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5版:文化/特别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1年06月11日 星期五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3项目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遗名录


天一阁古籍修复技艺。(天一阁博物院提供)

    

    

    

    本报讯(记者廖惠兰 通讯员郑智颖 王伊婧)昨天上午,国务院公布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共计185项)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共计140项)。宁波有3项目入榜,其中象山竹根雕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天一阁古籍修复技艺、奉化红帮裁缝技艺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至此,我市国家级非遗项目数达到28个。

    象山竹根雕是象山竹艺工匠利用毛竹根及其天然形态和肌理,通过艺术构思,随形施雕,实现自然美和人工美、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统一。象山竹根雕在继承民间竹根雕刻工艺及其风格的基础上,吸收现代艺术精髓,在造型艺术上突破传统的用料规范,主要技法有圆雕、镂空雕、写意雕、组合雕等。象山竹根雕题材广泛,作品生动逼真,品种多样。1996年,象山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竹根雕)之乡”。

    象山2006年出台《关于加大扶持竹根雕艺术创作和产业发展的政策意见》,制订象山竹根雕中长期发展纲要和总体目标,每年投入60万元专项资金。现有竹根雕企业20余家,年产值1300余万元。从业人员100余人,其中市工艺美术大师26人,省工艺美术大师6人,形成了以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张德和为核心的老中青创作队伍。2018年入选首批浙江省传统工艺振兴目录。

    奉化红帮裁缝技艺立足宁波本帮裁缝技艺传统,又吸收西方立体裁剪技术,从而实现“中西合璧”“中体西用”的制衣工艺。它发祥于奉化江两岸,包括奉化区江口街道(新桥下、王溆浦、张家浦、蒋葭浦、前江等村)、西坞街道(顾家畈、泰桥、东陈等村),鄞州区茅山、姜山等。随着红帮裁缝艺人的流动,红帮裁缝技艺的流布范围,拓展到国内外30余个城市。

    红帮裁缝在百年的实践中,探索出以“四个功”“九个势”和“十六字诀”为核心的工艺思想,尤其形成了“目测心算、特形矫正、翻新补洞”等绝技,并建构起适合本土的成熟理论体系。在中国服装史上有“五个第一”的创举:国内第一套中山装、第一套“海派”西装、第一家西服店、第一所西服工艺学校、第一本西服著作,推动了中国传统服饰的现代转型。红帮裁缝技艺基于当地的地理人文环境,又逢社会变革、中西文化碰撞,从而形成了独特的红帮群体和技艺文化,是地方历史和文化的标识。

    天一阁自明嘉靖年间建立,藏书和修书活动密不可分,一直传承发展至今。天一阁古籍修复技艺能够“化腐朽为神奇”,最大限度地保护珍贵典籍。自明代传承至今,其经验以古籍实物、修复档案等形式流传,通过师带徒结合专业培训、体验活动、学术研讨等形式传承发展并广为应用。如今已经成为地域特色鲜明的独特技艺。其代表性强、知名度高、美誉度丰,成为中华典籍保护修复的“名医”,在“诗画浙江”的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也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世界的传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天一阁博物院成立了专业的文物修复中心,建成500余平方米的修复室和实验室,2009年取得国家文物局颁发的“纸质类可移动文物修复资质”证书。目前已形成了以省级传承人王金玉为核心、有13名技术骨干的专业团队,通过以师带徒的模式薪火相传。目前,天一阁修复团队既修复馆藏珍贵古籍,亦对外承接抢救性修复项目。据统计,近8年已完成古籍修复7.5万页,承接项目23项。

    2009年,天一阁成为首批国家级古籍修复中心;2015年,天一阁完成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古籍与文书修复导则》的编写,成为该组织向全世界推荐的古籍修复规范流程和教学范本;2016年,天一阁古籍修复技艺被列入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20年,天一阁获批国家级古籍修复技艺传习所,跻身国家级古籍修复技艺的教学与传授机构。

    近年来,天一阁共开展古籍修复技艺普及推广活动40余次,参与人次上万。天一阁古籍修复技艺不但为天一阁的藏书、护书、传书提供了强有力支撑,更是中国藏书文化绵延不绝的重要见证和有力支撑。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