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林蔺草田间景象。 |
|
古林国家级优质高效水稻大田种植数字农业示范项目喜获丰收。 |
|
东方席业公司工人在车间紧张生产。 |
记者 陈朝霞 通讯员 张昊桦 徐浩跃 文/摄 初夏时节,走进海曙区古林镇,沿着古中路一路西行,道路两边,蔺草青青,连片绵延,一派生机。 在古林镇2.55万亩耕地中,蔺草约占6500亩,与约1.9万亩水稻共生共融,构成古林农业产业的“钱袋子”和“米袋子”,构筑古林作为中国蔺草之乡、国家首批华东地区唯一的优质高效水稻大田种植数字农业技术集成示范项目所在地的重要基石。 2020年,古林镇农业总产值3.25亿元、农业增加值2.35亿元,农业发展水平走在全市前列。近日,该镇入选农业农村部、财政部公布的2021年农业产业强镇创建名单。 一产基础好 农业高质高效发展 眼下正是蔺草繁茂期,清风徐来,绿色的波浪在田间翻滚,构成了古林独有的田间胜景。在这视野开阔的美丽田园风光背后,是古林走在全省前列、高达98%的土地流转率。农田基础好、流转质量高,正是古林农业产业得以迅速发展的基础。 古林镇农办主任陈常腾介绍,古林国家级优质高效水稻大田种植数字农业技术集成示范项目覆盖10900亩土地,全部实现了流转,这改变了原先田块碎片化状态,“尤其是项目核心区蜃蛟省级现代农业园区内985亩土地,实现了高标准农田全覆盖。在大块工整的土地上规模作业,极大提高了机械化作业效率,省工省本,助力农户高产增收,去年园区内的市级超高产百亩示范方以每亩946.56公斤的高产量喜获丰收,产量较以往提高了20%左右。” 助力古林农业高质高效发展的,还有传承千年的“黄古林蔺草-水稻轮作系统”,这一系统2020年入选第五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单,是宁波唯一入选其中的农业文化遗产。 古林有农谚“一年蔺草,二年大稻”,反映了在这片土地上“蔺草-水稻轮作”模式的生生不息。这一模式简言之就是“一季蔺草,一季晚稻”:上半年,田间种植着蔺草,直至6月底至7月初收割;接着农户在蔺草收割后的田里播种晚稻,待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晚稻成熟收割后,又开始新一季的蔺草种植,循环往复。 古林一地,年轮作面积近万亩。在田间摸爬滚打了七八年的海曙区绿畦家庭农场负责人沈碧波对“蔺草-水稻轮作系统”的历久弥新深有体会。 绿畦家庭农场种流转了600亩土地,其中100亩为小麦-水稻轮作,其余500亩为蔺草-水稻轮作,两相比较,蔺草-水稻轮作平均亩产值比小麦-水稻轮作多300多元。“蔺草-水稻轮作的优势显而易见。”沈碧波介绍,蔺草田为半干半沼泽状态,使土壤形成团粒结构,其适宜的孔径分布能够调节土壤中的水、肥、气、热等因素,有利于作物生长;蔺草成熟时高约1.5米,一般只采收95厘米以上部分,下面部分回田变成绿肥涵养土地,极大地提高了土地的有机质含量,“这样在下半年稻田轮作后,全程只需使用一次底肥,无须像非轮作稻田那样进行二次追肥。” 沈碧波算了一笔账,一般情况下,非轮作的早晚稻两季稻相加亩产约为1000公斤,而与蔺草轮作的水稻一季亩产就有800公斤左右,显然一季稻在用工、用肥、机械、农资等成本方面都显著降低。 二产实力强 形成全产业链格局 古林作为中国蔺草核心产区和产业发源地,有着一系列闪亮的名字——中国蔺草之乡、中国草编基地、中国凉席品牌之都……如今,蔺草产业已成为该镇主导产业,全产业链销售额超过8亿元,其中国内销售超6亿元,出口创汇2亿元。 在该镇的40余家蔺草加工企业中,拥有中国驰名商标“黄古林”和“中华老字号”双重称号的宁波黄古林工艺品有限公司入选“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形成了集种植、制造、销售于一体的全产业链发展模式,年销售额超4亿元,居全国第一。