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1年05月28日 星期五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百姓情怀百姓心


1945年4月《新浙东报》刊登的《浙东银行条例》《浙东行政区抗币条例》

1980年四明湖水电站外景

抗 币

浙东银行旧址

四明湖

    

    

    “中国共产党并不曾使用什么魔术,他们只不过知道人民所渴望的改变,而他们拥护这些改变。”记录中国抗战的著作《中国的惊雷》,道出我们党与人民心心相印、同甘共苦、艰苦奋斗的“秘诀”。

    我们党的百年历史,就是一部践行党的初心使命的历史,就是一部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历史。

    在宁波革命、建设、改革时期,我们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增进人民福祉。今天,我们撷取百年岁月中的三个历史片段,于同一处红色故土梁弄,共同感受坚守人民立场汇聚起的克难前行的强大力量。

    

    1

    红色文物,百年风华。有这样一件纸质实物,是1952年宁波市人民政府关于抗币兑换的通知,通知各地限期兑换所留存之抗币。

    为保障百姓经济利益,维护抗币信用,1945年紧急北撤前,浙东抗日根据地便组织抗币的回收兑换工作。

    根据地政府发布兑换通告,设立兑换处,拨出粮食、白布、食盐等实物兑换,也有用法币甚至黄金、银圆进行兑换。其中,粮食以1元抗币折合1斤大米的比价回收。回收后,抗币就地销毁。其中,浙东银行共收回本行发行的抗币647658.55元。

    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小小抗币,见证了满满的为民情怀。

    20世纪80年代,中央党史研究室专家到宁波调研,评价浙东抗日根据地“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这里的“全”,包括了根据地的财政金融工作。

    浙东抗日根据地孤悬敌后,充满艰险,创立之初,便饱受敌伪控制货币命脉、进行经济渗透与打击之苦。如何“突围”?浙东区党委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每个阶段采取的方针政策,至今看来依然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1945年,浙东银行成立。发行抗币,总数定为200万元,等于粮食200万斤的价值;公布《浙东行政区抗币条例》《浙东银行条例》。健全金融制度,稳定物价,才能进一步发展农工商业,改善人民生活,这在当时已成为一种共识。

    在浙东抗日根据地流通的货币中,除了纸制货币,另有金属制货币。1945年8月19日至9月30日期间,浙东行政公署所属余姚县浒山区抗日民主政府发行一种用钢模压制、镴质制作的临时辅币,在署所辖范围内通用,有壹角、贰角、伍角三种面额。

    这种金属辅币是浙东地方抗币的一种。地方抗币大多发行于1945年8月到9月间,与浙东银行抗币等价流通使用。

    地方抗币为什么会在这一阶段出现?据党史研究专家介绍,根据地的迅速扩大,抗币供应未能满足需求;因敌伪统治面临崩溃,法币和伪币的恶性通货膨胀,交易急需大量抗币去占领市场。浙东银行的抗币因受材料、设备、技术和运输等条件的限制,发行数量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

    浙东行政公署一方面命令浙东银行加紧印发主币和辅币,增发本票,将金库兑换券加盖印鉴后对外流通,组织各支行印制发行兑换券。另一方面采取应急措施,允许各级地方政府及合作社、盐行、商会等经济团体印发兑换券和辅币,借此以弥补抗币发行的不足,活跃金融市场。

    抗币在群众中的威信很高,“因为信用很好,币值稳定。”在抗币发行前,浙东抗日根据地的党政军领导和相关负责人便按照华中局的指示,在实施中创新性地把握原则,科学确定抗币和法币的比价,贷款给群众时采取生产发行的方针,同时开展贸易管理等,巩固了抗币信用。

    不仅如此,“大批的公粮征收起来后,分散给老百姓储存,保管得也很好。”浙东行政公署财经处处长、浙东银行常务董事陆慕云的回忆文章里这样写道。

    凝聚群众的首创精神,坚持群众路线,是共产党永远的制胜法宝。

    当时,敌伪以据点为依托,对浙东抗日根据地实行严密封锁,严禁军需物资和民用必需品进入根据地。根据地军民携手,在税收政策这个杠杆的带动鼓励下,布匹、药品等一部分军需物资,必需的日用工业品,甚至一些枪支弹药,被“巧妙”地送入根据地,有力地支持了浙东地区的抗日斗争。

    

    2

    60多年前,在革命老区梁弄,一座“上规模”的水库“破壳”。建成后,成了市民口中的“幸福湖”。由“治水”引发的幸福故事,绵延至今。

    四明湖水库,总库容1.24亿立方米,正常库容7946万立方米。这样一个库容,在当时“前无”先例。动工兴建前,“库区”移民移房,工程浩大。

    “攻坚拔寨”的背后,是人们对“水”的渴望。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有水无肥一半谷,有肥无水朝天哭”,经历过1958年百日大旱煎熬的人们,或许更能体会这两句话的深刻含义。

    当年的旱情有多严重?有文字描述,那一年,姚江里咸水倒灌,全县绝大多数中小型水库干涸无水,不少地方的人畜饮水已发生严重困难。辛苦的结果,还是一个大减产的重灾年景,田里基本颗粒无收。

