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 仁 重温红色经典、参观革命遗址、开展主题宣讲、回顾初心使命……随着“七一”日渐临近,党史学习教育正在各地如火如荼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广大党员干部受到了教育,又一次接受了心灵上的洗礼。但有的地方“重形式、轻效果”,偏离了正确轨道,没有体现“务实节俭”的要求。 近日从媒体报道中看到一则消息:某单位组织的一场专题活动,现场好不热闹——有专门搭设的舞台,有高高大大的背景板,有印了活动名称的彩旗,有列队捧场的“观众”,就像过去有个小品中描述的,那是“锣鼓喧天,彩旗招展”。问题是,氛围有了,宣传起来也有了“看点”,但估计钱没少花,前期筹备投入的精力也不少。而且,那些制作精美的背景板和彩旗,都是一次性的“消耗品”,用完就扔了,真是有些可惜。 还有更“烧”钱的呢!听闻某系统接到上级通知,党史学习教育要求所属基层单位分头制作展示行业风采的专题片。做片子可是专业的“活”,不仅要写脚本,组织人员拍摄,还有大量的配音、剪辑等后期制作要完成,只能找专业的机构来干。按照目前的行情,一部五六分钟的短片,得花上好几万元。账不算不明。据我了解,这个系统下属单位不少,累计起来该是多大的开销呢?这些钱,如果省下来,为基层群众办点实事多好? 共产党人提倡务实、崇尚节俭,反对铺张浪费。习近平同志明确指出,“节俭朴素,是我们党的传家宝。现在,我们生活条件好了,但艰苦奋斗的精神一点都不能少,必须坚持以俭修身、以俭兴业,坚持厉行节约、勤俭办一切事情”。今年2月份,中共中央下发的相关通知中,也要求党史学习教育要“传承红色基因”。从党走过的百年历程看,我们一代代传承的“红色基因”中,有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厉行节约。那些动辄花钱大手大脚、不计成本的行为,也是为公众所鄙视和不齿的。 有的地方之所以容易落入“重形式、轻效果”的窠臼,关键还是指导思想上有偏差。比如,有的可能觉得,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总是要花钱的,要想上“档次”,就要舍得投入;有的认为,没有一些出彩的“包装”和形式,宣传没亮点,难以受到上面领导的关注;还有的认为,别的地方大张旗鼓地搞,咱们也不能比人家“寒酸”,否则多没面子?这些看法显然是不对的。 常言道,“包子好吃,在里不在褶”。我们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于“悟初心”,在于“办实事”“开新局”。那些图热闹、讲排场、搞形式的东西,老百姓是得不到实惠的,对工作也没啥促进,更与党的初心使命相背离,它只能算一场浮光掠影式的“秀”。这种不良风气,正是要通过学习教育努力纠正的,岂能反过来助长呢? 其实,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一个地方乃至一个部门,通过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有没有取得实实在在的变化,群众心里是有衡量标准的,也是看得清清楚楚的。这个标准,不是看你搞得有多热闹,造势造得多大,而是要看为群众办事的意识、能力有没有增强,看工作作风有没有转变、那些长期得不到解决的问题有没有解决,看单位的面貌有没有改善、发展后劲有没有新的提升,等等。 由此可见,以传承优良传统作风为初衷的党史学习教育,理应务实再务实,节俭再节俭。必须与准确把握上级精神结合起来,与当前的使命任务紧密地结合起来,千万不能挖空心思去搞那些华而不实的东西,更不能在形式上搞攀比、争彩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