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2版:政治纵深·人民政权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1年06月21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市人大常委会持续深化创新环境报告制度

为环境守望监督 让绿水青山永驻

东部新城(唐严 摄)

    

    

    

    

    

    

    记者 张昊

    

    让山川林木葱郁,让大地遍染绿色,让天空湛蓝清新,让河湖鱼翔浅底……这是建设美丽宁波的动人蓝图,也是宁波人民美好生活所系。

    近年来,市人大常委会把环境保护作为监督工作重点,用法治的力量保护生态环境。2018年,环境报告制度在宁波正式落地。 

    开展年度环境状况和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报告工作,是人大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法定职责,也是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抓手。

    从市县两级到市县乡三级全覆盖,环境报告制度在我市持续走向常态和规范。今年,市人大常委会积极探索、锐意创新,在听取报告、分组审议基础上,首次举行联组审议,建设首个数字化应用场景,开展环境报告的满意度测评,着力推动环境监督系统化、规范化、精准化、数字化。

    厚植生态文明法治根基,守护美丽宁波绿水青山,空气常新、绿水长流、青山常在的美丽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环境报告工作进入第四年 持续走向常态化和规范化

    

    

    2018年的春天,注定是宁波生态环境保护监督的一个全新起点。3月23日,市人大常委会首次听取和审议了市政府《关于宁波市2017年度环境状况和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的报告》。

    环境报告制度自此在宁波落地:无论是大气、水、土壤等环境质量还是年度环保目标完成情况,关注整体环境质量,落实环境报告“年检”制度,成为宁波人大的“规定”动作。

    环境报告制度,是各级政府向本级人大或其常委会(乡镇人大主席团)报告环境状况和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推进形成政府自觉履行生态环境保护责任、主动接受人大监督的长效机制。

    “宁波全面落实环境报告制度,就是为了推动建立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监督常态化、长效化机制,助力建设法治宁波、美丽宁波。”市人大常委会城建环资工委负责人说。

    自2018年宁波正式实施环境报告制度以来,我市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积极筹划,将听取和审议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的报告列入年度监督工作计划,形成定期审议的工作机制。近年来,从市、县两级到市、县、乡三级全覆盖,此项制度在宁波持续走向常态化和规范化。

    今年是市人大常委会依法听取和审议环境报告的第四年。市人大常委会在往年分组审议的基础上,首次组织联组会议审议年度环境状况和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报告。

    提高审议质量是人大履好职、行好权的关键。在本届市人大常委会依法履职的最后一年,以这种创新性方式强化审议工作,更凸显了市人大常委会不断提升审议质量、推进高水平履职的使命担当。

    近几年宁波的环境报告制度改革一直在路上,前年实现市、县两级全覆盖,去年实现市、县、乡三级报告标准化、规范化,今年又对审议报告的形式进行改进,目的就是想不断整合监督力量、提高监督质量,以更加系统的综合集成监督成果回应人民群众的重大关切。

    

    ■创新全链条制度设计再造 新增联组审议满意度测评

    

    

    今年4月底,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七次会议听取了市政府关于我市2020年度环境状况和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的报告。对政府年度环境报告进行联组审议和满意度测评,有助于增强审议的深度和力度,这在我市尚属首次。

    为做好今年环境报告工作,市人大常委会及早启动谋划,研究顶层设计,创新全链条制度设计再造,同步开展系列座谈和专家评估、专题视察和暗访。通过深入调研,摸清我市2020年度及“十三五”以来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情况,全面掌握工作中存在的共性和突出问题,为听取和审议报告打好基础。

    会上,市政府报告显示,2020年,我市生态环境质量持续稳定向好,全面完成市政府年度工作目标,污染防治攻坚战圆满收官,美丽宁波建设取得良好成效。

    6位市人大常委会委员、市人大代表先后作审议发言。市人大常委会委员诸国平建议,加强水环境治理顶层设计,下大力气提高污水收集及处理率,努力削减面源污染。市人大常委会委员董学东建议,加快优化我市能源结构,加快推动产业绿色低碳转型和区域产业布局优化调整。市人大常委会委员肖子策建议,以完善环保工作体制、强化常态化监管、实现环境执法智慧监管等为重点,提升环境治理的长效化、法治化、数字化水平。市人大常委会委员赵永清建议,加快我市土壤污染防治立法,加大土壤污染治理力度。市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委员朱升海建议,提升垃圾分类智能化、数字化水平,强化对垃圾处理的技术攻关。市人大代表王兆伟建议,扶持海洋生物企业和相关产业,发展可控的海藻养殖,以促进海洋生态问题的解决。

    为了增强监督刚性和针对性,在分组审议、联组审议基础上,市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对市政府2020年度环境状况和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研究处理市人大常委会审议意见的情况进行满意度测评,对全市环境质量成效进行评价。测评结果为“满意”。

    市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认为,我市生态文明建设成绩不俗,但与中央和省市委要求、人民群众期待、更高水平美丽宁波建设目标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实现全面绿色转型的基础依然薄弱,生态环境保护仍然面临诸多挑战和困难。下一步,应依法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强化法律法规实施,高水平打造美丽宁波升级版。

    

    ■数字化为人大环境监督赋能 环境报告特色应用场景亮相

    

    

    在今年联组审议现场,市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和人大代表们打开“代表履职”APP,“环境监督”应用场景令大家眼前一亮。看到这个特色应用场景,市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和代表们连连称赞。