该公司还投资数百万元设立全国首个草编博物馆——黄古林草编博物馆,图文并茂地展示省级非遗项目“黄古林草席编织工艺”的悠久历史,在潜移默化中扩大着古林蔺草产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和黄古林公司一样,深耕蔺草产业近20年的宁波东方席业有限公司也尝到了全产业链发展的“甜头”。该公司在古林建有2000多亩蔺草种植基地,设有种质培育团队,“有自己的种植基地,一方面能实施有机栽培,全程严格把控农药、化肥使用量,确保无黄草、少枯草,种出韧性足、海绵体丰富、高质量的原料;另一方面,我们每年选取最好的蔺草,不断推陈出新,培育出最适合本土气候、土壤等环境条件的优良品种。”该公司董事长方毅介绍。 高品质原料有了保证,东方席业公司还在新品研发上下功夫。“公司聘请的两位日本专家,10多年来一直和公司团队一起研发设计新产品,形成六七个系列100多个品种,产品90%出口日本,深受日本消费者追捧。”方毅指着一款由9块正方形花席拼接而成的地毯席说道,“这款产品由公司在国内首创,它设计巧妙,方便折叠携带,尤其是其拼接工艺细节完美,尽显工匠精神,成为公司产品销往日本的单项冠军。” 除了全产业链发展,古林蔺草企业还不断推动产业提升和技术进步,“跨界融合”开发仿草制品、草竹混编制品 100多个新品种,形成了产业领导力与产业优势。 三产融合深 推动乡村宜居宜业 如今,省级非遗“黄古林草席编织工艺”传承基地所在地的仲一村,已成为农业产业融合发展的热土:这里有古林蔺草种植核心基地保护区项目,旨在保护蔺草种质资源、传承蔺草农业文化遗产,示范推广蔺草新型绿色种植方式;三江益农技术总部生测基地及农业生物研究室,开展农业植保新技术和新产品研究、生物农药和有机肥研发、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服务,带动蔺草产业绿色发展、提档升级;古林农业双创园区,则引进农业双创人才,开发新型蔺草产品和文创产品,开展电商运营、网络直播等,开拓国内市场。“这些项目成为全村产业振兴的载体,推动实现村强民富。”仲一村党支部书记郑宏芳表示。 而仲一村也是古林镇农业产业融合发展的缩影。 放眼古林镇,村庄环境优、多彩田园美、农旅融合深的江南水乡美景呈现眼前——蜃蛟村、前虞村彰显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茂新村太空观光农业基地农旅文化产业链崭露头角;黄古林草编博物馆、中国御史文化陈列馆、宁波家风馆引人入胜;长136.57公里、水域面积298.18万平方米的60条河流互相交织,展现了古林市级“美丽水乡”的风采;已经举行了6届的古林米食节,吸引游客纷至沓来,品美食、看表演、逛市集,成为弘扬传承米食制作传统和米食文化的“文化盛宴”,也成为古林农旅融合发展的名片。 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良好的产业发展现状,古林进一步推动农业产业融合发展的规划已经出炉。根据规划,古林将形成“一环、二核、三区、多点”布局,形成田园观光游、文化体验游和科普教育游三条游线。其中,“一环”为休闲农业旅游环线,“二核”为具有5000年历史的芦家桥遗址(农耕文化博物馆)和古林老街,“三区”为蔺草文化区、耕读文化区和生态农业区,“多点”则串联起多个农旅融合节点。 面对呼之欲出的“以农促旅、以旅兴农”的产业融合发展格局,古林镇党委书记周高表示:“希望在夯实农业产业基础、延长产业链的基础上,通过产业深度融合,推动产村、产镇融合发展,将古林打造为农业高质高效、农民富裕富足、乡村宜居宜业的农业产业强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