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1版:时评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1年06月10日 星期四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反诈骗期待一场大科普

    

    

    毛 矛

    

    “4月,本小区一居民网上下载App充值赚佣钱被骗17万元”“近日,某小区一居民接陌生人电话以贷款征信为名,被骗5万元”……今年4月中旬至6月3日,我市公安机关已劝阻潜在受害人131141人次,累计避免损失7366.94万元。随处可见的案例警示人们,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已经成为一大公害,诈骗与反诈骗的斗争仍将尖锐复杂,迫切需要一场科学知识的普及教育。

    诈骗现象古已有之,可是现在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技术含量之高、手段之巧妙、受害人数之多、涉案金额之大是前所未有的。为什么呢?按照犯罪学原理,一定的犯罪形式与一定的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相联系。就此而言,如果现代科技被犯罪活动所利用,那么,犯罪的格局就会改变。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入室盗窃是侵财型犯罪的主体,以至于防盗锁、防盗门、防盗窗等连连升级换代。到了信息时代,万物互联,社会生活发生深刻变革,“一卡走天下”,现金流大大减少,偷盗难以为继。而网络世界虚虚实实、真真假假,于是犯罪分子利用电信网络诈骗就有了可乘之机。所以,预防犯罪、遏制犯罪先要弄清其规律和特点,在源头设防,方可把握先机。更何况,当前数字化改革方兴未艾,在预防犯罪上也应未雨绸缪,别再让骗子盯上大数据。

    如此众多的人上当受骗,原因何在?关键是两个“不知情”。一是对信息技术的相关知识不知情。有的人遭遇金融诈骗,原因是不懂得电话号码、头像、个人信息等有可能被复制盗用。二是对公共服务、社会管理的知识不知情。例如,法律规定公检法等执法人员办案,必须当面出示证件、亮明身份。但是与办理案件不同,一些服务、管理类事项是可以多种形式办理的。政府部门、司法机关为方便群众,开设了网上办理证照、网上通知通告、网上缴纳罚款等平台,但相关知识普通群众未必都晓得,一旦在网上碰到假警察办案,确实有点真假难辨。

    骗子最怕明白人,防范电信网络诈骗,说到底就是让公众知情面越来越宽,未知因素逐渐减少。反诈宣传,相关部门提供了许多资料,推出了一些典型案例,有声有色有效果,但还有拓展的空间。互联网技术应用多年,人们欣赏其快捷便利的优势,却忽略了可能被犯罪利用的隐患。应该让大家更多了解电信网络的原理构成、应用特点、基本规律,这样不论骗子如何在网上变换花样,上当的人才会更少。

    反诈骗科学普及,公共事务规则应该是“重头戏”。政务公开需要有新思路、新突破。在信息时代和大数据条件下,应进一步提高公共事务办理的透明度,如果公众都知道办事程序和规则,诈骗分子便无计可施。反诈科普可以有很多的形式,但是,与群众“面对面”交流是必不可少的。反诈科普,机关作风举足轻重,如果干部和群众打成一片,警察经常走门串户,问计于民,相互之间知根知底,那么就会筑起遏制犯罪的铜墙铁壁。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