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2版:阅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1年06月15日 星期二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三国诸人应梦里,一番公案又重头

——《天下英雄谁敌手》读后有感

    

    

    

    

    

    

    傅晓慧            

    

    《天下英雄谁敌手》一书,语言通俗,结构简单,没有过多的臧否和毁誉,就是依据陈寿的《三国志》、范晔的《后汉书》及古典小说《三国演义》,来分析曹操、刘备、孙权三位历史人物的独特个性。

    对曹操,很长一段时间里,史学家皆遵循“尊刘贬曹”的传统,最通行的评价是许劭给出的那句“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但作者刘勃对此话有他自己的解析。何谓“能臣”?“懂得为臣之道的臣子”或“能干的臣子”。“能臣”和“忠臣”“重臣”“股肱之臣”这些高端概念相比,并不见得有多么了不起。许劭的意思:曹操此人若在太平盛世,没什么大的前途,充其量就是个能臣罢了。唯其身逢乱世,才会发挥出奸诈雄才。而在《后汉书》中,这话转为“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着重突出曹操不安分、爱折腾。其实曹操对自己的定位倒是挺准的,他言道:“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几人称帝,几人称王。”曹操的出生,高而不贵,父亲曹嵩给宦官曹腾做了养子,曹操从小在社会顶层一个受歧视的家族里长大,比不了袁绍那样“四世三公”的门阀大族。但曹孟德岂是庸碌之徒,他“挟天子以令诸侯”,官渡之战更是以少胜多……有意思的是,历史学家们不喜欢曹操,老渲染他杀名士、屠百姓,文人们却赞赏他不仅富有政治才略,还能引领“建安文学”。可见,一个真实的人,肯定是多面、复杂的。曹操如是,刘备、孙权亦如是。

    鉴于《三国演义》的高度美化,刘备在后人的印象中不仅是皇室贵胄,还宽厚仁慈。可历史上真实的刘备,在创立基业时做出的各种决定,绝非出于仁义本性,分明是审时度势后的明智选择。如庞统曾劝他突袭刘璋,夺取益州,刘备没听。表面上看,刘备感念旧情,不忍夺人疆土。实际上,他深知一旦采纳庞统建言,自己苦心经营的仁义之名就会瞬间破灭。且看后来,待时机成熟,刘备还是果断攻取益州,令刘璋出城投降。所以说,刘备是个有筹谋、不躁进的政治家。至于仁义,刘备征战多年,从未有过屠城,这一点上,曹操、孙权确实不如他。另外,“刘备托孤”是一桩著名公案。他临终前对孔明道:“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自古以来,不少史论家认为刘备此话,深藏玄奥权谋。但本书作者觉得,这话就是字面含义,无须过度解读。因为刘备了解诸葛亮,所以才会在对其表示绝对信任的基础上,再赋予其无上的权力。刘备完全可以想见,自己一旦驾崩,蜀国内部各派系间将会彼此纷争。到时诸葛亮大权独揽,势必引起众人不满,现在他等于是事先给了诸葛亮一道护身符。同时,曹魏、东吴那边对诸葛亮擅权的诽谤,也会因他的有言在先而沦为笑话。

    《天下英雄谁敌手》没有提出特别有见地的观点,更多的是将自己的一家之言,自圆其说。比如曹丕称帝后,有臣下劝他攻打东吴,曹丕却打算先静观其变一阵子。而刘备,正等着曹丕来打自己,结果这一等,将蜀国军队等进了疲惫、懈怠的状态,最后被陆逊用火攻击溃。待曹丕醒过神来,再攻东吴,时机不佳,惨遭失败。作者评价道:“这个时候,不知刘备和孙权有没有各自想起曹操当年的话。曹操曾说:‘刘备,吾俦也,但得计少晚。’刘备想,‘说我脑子慢,这是遭报应了,你儿子脑子慢成啥样了。’曹操还曾说:‘生子当如孙仲谋。’孙权想,‘难怪你会想要我这样的儿子。’”作者用生动幽默的语言,寥寥几笔就点出了三人的性格特点。刘备思虑多,反应慢;孙权胆子肥,行动派;曹操呢,确有识人之明!

    《天下英雄谁敌手》就是这样一本言简意明的史学随笔,读来,颇富趣味。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