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1版:深度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1年06月03日 星期四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让困境儿童真正走出困境,任重道远


草帽涂鸦,海曙困境儿童在趣味劳作中欢度“六一”。(本版照片由市民政局提供)

制图 任峥

    记者 王佳 通讯员 韩艺 梅薇    

    

    拥有一个美好的童年,是幸福人生的开始。但有一些孩子,因为各种错综复杂的原因,他们的童年陷入困境,缺少爱,缺少光。

    据市民政局统计,截至今年4月,全市有困境儿童4641人。

    走访调研显示,在这一群体中,有的孩子与爷爷奶奶守着简陋的农房,更多地需要物质资助;有的孩子将生活的重担过早地扛在身上,更多地需要力量支撑;有的孩子在家庭变故中变得行为孤僻、性格内向,尤其需要心理辅导……

    “每一个孩子都有属于自己的‘小宇宙’,只有倾听他们内心的声音,给予他们渴望的关爱,才能守护好他们的童年”。这些年来,无论是政府的帮扶政策,还是社会的公益项目,对困境儿童的关爱越来越精准,越来越细化。

    当然,让困境儿童真正走出困境,依然任重道远。近日,记者采访了在海曙持续实施的困境儿童成长项目“彩虹桥”“‘童’舟共济”,项目组的心理咨询师、专业志愿者对记者讲述了其在一线服务的感受,让我们看到困境儿童及其家庭的真实需求,也让我们明白未来的努力方向在哪里。

    

    只看到孩子的经济困境 还远远不够

    

    

    

    近日,海曙一幢老式居民楼里传来争吵声,未成年人小辛(化名)和父亲,因为学业和管教方式问题,已经僵持了一个多小时。

    小辛很小的时候,父母便分开了。此后,母亲再没有出现在他的生活里。父亲忙于打工挣钱,难以顾及孩子内心的感受,又为小辛学业上停滞不前感到焦虑,父子两人针尖对麦芒的场景,频频在这户人家上演。

    “这就像打上了一个死结。孩子的成长空间长期缺少温情、缺乏弹性,家庭支持系统又显得软弱无力,这才是‘困’中之困。”来自宁静港湾婚姻家庭服务中心的心理咨询师庞金玲坦言,只看到孩子经济上的困境,往往是不够的。

    在持续的走访帮扶中,庞金玲感到潜藏的困境更要关注,比如“留守二代”的养育痛点。父母本身在“留守”中长大,对于“如何做父母”大多不甚明了,有的在情感表达上甚至趋向极端;即使遭遇婚姻破裂等人生变故,依然故我,没能觉醒,甚至将情绪“转嫁”到孩子身上,给孩子造成极大的心灵创伤。

    跟随村(社)儿童主任一同走访的心理咨询师袁立有个苦恼——部分时候“进不了门”。“有些困境儿童家庭基于‘家丑不可外扬’的考虑,一直推拒我们上门,甚至当孩子已发出求助信号时,父母的态度依然很敷衍。”袁立说,作为一名咨询师,他很明白这些家庭的痛处,“我们会以专业方法进行‘疗愈’,前提是要有可信任的‘链接’。”为了打开困境儿童家长的“心门”,袁立和同伴们一次次打电话,一次次努力着。

    困境儿童不是一个模糊群体,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而每个人的困境各有不同,要精准关爱,就要精准排摸。

    宁波不断构筑横向到边、纵向到底、覆盖城乡的基层儿童福利督导服务网络,建立“一人一档”、实施动态管理,并不断织密防护网,在全国率先将包括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在内的困境儿童纳入基本生活保障范围,全面落实孤困儿童基本生活保障动态调整机制,孤困儿童基本生活保障标准始终居于全省前列。同时,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引导专业社会组织等爱心力量参与这项工作。

    物质保障能让困境儿童及其家庭摆脱生活窘境,而心灵层面的陪伴、家庭支持系统的重塑,在咨询师们看来,更需要在未来重点关注。

    

    

    持续化专业化的支持 让改变可见

    

    

    

    小君(化名)在美术班学习画画,最近还制定了作息表,坚持每天1小时的户外运动,这个1年前重度抑郁的孩子,已渐渐融入人群,绽放微笑。

    “24小时不出门,跟父母零沟通,孩子的状态使这个困境家庭‘雪上加霜’。”心理咨询师林新梅清楚记得,第一次见面时孩子母亲的束手无策。在这个家里,“为妈妈争口气”这个要求一直被有意无意地施加在孩子身上。

    “陷于困境,不等于无望。捕捉闪光点,挖掘生命能量,帮助链

    

