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世纪50年代,在鄞县县学孔庙“棂星门”基础上修葺的宁波市第一医院大门,沿用至今。 |
|
宁波工艺美术界泰斗曹厚德先生1961年9月作《第一医院》油画。 |
|
国内知名妇科专家夏禹铭,上世纪三十年代任鄞县县立中心医院院长。 |
|
鄞县县立中心医院附设高级护士学校毕业生在孔庙香炉前合影。 (杨兵兵 供图) |
|
一九九四年,包玉刚先生捐建的“刚华住院大楼”在县学原址拔地而起。 |
|
宁波府学孔庙大成殿(约1870年)。 |
|
1954年12月,在鄞县县学原址上修建竣工的第一医院门诊楼。 |
□柴 隆 初次望见海曙县学街的那座门楼,是上世纪80年代初。但见歇山式八字牌楼,四个檐角昂首向天高高翘起,上书古色古香的“宁波市第一医院”七个繁体字。古朴的高檐窗棂,精巧的斗拱梁架,斑驳的青瓦黑脊,观之肃然。及年长,遇王重光先生,坐听王师细说一番过往后,得知此门楼为鄞县县学“棂星门”之遗存,而棂星门则是“鄞县县学”与“宁波市立医院”的标志性符号。 今日,宁波市第一医院内有块市文保所立的石碑,题曰“鄞县县学遗址”。碑记称:“县学为儒学教官的衙署。唐元和九年(814年),鄞县孔庙建于县东半里。宋庆历八年(1048年)县令王安石以庙为学,鄞县始有县学。崇宁二年(1103年)重建。清县学由棂星门、泮池、大成殿、文昌阁、明伦堂以及门外文峰砚池等建筑组成。现仅存‘县学’街名……”由此可见,鄞县孔庙的建庙时间比“子城”还要略早几年。 (1) 西汉以降,汉武帝采纳董仲舒“推明孔氏,抑黜百家”的建议,孔夫子学说受统治者重视,地位日渐抬高。至大唐贞观四年(630年),太宗李世民诏令各地依循曲阜孔庙形制兴建庙宇,孔庙渐为中国古代县级以上城市的必设圣地。至清朝末年,孔庙已遍及全国各地,有1600座之众。 古代的地方孔庙,既为祭祀孔子的场所,也是培养科举人才的官办学宫。久而久之,孔庙为学宫的核心依附,学宫是孔庙的教化载体,逐步演化为“庙学合一”的形式。旧时慈溪、余姚、镇海、奉化、宁海、象山等地均有县学孔庙,而在宁波城厢内分布两座:一是位于今中山广场东侧的宁波府学孔庙(尚留有泮池遗迹),二是位于今海曙县学街宁波市第一医院内的鄞县县学孔庙(尚留有棂星门遗迹)。 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738年),分鄮县为鄮、奉化、慈溪、翁山四县,设明州以统辖之,明州州学随州治建在小溪(鄞江)。半个世纪后,贞元四年(788年),明州刺史王沐率众在州学内建大成殿,实现“先学后庙”“庙学合一”。唐穆宗长庆元年(821年),浙东观察使薛戎以州治北临鄞江,地势卑湿,奏准朝廷移州治至三江口,州学一并迁来。明州刺史韩察,即筑周长四百二十丈的一座“子城”,迄今1200年。 (2) 1997年,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配合中山广场建设工程,对解放北路体育场内的宁波府学孔庙遗址进行抢救性发掘时,意外获悉其较为确切的“生辰”,也确定了宋代宁波孔庙的大体位置、范围,嗣后将重要的大成殿和泮池作填埋性现场保护。考古人员在清理大成殿东首墙基时,发掘出一块不起眼的“年糕砖”,上有阳文“大中祥符五年”字样。结合《宝庆四明志》“圣朝天禧二年(1018年),守李彝庚移学于子城之东北一里半”的记载,可推断出砌筑这座孔庙的时间当在公元1012年至1018年间,与古刹保国寺的建造年代大致相同。宁波府学孔庙至今已历经千年的历史风雨。 旧时宁波,鄞县县治一直附郭于府治宁波,故而,府所在城中既有府学,也有鄞县县学,两处相隔不远。关于鄞县县学孔庙,据《宝庆四明志·学校》记载,大唐元和九年(814年),县学孔庙建于县东半里。同为庙学建筑,不论级别高低,其精神如一,参照曲阜孔庙形制,无非是棂星门、泮池、大成殿、东西庑、尊经阁诸建筑,布局中轴分明,左右对称,县学孔庙盖有如此标配。古时,书生欲入仕,必先入学。为此,各地纷纷设府(州)学、县学,旨在“养成贤才,以供朝廷之用”。