    为民解难,为民造福,从来不是一句空话。

    兴修水利,亟需之务。1957年12月,中共宁波地委召开会议,研究贯彻《全国农业发展纲要》,号召在1957年冬1958年春开展大规模兴修水利运动。12月30日至次年1月1日,地委召开县委书记座谈会,提出全面规划、综合治理、三年消灭普通水旱灾害的初步意见。会后,各县纷纷号召“书记动手,全民发动,大办水利”,普遍组织干部深入各区、乡掀起兴修水利的高潮。

    1958年10月1日,四明湖水库项目破土动工。6400多人兵分三路,一路挖坝基做中心墙,一路为运土筑路铺轨,一路筹集物资赶制各项工具。

    在党史资料中,记录下这样一组数据:有轨无轨牛拖人推四轮两用卸土车1200辆,各式手拉车730辆,大小木滚筒15只,木轨道9500米,木夯20只,煤铲200把,土箕7000双。还有自制土硝炸药,需木材442立方,毛竹6万斤,钩子4800只,铁圈2400只,铁钉720公斤。

    “四明湖”原是余姚梁弄区内比较平坦的万余亩一畈农田,属梁弄大溪。大溪流经邱家湾村边,两边有山,此地最为狭窄,选为水库拦水坝址。施工场地非常开阔。“抢晴天,抓阴天,微风细雨当好天,电灯底下当白天,争取一天当两天”,是当年工地的真实写照。

    万名施工者上阵,一天24小时三班倒。工地红旗招展,决心书、竞赛书、口号、标语到处可见;《英雄台》《工地通讯》张贴、刊登建设者先进事迹。民工公社组团、管理区建营、大队建连,分地段、定线路、争速度、求高效,你追我赶相互鼓劲。为提高工效,各团部办起木工厂,赶制各种车辆;铺造运土大道,铺木轨钉竹条,搭起“土火车路”;在取土场,利用地形坡度搞滑杆运土。

    大冬天,很多人干着干着满头大汗,脱起衣服,有的甚至赤膊上阵。当年工地生活艰苦,住宿基本就地取材,用毛竹搭个简易工棚,一住就是几个月。因为心中怀想着建造水库是几年辛苦、代代幸福的大好事,大家干劲十足。

    重大水利工程,泽被千年。之后多年,四明湖水库经过几次大的修缮,防洪标准为百年一遇设计、万年一遇校核,并由水利部授予“国家一级水利管理单位”奖牌。

    四明湖水库身兼“灌溉”要职,还兼作防洪、供水、发电、养鱼。如今的湖区,景色秀丽,山水相映,是浙东的明珠,吸引着八方来客,更造福着四乡八邻。

    

    3

    时下的余姚梁弄横坎头村,一片生机盎然,游客来往如织。没人能够想象,从前这个“一穷二白”的村庄竟能成为年接待游客超百万人次的“网红村”。

    带领乡亲们过上好日子,横坎头村新老党员接力奋斗、不懈追求。

    横坎头村,党史事件多、红色资源多。村党委带领村民立足本地优势,传承红色基因,深挖红色资源,发展红色旅游。

    当时,第一件事就是对浙东抗日根据地旧址进行全面修缮。但旧址还住着居民,想让他们搬离世代居住的地方,谈何容易!就在这时,党员站出来带了头。陈茂正父子三人都是党员,他们第一时间签下搬迁协议,从旧居搬离。

    党员带头舍小家为大家,村民紧随其后。很快,浙东抗日根据地旧址群完成搬迁,并修葺一新。目前,旧址群景区已成功创建成为国家4A级景区,村庄也摇身一变成为省3A级景区村庄,游客人数不断攀升。

    这些年,长在这片红土地上的樱桃,给村民带来红红火火的日子。以前单纯种水稻,一年忙下来一亩地只有卖粮的几百元收入,而经过几年培育的樱桃亩产值在万元以上,人人脸上都挂着笑容。

    然而,起初局面的打开并不顺利。当时,虽然农业专家一致认为村里适合种樱桃,但樱桃3年才挂果,后续销路也是问题,村民无一人响应。

    “我先来!”村民不看好,首批70多亩地就由村里党员干部带头来种。头两年,大家心里也没底。但等到第三年,当满山樱桃挂果,采摘的游客络绎不绝,村民们终于信服了。

    村党委抓住机遇推动樱桃种植规模化,推出“种一棵补贴1元”政策来吸引村民,仅两天,准备的万棵樱桃树苗被抢购一空。为了让村民保持劲头,党员种植户徐永祥当起了特色水果种植的“土专家”,谁家地头受病虫害或是需要修剪施肥,他一准会出现。前两年,徐永祥还发挥专业优势,从农科院引进红妃、玛瑙红、南早红等3个品种的樱桃试种,以弥补村里樱桃采摘空档。如今,横坎头村共种植樱桃800多亩,还有扩种的杨梅、猕猴桃、蓝莓、凤梨等特色水果。

    与此同时,重大项目也落地生根,总投资5.6亿元的“希望的田野·横坎头田园综合体”项目正式签约……2020年,横坎头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4万元,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能力增强,可支配收入超1000万元。

    红色引领,绿色发展。现如今,传承红色基因、带领乡亲奔向共同富裕成了横坎头村全体党员干部的新使命。

    “一切为民者,则民向往之”。余姚梁弄这片红土地的蓬勃发展,只是一个缩影。

    2021年,宁波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发布。蓝图绘就,部署落定。用心握好接力棒,抖擞精神再出发,为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实干笃行。

    

    撰文 王 佳

    图片由市委党史研究室提供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