    接资源,都是我们努力在做的。当然,首先要恢复孩子和家长之间的关系。”林新梅用专业的方法,一次次走访、沟通,她就像粘合剂一样,轻柔地连接起小君和他的妈妈,让双方“彼此看见”。

    小君很擅长书法、画画,林新梅和同伴们帮助对接资源,并鼓励他走出家门。现在这家人的生活正一步步重回正轨。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改变,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先改变家庭支持系统,再给予专业化的支持。

    小凌(化名)的父亲很早过世,由母亲一手带大。小凌小学6年级开始沉迷网络游戏,初中厌学到要放弃中考。母亲找到了实施“彩虹桥”困境儿童关爱项目的宁波市心理援助协会,心理咨询师陈香荣和同伴接手了这个“求助”。

    第一次沟通就从中考这个话题说起。在1个小时坦诚、接纳、无评判的气氛中,孩子坚硬的内心慢慢有了松动。作为一个良好的开端,陈香荣在持续关注、了解孩子的同时,也对孩子母亲做了两次访谈,重建她的信心,也对她的育儿方法给了一定的建议和指导。

    让陈香荣感动的是,小凌母亲将领悟和反思运用到育子实践中。小凌有几个朋友,可能并不是传统观念下的好孩子,作为家长,要不要继续“干涉”他的日常交际?“面对原本就紧张的母子关系,我们建议小凌妈妈在把握好大方向的前提下,表示出接纳其交际圈的态度,只有这样,孩子才能感觉到自己被妈妈接纳了,而被接纳本身就具有一定的疗愈作用。”陈香荣说。

    在最后一次上门走访中,陈香荣发现,这个困境儿童家庭的气氛与之前几次不一样了,妈妈的声音和体态显得轻盈、有活力,母子之间也有了温暖互动。小凌最终参加了中考,进入一所技工学校就读,这为孩子今后的成长奠定了基础。

    

    构建保护服务体系 未来可期许

    

    

    

    爱,是最好的教育。用心接纳,用心呵护,为生活在困境中的孩子洒下道道光。

    “圆梦‘微心愿’,每一位认领人都很有心。”这些年,每到“六一”,海曙区民政局都会携手社会组织、爱心人士开展关爱困境儿童活动。“有个孩子想要一双矫正鞋,认领人前前后后找我们对接了5次,因为要定做,得看孩子走路的姿势;有个女孩想补课,认领人特别贴心地给她联系了她家附近的培训机构,并且表示只要她愿意,会一直资助她上到初中毕业。”海曙区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说,有一批“微心愿”被一所学校领去,每份礼物都细心地附上了祝福小卡片。

    村(社)儿童主任与困境儿童距离最近,他们主要负责排摸辖区内的困境儿童,定期走访,做好政策上的对接,提供及时的帮扶支持。

    采访中,碰巧遇到一名儿童主任入户走访。为了能够见到孩子,她都是利用周末休息时间;拿出的服务记录本,密密麻麻写满了孩子的情况,需要重点关注的对象一一标注,还自掏腰包给孩子买礼物。“加班不要紧,就是怕能做的太少了。”这名儿童主任说,以她目前的专业能力,困境儿童面临的不少问题还无力化解,很多时候她也是“摸着石头过河”。这句话说得合不合适?这样的做法会不会对孩子造成二次伤害?到底需要鼓励还是鞭策?她拿捏不准。

    这样的困惑,是采访中众多儿童主任共同的担忧。虽然针对儿童主任的专业性培训每年都会开展,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他们还是会感到力不从心。

    正是考虑到这一点,我市民政部门进行了专业服务的购买,对困境儿童和相关资源进行了匹配。但是,目前这方面的专业力量还较为薄弱。

    青少年的成长,与学校、家庭、社会密切相关,离不开各方协同。

    困境儿童的困境,往往并不是单一化地呈现在我们面前,它可能涉及监护权、心理需求、学业困难、人际交往等多个方面,这就需要整合更加多元的力量。而即便各项环节已经建立,要真正打通,没有障碍,一环扣一环地推进,也需要不断纠错和完善。

    今年5月23日,我市在全省率先调整成立了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委员会,并于“六一”前开通了12345未成年人保护热线。市未保委的成立,将进一步建立健全儿童工作领导协调机制,加快构建全域性未成年人关爱保护服务体系,共同守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未来参与困境儿童保障体系的各方,也将继续探索,不断融合,以更高效、专业、恒定的方式,让每一朵花儿在社会大家庭的温暖中尽情绽放。

    

    ▲宁波市儿童主任专用服务工具包。

    ▶一名困境儿童的画作。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