了人生第一个艺术馆。用他的话来说,这是他精神上的落叶归根。他向故乡捐赠了百余件自己的作品。在他看来,这一切都是理所应当的。“我想,我们之所以有今天,就是因为祖宗先人的智慧和力量,是他们指导、引领我们走到了今天。” 此次新馆开幕,他又捐出了105件精心创作的作品,还专门制作了紫砂壶,创作了“前童八景”的组印。他说,现在国内一般的古镇搞点小桥流水、民宿民俗,层次较低。前童地方不大,有了艺术馆,可以打造金石文化的艺术沙龙,文化含量也会提升许多。 当地政府的眼光和基层民众对艺术的理解支持,也让童衍方感佩不已。这些年,宁海为把前童古镇打造成文化型的心灵度假古镇,串联起儒义、宗亲、民俗、艺术创作、文化创意等多种元素,力争达标国家5A级景区。 可以想见,不久的将来,童衍方艺术馆会成为前童古镇的点睛之笔。而童衍方也将在故乡扎下根来,继续坐看“云卷云舒”。 (照片除署名外,由受访者提供) 征文启事 为迎接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纪念宁波建城1200年,促进文化遗产管理保护和地域人文精神继承弘扬,宁波日报报网文体新闻部(甬派文艺频道)和宁波市文化遗产管理研究院、宁波市文化遗产保护管理中心、宁波市水文化研究会、宁波市作家协会联合主办《运河风情·宁波记忆》征文(影像)活动。 征文(影像)要求紧密围绕宁波城市地域文化主题,表现运河两岸的风土人情、文化遗产和人文历史。 征文体裁以纪实(口述历史)与散文为主(含非虚构类的人物传记与诗、赋);影像以纪实摄影和短视频为主。作品必须为原创,未公开出版、发表。 投稿作品请以Word添加附件形式,发送至:chegong81@sina.com;2395198230@qq.com;zheyikuzuori@sina.com。 文件内注明作者的真实姓名、地址及手机号。附件名称为“运河风情·宁波记忆”+作者姓名。甬派文艺频道和《宁波日报·四明周刊》将择优刊发征文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