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2版:阅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1年06月01日 星期二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在诗词中遇见自己

——《诗来见我》读后有感

    

    

    

    

    

    

    傅晓慧            

    

    作家李修文先生写过爱情小说,写过人生散文,这一回在散文集《诗来见我》中,他解读起了中国古典诗词,并将对古人诗文的体悟,融入自己的人生履历之中。其实诗也好,词也罢,“文字缘同骨肉深”的文学大家们所写下的,本质上都是一种能够引起后来者生命共鸣的内容。那些名作名句也只有被寄予了创作者本人刻骨铭心的情感和精神,方能贯通古今之悲欢。李修文正是觉察到了这一点,才会执着于杜甫、白居易、苏东坡诗句里刻画的种种困顿、挣扎和艰辛,才会在这些诗句中遇见另一个卸下所有世俗伪装、最为真实的自己。

    《诗来见我》的每一篇文章,都会异曲同工地涉及一件事,那就是李修文渴望成为一个能写出自己理想作品的文学家。然而现实中,他却不得不为“稻粱谋”,跟在一个个靠谱或不靠谱的剧组后面,按照制片、导演等人的要求,随时修改剧本。可想而知,这样的日子对一个有着纯正文学目标的作家而言,是何等痛苦。但,幸而有诗!诗歌在作者感到颓丧、虚弱、悲切、无望时发挥了作用——慰藉他窘迫的精神,安抚他荒芜的情感,鼓荡他前行的信心。对李修文来说,真的不是他去觅诗,而是“诗来见我”。因为我们是有着深厚“诗言志”文化传统的国度,所以作者当然也包括书中出现的很多不知名的小人物,都在用自己的经历读诗、解诗,从而发现中国古典诗歌中蕴藏着的丰富情感、强大力量和无穷魅力!

    异乡客的凄楚,许是谋生在外的作者最为深刻的一种感触。李修文总会在剧组安排的某个招待所或小旅馆中闭门写作。写着写着,抬头看见窗外景物,便想起了故乡。待思绪再度拉长,他记起南宋名相赵鼎在经历靖康之变后,因与秦桧不和,被贬海南,心中却依然期待着北归:“何意分南北,无由问死生。永缠风树感,深动渭阳情。两姊各衰白,诸甥未老成。尘烟缈湖海,恻恻寸心惊。”忆毕此诗,作者又意识到自己漂泊在外,已多年不曾回家过年。有一年的除夕,他被困于黄河边上的小城。屋外风声不断,爆竹声亦不断,脑海中出现的则是宋人李觏《乡思》中“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还被暮云遮”的诗句。想来,若没有诗,何以动此柔肠,又何以遣此愁肠?

    《诗来见我》中出现的每一句诗,都是五味杂陈的生活给予世人的馈赠。当那些扑面而来的悲苦心酸,让人既逃避不了,又无法承接时,若还能晓诗,我们这宛如不系之舟的生命就能于慌乱之间找到一处可以栖靠的港湾。这不是说,读书人竟虚弱至此,非要赖着文字才能聊以自慰,而是诗词歌赋确实凝结了古代那些最优秀人物内心的所思所感。不管是九死不悔的屈原,还是惯会解嘲的苏轼,抑或勇于自励的辛弃疾,他们历尽人生风雪,却从未颓丧。哪怕是悲凉彻骨,你也能从他们的怆然中找到精神的光亮,并在和他们相近的情感体验中,明白一个人昂扬于世间的必须和必要。就好像李修文在某个风雪天,流离在圣彼得堡的丰坦卡河畔。在如瀑的大雪中,他一直找不到小旅馆的准确位置。这时,他想起了清朝大须和尚的《暮雪》诗:“日夕北风紧,寒林噤暮鸦。是谁谈佛法,真个坠天花。呵笔难临帖,敲床且煮茶。禅关堪早闭,应少客停车。”默念完诗,稍有振作,偏偏这时候,路灯又灭了。李修文孤身陷落在黑暗中,独自哽咽是无用的,还不如仰面迎接飘落的雪花,在凉意中期待觉悟的到来。果然,他又灵光乍现般想起了法薰和尚的偈诗:“大雪满长安,春来特地寒。新年头佛法,一点不相瞒。”后来,李修文定是迎来了他的春日,他的新年!

    事实上,直到看完整本书,我才发现:《诗来见我》本就不打算对古典诗歌进行一般意义上的文学鉴赏、艺术分析,它奋力找寻的是隐藏在诗歌背后的波折人生,以及人生中所牢牢凝聚的经历千年而不堕、不失的中国人之热血与魂魄。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