遥想封建科举时代,童生踱入棂星门,瞥见那水池方正、石桥精致的“泮池”,只怕是狠下功夫考上秀才,方属“入泮”一列。 (3) 北宋发生过三次著名的兴学运动:仁宗时的庆历兴学、神宗时的熙丰兴学和徽宗时的崇宁兴学。三次兴学运动绵延80余年,虽先后失败,却是中国教育史上的大事件,留下了宝贵经验。北宋庆历年间,范仲淹在朝堂主持轰轰烈烈的兴学,不久,仁宗下诏各路、州、军、县建学,倘财力有限,亦可于孔庙中设学,渐渐地,“庙学合一”得以普及。1047年初夏,走马上任鄞县县令的王安石积极贯彻庆历兴学的“方针政策”,随后将学宫设于县东半里旧有的孔庙内,培育贤才后俊。 王安石出任鄞县县令时,恰逢朝廷诏令各路、州、军、县设学,前三学的教授由吏部诠选,县学教授则由县令延聘。鄞县县学建成后,王安石亲自物色德高望重的饱学之士来教育生员,他听闻慈溪县有个精通经史的杜醇,且孝于亲、友于兄弟,为远近士民敬爱,遂修书一封《请杜醇先生入县学书》,欲礼聘杜醇入鄞任教。 然而,杜醇是个平生不羡黄金屋、灯下窗前长自足之人。他收到王安石的来信,引用孟子“人之患好为人师”和柳宗元说韩愈“抚颜而为师”招致“群怪聚骂”为由,回信婉拒。荆公再次修书坚请,附说孟夫子是说嘴尖皮厚不学无术者,至于柳宗元说韩愈不宜为师,那么天下读书人到哪里去找老师呢?信中恳切的言辞最终感动杜醇,遂起身来鄞任教。之后,慈溪也办起了县学,杜醇为顾家事亲,再返慈溪。王安石在《慈溪县学记》文中称赞杜醇:“越之隐君子,其学行为人师者也……”这由衷的称道,已由碑文载入志书,永垂后世。 其后,王安石又派人持信赴奉化礼聘操守节励、治学穷理的硕儒楼郁入教。楼郁先后在鄞县县学、明州州学任教近30年,带教俞元、丰稷、袁毂、舒亶等风流人物。楼郁、杜醇开创鄞慈两县好学的风气,与王安石择贤而师分不开,吾甬学风为之大振。 (4) 倏尔半个世纪,不知何故,王荆公亲手建立的鄞县县学在崇宁二年(1103年)迁址鄞县西南重建。然而好景不长,终在建炎四年(1130年)毁于南下入侵的金兵之手。南宋胡榘主持修纂的《宝庆四明志》中提及,直到南宋嘉定十三年(1220年),自鄞县“史氏望族”走出的权臣史弥远,念西南县学旧址沉寂日久,且是狭窄洼地,命令地方官在宝云寺西边的威果指挥营地界上,新建鄞县县学(今市第一医院西半部)。1220年新建的鄞县县学落成后,就再也没有动过,它是今日“县学街”得名之缘由。 宁波海曙的县学街,确因绵延800多年的鄞县县学而得名,却跟王安石创办的县学不是同一块地脚,“王安石是振兴北宋明州官学第一人”“王安石在月湖东岸创办鄞县县学”等不正确的说法,屡见于报章和一些领导的讲话。幸有《宝庆四明志》所载:“天禧二年(1018年),守李彝庚移学于子城之东北一里半”,否则此等谬误真是要将李彝庚及前人功劳抹得精光。 元、明、清三代鄞县县学地址未变,均有扩建。于今址上,鄞县县学先后建先圣殿、养正堂、观善斋、辨志斋、习说斋、敬业斋。明洪武初,养正堂改名明伦堂,四斋余二;正统初,殿东新建文昌祠,祠东北为射圃;弘治中,扩建明伦堂与尊经阁;嘉靖时,建启圣祠,疏浚砚池立文峰塔;清初,浙东名儒全祖望时常流连,建“三先生书院”与县学孔庙东西呼应。“庠声序者,洋洋邹鲁”,穿梭于棂星门的书生证史修学、铁笔琢石,出仕也好,与世无争也罢,读书的种子不曾泯灭。 (5) 1911年,辛亥革命的隆隆炮声冲破两千余年的封建专制统治,棂星门上的尘土随之抖落。民国《鄞县通志·舆地》载:“鄞县学,民国初元学废,庙东教谕训导署及明伦堂等改设‘鄞县县教育会’……”1913年6月,在鄞县社会各界支持下,开风气之先的“鄞县公立医院”建成,院址选在县学街南首念书巷,仅三厢楼房一幢,杨传华为首任院长。1922年5月,鄞县参事会召集官绅会议,扩建鄞县公立医院院舍,增设隔离病院、长寿堂,拟用募款建造三幢楼房于县学孔庙之东。1924年,鄞县公立医院新院告成,经官绅组织募捐董事会,以北面“芝兰巷”平屋数十间为院舍,新建手术室,购置X线机等医疗设备,院址宽敞,医院迁入现址,是为宁波市第一医院之前身。如此一来,“鄞县县教育会”与“鄞县公立医院”平分了鄞县县学孔庙,教、卫两边互不干扰。 