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1版:时评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1年06月10日 星期四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做好“环境体检”的下半篇文章

    

    

    罗浩声

    

    日前,市生态环境局发布2020年宁波市自然生态环境状况“体检报告”。报告显示,去年宁波自然生态环境状况为“优”,全市主要水源地水质保持优良,地表水水质优良率稳步提升;环境空气质量稳中向好,全市14个辖区6项常规污染物首次全部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土壤环境质量稳定;环境辐射保持安全水平。报告也指出,我市地表水水质优良率和功能达标率均有待进一步提高;近岸海域水质中无机氮、活性磷酸盐浓度较高;臭氧改善趋势尚不明朗。

    生态环境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近些年来,我市把贯彻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以铁的决心、铁的手腕治理改善生态环境。既注重解决群众反映突出的存量问题,又注重从环境容量的角度出发,积极推进产业转型,淘汰落后产能,控制增量,力度之大、成效之大前所未有。治理带来的变化,不仅反映在“体检报告”公布的数据指标上,也体现在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现在的宁波,山更青了,水更绿了,城更美了,空气也更清新了。这个“优”字来之不易!

    当然,有的问题,老百姓感受与公布的数据可能会有差异,这很正常。因为,“体检报告”反映的是面上情况,具体到某个点上,情况是不同的。比如,环境“体检报告”中反映,“全市主要水源地水质保持优良,地表水水质优良率稳步提升”。但前不久,媒体记者通过暗访,集中曝光了一批河水污染问题,反映出有的地方河长履职不到位,治理效果不明显,水环境问题甚至出现了反弹。这虽属于“总体向好”情况下的局部性问题,对当地老百姓带来的影响却是100%的。类似的“短板”,还应及时补上。

    按时公布“环境体检”报告,现在已成为一种常态和制度安排,充分体现了对环境治理的信心和决心。呈现在公众面前的这份报告,不仅是要让社会特别是各级主管部门了解“环境家底”,更深层次的意义在于,它找到了下一步治理的靶子。我们应通过已经找出的病灶,对症下药,精准施策,做好下半篇文章。既要治“已病”,进一步解决存量问题;又要治“未病”,防范和治理可能出现的苗头性、潜在性问题。这件事情,重要且紧迫,需要社会各界齐心协力来推进。

    社会生态文明理念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动态的、渐进的过程。必须看到的是,我们现在做的很多工作,实际上还是在还环境的旧账。过去,有的地方选择“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以牺牲生态环境换取经济增长,结果让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处于比较脆弱的状态。这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我们绝不能再走这样的老路了。客观地讲,在环境问题上,还远没有到可以松一口气的时候,巩固、提升治理成效,必须采取更严厉的措施。对此,既要有只争朝夕的精神,也要有持之以恒的坚守。

    习近平同志曾经指出,“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体”。生态文明建设带有系统性,治理也需要系统思维。如这次“体检报告”中反映的近岸海域水质中无机氮、活性磷酸盐浓度较高,以及臭氧改善趋势尚不明朗等问题,实际上与产业结构密切相关。如何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者之间的关系,需要认真考虑。面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不能从一时一地来看问题,一定要树立大局观,算大账、算长远账、算整体账、算综合账。应致力于固本培元,通过推动高质量发展,实实在在地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如此,才能形成系统性治理。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环境好,大家都受益;环境不好,大家都受苦。环境的事,说到底是大家的事,是全社会的事。因此,公众的广泛参与尤为重要。每位公民应当好生态环境的“守夜人”,以主人翁姿态主动守护环境,像珍惜自己的生命一样珍视环境,坚决不干有损环境、影响子孙后代的事情。

    不负绿水青山,方得金山银山。良好的生态环境,既带给人们美的享受,也是人们走向未来的依托。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筑牢生态文明之基,走好绿色发展之路,才能建设美丽宁波,让人民生活更加幸福。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