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7版:乡村发现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1年06月02日 星期三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城杨涅槃

——东钱湖镇城杨村艺术振兴乡村的故事

城杨村生机勃发(鄞州区委宣传部供图)

城杨村“百笋宴”(资料图)
清溪穿村而过(朱军备 摄)
“姐姐家的采摘园”开园(李玲玲 摄)

    

    

    

    

    

    

    青山拥翠,清溪潺潺;“大草帽”“大酒瓶”“亭溪醉”酒吧、廊桥、竹筏等沿溪景观漂亮,村道洁净;继“爷爷家的宝贝”“奶奶家的私房菜”“舅舅家的竹筒饭”“益马当鲜”共享农场、青扬1号民宿等相继开业后,“姐姐家的采摘园”“妹妹家的婚纱店”也于近日开张。如今的东钱湖镇城杨村,可以用日新月异来形容。

    每逢节假日、双休日,前来观光、学艺、走古道、搞团建的游客络绎不绝。“五一”期间,城杨村一天最多接待6000人次,五月吸引游客近3万人次。

    余姚、象山、奉化等周边地区的镇村干部纷纷前来取经;接待省内外考察团近80批次2600余人次。四川凉山州的领导来考察后,点赞了城杨村因地制宜以艺术振兴乡村的实践。

    短短9个月,城杨村从一个经济薄弱村蝶变成国际旅游村雏形。这个小山村涅槃的秘诀何在?它对其他村庄有何借鉴意义?

    

    记者 朱军备  通讯员 李玲玲

    

    “小裤脚教授”团队擦出火花

    

    

    去年7月26日,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丛志强走进城杨村,他的几名研究生已于前一天进入村庄。

    在村党支部书记杨其松和镇村党员干部的陪同下,穿着小裤脚裤、留着小胡子的丛志强和学生将村庄的茶园、门前畈等五个微网格,走了一遍又一遍。

    杨其松介绍了城杨的村史。公元907年,朱温灭唐,历史进入五代时期,乐安侯孙郃不愿随后梁朱温,隐居白云山。孙郃委派陈氏人家居住于白云山下,以便终老之后为其守墓,所居山岙因名陈家岙,后因杨姓人迁入渐多,改名城杨村。村里的资源和特征可以概括为:一山、一寺、一树、一桥、一道、一溪、一庙“七个一”。

    前些年,东钱湖镇将城杨村和殷湾村列入新农村建设试点,对村庄进行了一次环境整治。但城杨村集体经济年收入不到10万元,村中年轻人大多外流,留下一些老人和空房子。

    走在溪边的丛志强灵感如泉涌,“溪边三棵大樟树周边要美化一下;溪两边的猪舍一定要拆掉,这里建一个茶室,那边建一个乡村酒吧……”他边走边与同来的教授和学生谋划,并爬上一处猪舍后面的山坡,那里是一片茂密的竹林,“这片竹林要保护好,竹林下面建什么好?大家再想想。”

    丛志强对城杨村情有独钟。他对记者说:“这里有青山溪流,安静,溪水特别有灵气,通过艺术微改造,必然会成为城里人喜欢的地方。所以,我们的目标是打造国际旅游村。”

    丛志强团队是鄞州区委、区政府邀请来的,他们曾在宁海葛家村尝试艺术振兴乡村,并取得显著成效。为此,东钱湖镇成立了以镇党委书记任组长、副书记任副组长的工作专班,一名副镇长常驻村里。

    先期,城杨村选派了13名木匠、篾匠、泥水匠等以党员为主体的能工巧匠,在时任村第一书记张健民带领下,去葛家村驻村学习。工匠们看他们如何对村庄进行艺术微改造,镇村干部则了解他们的操作模式,如材料如何采购、项目如何管理等,均了解得清清楚楚。

    取经回来后,城杨村成立了村民“艺工队”,分成4个小组,小组成员由村民、研究生、镇村干部构成,各小组可同步推进微改造,以加快速度。

    但改造之初,“拦路虎”出来了。全村60处微改造项目,几乎个个涉及村民利益。

    村委会主任杨孝春举例,两处猪舍拆迁涉及10多户村民。有几户村民爽快签下了拆迁协议,但有些村民需要多次上门苦口婆心劝说才同意。其中一户村民晚上签了协议后,第二天一早女儿、女婿提出异议,认为这处产权是由他们继承,不同意拆迁。镇村干部又上门去做思想工作,劝了10多天终于说服。

    

    教授、干部、村民合奏“三步曲”

    

    

    一开始,丛志强团队在村大会堂给村民上艺术设计课。他说,利用本村的竹木石头等资源,艺术改造村庄后会引来大量城里人游玩,村民可以在家门口赚钱。但听课的村民们一脸茫然,没啥人相信这样的好事会发生。

    大家不信,就先做出样子来。丛志强带着研究生先在溪桥边三棵大樟树下,进行艺术微改造,在树根边砌石头。“艺工队”干活时,引来了许多村民围观。

    为了提升城杨村的环境,东钱湖镇党委发动全镇机关党员干部和志愿者,轮流到村里,花一个月时间,将一处处违章建筑拆除,将角角落落积了多年的垃圾、杂物清理干净。其间,少数村民受触动,也跟着动起手来。