上世纪20年代,“德先生”和“赛先生”来甬,县学明伦堂一度充当宁波新文化传播阵地。五四运动后,郑振铎、沈雁冰、叶圣陶、周作人等12人于1921年1月在北京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随后宁波分会成立。1922年暑期,文学研究会“双柱”郑振铎、沈雁冰应邀来甬讲学,落脚地恰是孔庙明伦堂。其时共产党曾派施存统(后改名施复亮)、梅申龙(后改名梅龚彬)赴甬宣传马列主义,也在县学明伦堂演讲。1927年春,北伐东路军由闽入浙,7月宁波设市后,县学孔庙尊经阁移建中山公园,“鄞县公立医院”改名为“宁波市立医院”,1931年再度易名“鄞县县立中心医院”。 (6) 王安石、史弥远恐怕不会想到,昔日教书育人的县学孔庙变成了治病救人的医院,从教育阵地转身为医疗阵地。诞生于1913年的“鄞县公立医院”,是浙东地区最早的公立医院。大批留日归来的“新青年”涌入报效中华。早年赴日本九州帝国大学攻读医科的奉化人夏禹铭,毕业后继续攻读产妇人科获博士学位,归国后任南京鼓楼医院妇产科主任,1929年,被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聘为北医妇产科主任教授,1932年回甬出任鄞县县立中心医院(现宁波市第一医院)院长,医疗各项事业发展空前。 1937年7月26日,上海《申报》刊登《鄞县县立中心医院之成绩》通讯。诚如所述:“本埠中心医院,自夏禹铭充任院长以来,积极整顿,不遗余力。夏君富于学者精神,以专攻产妇人科著名。所聘内科医师孙景石,外科医师张方庆、丁侠君等,皆富于经验,慎守厥职,以是院务蒸蒸日上……甬上得有如斯良善之医院,实深堪庆幸云。”自上世纪30代起,医院门诊量稳居宁波城区主要医院之首。在抗战期间,鄞县县立中心医院积极参与日军投放鼠疫菌感染病患的鉴别诊断与救治,为防止鼠疫蔓延发挥重要作用。 1945年夏,抗战胜利后,鄞县县立中心医院董事局推金廷荪为名誉董事长,王文翰为董事长,聘早年毕业于上海南洋医科、留学东京帝国大学的汪时章医师出任院长。汪院长励精图治,主持修缮及恢复日常医疗,募集经费修葺院舍,再附设高级护士学校。1946年,甬城霍乱流行,医院附设“临时时疫医院”(宁波市传染病医院前身)于右邻孔庙内,全院医护人员积极救治。 (7)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昔日的孔庙县学变为“浙江省立宁波医院”,人民政府扩建院舍,充实设备,院容院貌焕然一新。至1954年10月,“宁波市第一医院”七个大字写在棂星门,病床从原先92张增至400余张,为当时全省门诊量最大的医院。甬上工艺美术界泰斗曹厚德先生,曾在1961年9月为县学棂星门作小幅油画,题名《第一医院》,一草一木,一砖一瓦折叠着百年的人文渊薮,门前绿树扎根厚土,繁茂枝叶伸展于广袤的天地,为后人留下美好的时代印记。1964年,孔庙大成殿改作医院职工食堂,尚保存完好。1979年,医院大规模改建,大成殿及所存古建筑全部拆毁,大量石构件运往天童、阿育王寺,县学孔庙遗痕不再。 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后,医院旧貌换新颜。90年代初,世界船王包玉刚先生造福乡梓,“刚华住院大楼”拔地而起。2011年底,一座23层的现代化住院大楼矗立在月湖东首。伴随着改革前进的步伐,经数代人的努力,宁波市第一医院现已发展成为集医疗、科研、教学、预防为一体的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惠及浙东百姓。 县学街上,800余年历史的孔庙县学,108年历史的宁波市第一医院,在同一片土地上发展演变,此消彼长。敬来思往,从古代的读书育人,到现代的治病救人,在这片既有厚度、亦有温度的土地上,上演过多少动人的故事!山河冷暖,县学孔庙的断壁颓垣也曾覆满尘埃苔藓,而今,唯有这座气势依然的棂星门默默耸立,见证着历史,憧憬着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