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6版:民生/特别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1年06月15日 星期二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预防溺水,这些“冷知识”要知道

    

    

    记 者 王晓峰

    通讯员 尹莹棋 朱海波

    

    6月12日凌晨,河南省许昌长葛市发生一起溺亡事故,4人不幸遇难……连日来,全国各地不断出现的溺亡事故令人痛心不已。溺水悲剧,年年令人悲痛却年年上演,显然“防溺水”安全教育急需提上日程。

    近日,宁波市消防救援支队特勤大队邀请东湖小学多名志愿者,围绕落水后的自救、他救、水中浮力、水下危险等要素,共同开展水域系列实验,还原最真实的溺水救援情景。

    “仰漂”姿势生存概率更大

    实验在一个装满水的直径1.6米、高1米的水桶中进行。志愿者们在水中分别摆出“直立”与“仰漂”的姿势,通过水桶底下的仪器测算出这两个姿势所需的浮力。

    几组实验下来,工作人员发现,人在踩水“直立”时至少需要50N的力来保证脸部露出水面以便正常呼吸,而采用“仰漂”的姿势时只需要15N左右的力。

    消防实验人员告诉记者,如果落水者以“直立”姿势求生,随着时间推移,体力下降后踩水能供应的浮力也会随之下降,低于40N时就会下沉。同理,如果选择“仰漂”的姿势求生,所需浮力相对较低,能节省体力,坚持的时间也能更久,获救的概率也更大。

    “人一掉进水里,本能反应是挣扎。可是,挣扎会消耗大量体力,反复扑腾只会更快沉入水底。”宁波市消防救援支队特勤大队一站副站长朱一凡说,水域救援的黄金时间是5分钟,但这么短时间内救援人员其实很难到达现场。要想尽办法增加自己的生存时间,尽可能保持“仰漂”的姿势,让面部露出水面保持呼吸,这样生存概率更大。

    下水救人要量力而行

    实验中,有小志愿者向水域救援专业的消防员求问:会游泳的人,下水去救人也会危险吗?

    答案是肯定的——有“泳技”傍身,但下水施救也要量力而行!

    实验中,先是工作人员直接入河,不断“踩水”并高举双手。身体露出水面的部分越多,说明他“踩水”产生的浮力越大,下水施救的能力也越强。随后,两名志愿者在保护下分别进入河中,也在水中不停地用力“踩水”,可最终她们只有头部露出水面并勉强举起一只手,说明产生的浮力不足。

    “结合我们前面测得的数据,结果很明显:自身产生的浮力如果无法保证救人者与落水者两人同时保持‘直立’姿势,那么‘双溺’的悲剧很可能发生。”消防实验人员说,再以小志愿者的数据为例,他踩水时能供应浮力90N,而他“直立”保证脸部露出水面需要40N,也就是说他富余的浮力为50N。在不考虑体力消耗、意外因素等的理想状况下,他要救的人“直立”姿势时必须小于50N。

    由此可见,下水救人一定要量力而行。所以,消防实验人员向市民重点推介“四字诀”——伸、抛、划、游。

    简而言之,如果发现有人溺水,第一件事要立即高声呼救,并拨打电话报警。随后,优先考虑“伸”,即伸出有一定长度的物体(如竹竿等),把落水者救回来;在没能很好地实施这种救助手段的时候,考虑“抛”,即抛去身边大浮力物品(如泡沫块、救生圈等)给被救者。第三种是“划”,简单来说就是划船过去接近被救者;最后才考虑“游”去救助。

    溺水更容易失温

    预防溺水,除了要学会“自救”与“他救”外,懂得辨别水中的危险也很重要:一个是“吸力”危险,还有一个是“失温”危险。

    这次的实验也对这两者进行了模拟测算。“吸力”危险实验,模拟了“穿着救生衣的人”被一个宽22厘米、高25厘米,深75厘米的洞穴吸住。实验得出,想要挣脱至少需要156.8N(16公斤)的力。而水中难使力,如果是力气小的人,根本无法脱身,结局如何不言而喻。

    “失温”危险实验中,志愿者入水前的体表温度为35度,但入水后短短半分钟,体温只有30度了。“一般在溺水事故中,善泳者溺亡除了体力不支的因素外,还有一点就是‘失温’,这个很容易忽视。”消防实验人员说,水中暗藏的危险同样要注意。

    事实上,除了“水吸力”和“水失温”外,还有“水缠绕”“水激流”“水生物”“水污染”等安全隐患,同样需要大家引起重视。

    延伸阅读

    宁波市消防救援省级水域救援专业队由40名经过专业水域救援培训的消防指战员组成。经过三年的努力,有2人获得全国消防救援队伍水域救援技术教练员证,8人达到水救技师水平,16人达到技术员水平。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