    花甲之年的篾匠俞振飞在丛志强的鼓励下,带领两名师兄弟一起重拾手艺,进行创造性发挥,用竹子做出了自己都感到吃惊的大型装置艺术作品——直径达6米的巨型竹草帽、长达7米的巨型啤酒瓶……这两件竹制品,已成了村中地标。

    最近,俞振飞还成为“益马当鲜”共享农场的合伙人,参与管理农场,前不久还给城里来的学生们“开课”教竹编。

    年近八旬的老木匠杨纪岳,花了一年半时间,采用古老的榫卯结构将上万个构件组合成高90厘米的微缩版“应县木塔”,木塔采用紫檀、花梨、黄杨等优质木料。曾有游客想出高价购买,被老杨婉言谢绝了。

    一批批游客前来参观,老杨成了义务讲解员,一遍遍介绍自己的得意之作。如今,他家的院子已由村里整修过,家门口还挂上了“木心精工馆”和“木心手工坊”的牌匾。经媒体数次报道,他也成了村里的“网红艺术家”。

    在微改造启动后,平时喜欢莳花弄草的村民孙红薇把自家的花捐给村里美化村庄。这位种花大姐在村里开了一间书吧,因为靠近千年古银杏树,取名“杏缘书吧”。孙红薇还会做手工口红、香皂,喜欢制作焦糖杏仁脆等甜品。半年前,她又开办了“杏缘手工坊”,最多一周营业额达3万元。

    村民应明菊拆除自家的杂物间,开起了草帽馆。木结构的“帽语展艺坊”像一座亭子,墙上挂满了由她编织的各种草帽。游客到此可以边休息,边欣赏她的手艺。

    激活村民的艺术细胞,让村民自己动手,利用本村资源制作各种工艺品……城杨村已有十多名工匠成为“乡建艺术家”。

    “城杨村的变化,是教授、干部、村民和社会力量一起参与、共同作用的结果。”东钱湖管委会党委委员、东钱湖镇党委书记陈建恩说,9个月来,城杨村经历了从“教授带、干部干、群众看”到“干部带、群众干、教授看”,再到“群众带、教授干、干部看”三个阶段,可以说是“三步曲”。

    陈建恩说,第一阶段群众还处于观望状态,第二阶段是党员干部带着村民一起干,教授在大学远程关注。第三阶段中的“群众带”,是指群众给游人带路、当义务导游,并且10余名“乡建艺术家”输出到其他村教授技能;“教授干”,是指教授将城杨村实例写成论文;“干部看”,是指各级干部前来参观学习。

    

    星星之火成燎原之势

    

    

    微改造时提前将产业植入,让艺术与产业共生,这是城杨村的一大特色。

    引入“益马当鲜”共享农场时,溪边一处猪舍被改造成农场的直播间。农场负责人叶成龙几乎天天泡在村里,组织活动吸引城里人来城杨村,并吸纳10多名村民一起创业。共享农场为村民直播带货,通过网上销售平台帮村民卖农产品,并建了一个村民集市,让无法开店的村民可以去集市卖东西,享受游客流量的红利。按照与村里签订的合同,共享农场的30%盈利给村集体。

    城杨村微改造还吸引了留法博士周灏先生的目光。“我就是东钱湖人,对家乡很有感情,希望能为城杨做些事。”当了解村里有2000亩毛竹林时,他萌生了做竹筒饭的想法。

    这名海归博士和村民一起开发竹筒饭产品,如今已开发到第三代。新的竹筒饭既保证原汁原味,又可在20分钟内上桌。

    据现任城杨村第一书记沙浩辉介绍,在鄞州区、东钱湖管委会各级政府重视下,社会各界力量也被引入城杨村,形成乡村振兴的合力,触发“同频共振”:

    由东钱湖镇政府出资的城杨村自来水管道改造、村道改建等项目,已在微改造中同步完成,管线上改下工程也将动工;

    青扬1号、青扬2号民宿由东钱湖文旅集团出资打造,青扬3号正在兴建,青扬4号、5号、6号已着手筹划;

    亭溪岭城杨段兴建的4座精美仿古石亭、两座小石桥和一个石牌坊,由宁波市善园基金会牵头完成,资金全部来自社会爱心人士……

    4月9日,“乡村振兴潮起沪甬”——双会场共话乡村愿景暨城杨生活艺术节,在上海、宁波两地同步举行,长三角10多家媒体纷纷聚焦城杨村,乡村振兴志愿者、央视记者董倩主持了讨论环节;4月22日,2021宁波乡村旅游季暨鄞州艺术振兴乡村活动在城杨村启动。

    如果说,丛志强团队像一根火柴,擦出了艺术振兴乡村的火花。那么,镇村干部、村民以及社会各界人士就是添柴的人。“众人拾柴火焰高”,这星星之火已成燎原之势。

    在媒体的持续报道下,城杨村火了。它今天的火,就是从当初的“微”开始的。

    “有人可能会问,城杨村在这么短时间内能搞得这么好,是不是政府投入了很多资金?其实资金并不多,更多的是镇村干部投入的精力。”陈建恩在总结城杨村成功经验时说,星火点亮微网格,党员引领微治理,干部助推微发展,艺术引爆微振兴,群众共享微幸福。这“五微”工作法,才是引领城杨村振兴的“金钥匙”。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