    环境保护专项监督特色应用场景的建立和运用,是宁波人大监督工作和数字技术相结合的一项创新实践。今年初以来,市人大常委会贯彻落实省委、市委数字化改革部署要求,围绕年度环境状况和环境保护目标任务完成情况监督,依托宁波人大数字平台和政府基础平台,探索构建宁波市人大首个特色应用场景。

    从3月中旬完成监督系统总体设计、系统框架搭建,到4月中旬完成资料、数据图表上线,环境保护专项监督特色应用场景由环境状况、文件材料、社情民意、视察调研、审议测评、跟踪监督等六个模块构成。

    打开“环境状况”模块,2016年至2020年宁波市大气、水、土壤、海洋环境、生态资源、环境风险、噪音检测等重要指标的数据表、趋势图、折线图一目了然,系统还嵌入了数字环境地图,可以实现全市域各监测点的空气质量、应用水水源检测、地表水交接断面检测、市区降尘质量等指标的实时呈现,提供实时查询。

    “环境保护工作的社会关注度非常高,我因为工作的关系也一直关注环境保护工作,但有一个问题经常困扰我:每次为准备会议审议发言,自己要到处查找资料和数据,耗费很多时间不说,还不一定能找齐。有了这个专门的数字化场景,查找资料和数据方便多了。”市人大代表吴宗良说。

    “不光找资料方便,有了这个平台,任何时候想了解全市环境保护有关情况,随时可以查看。”市人大代表王文成说,“而且有了这个系统,有什么意见建议随时可以提,太方便了。”

    市人大常委会城建环资工委负责人表示,人大环境监督特色应用场景的建设和运用,让人大代表得以充分运用数字化载体、数字化路径,获取所需信息资源,较好地提高年度环境报告的审议质量和环境监督工作质效。目前,正在起草《宁波市人大常委会关于深化环境报告制度的实施办法》,以进一步提升规范化、制度化水平。

    市人大常委会主任余红艺指出,要围绕更好提高监督精准性、更好发挥代表主体作用这一目标,以场景数字化建设为牵引,全面优化环境监督工作架构、方式流程、手段工具,既大胆探索,又蹄疾步稳,真正做到数字技术与代表履职、环境监督的全面深度融合,不断提升环境监督科学化、精准化、高效化水平。

    

    延伸阅读

    依法保护监管 宁波环境质量稳定向好

    

    

    记者 张昊

    

    今年4月底,在宁波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七次会议上,市政府所作的《关于2020年度环境状况和环境保护目标任务完成情况的报告》,用详实的数据勾勒了宁波的“绿水青山”图景——

    大气环境质量:2020年,我市空气质量优良率为92.9%,比2019年上升5.8个百分点,六项污染物均达到国家二级及以上标准,全年无重度及以上污染天。

    水环境质量:地表水市控以上考核断面水环境功能达标率为98.8%、优良率为86.3%,比2019年分别上升6.3个百分点和2.5个百分点,无劣Ⅴ类水质断面。

    土壤环境质量:完成231个重点行业企业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和4个污染地块的治理修复(全市累计完成污染地块治理修复14个),剩余7个暂不开发利用的污染地块都落实了相关管控措施,达到省级要求的工作目标。

    海洋环境质量:全市主要入海河流完成达标整治工作,入海河流国控断面达标率100%。

    声环境:中心城区环境噪声平均值为55.3分贝、道路交通噪声平均值为67.4分贝,较2019年分别下降1.2分贝和1.5分贝。全市声环境质量总体稳定。

    生态资源状况:2020年,对我市2019年度的生物丰度、植被覆盖、水网密度、土地胁迫、污染负荷5项指标进行综合评价,我市生态环境状况为“优”。

    环境风险状况:2020年,全市未发生较大及以上的突发环境事件;所有事件得到及时妥善处置,未对周边环境造成影响。

    对此,市人大常委会城建环资工委负责人认为,市政府及相关部门把污染防治攻坚战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战略任务,认真研究处理相关审议意见和《宁波市环境污染防治规定》实施情况反馈意见,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积极进展,特别是污染防治攻坚战取得良好成效,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成效明显,探索出了一条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2020年,我市两项省级考核部署任务、6项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年度生态环境保护目标任务、32个年度主要污染物重点减排工程全部完成,环境保护绩效考核进入全省第一梯队。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对于我市加快生态文明建设、促进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市人大常委会城建环资工委在调研报告中建议:市政府及相关部门要坚决贯彻碳达峰碳中和战略部署,把碳达峰碳中和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系统考虑发展与减排、近期与长远、全局与重点等关系,结合《宁波市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美丽宁波建设规划纲要(2020-2035年)》编制,进一步优化顶层设计,把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务纳入我市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布局。

    调研报告同时建议,要坚持以生态环境质量“只能更好、不能变坏”为方向,以解决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以环保督察等反馈问题整改为突破口,以“无废城市”创建为契机,全面抓好生态环境问题“举一反三”大排查、大整改工作。加快调整产业、能源和运输结构,强化大气、水、海洋、土壤、固废、噪声等污染防治部署,综合施策、整体推进,重视新型污染物研究与防治。要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倡导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进一步整合社会各方力量,让更多人行动起来,争当生态环境保护志愿者、监督者。通过群众的力量,找问题、补短板,主动发现和举报生态环境问题,形成人人有责、人人负责、人人尽责的生态环境保护全民合力。

    “2021年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起步之年,也是编制实施‘十四五’规划和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开局之年。”市人大常委会相关负责人指出,下一步,我市相关部门要严格实施环境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坚持问题导向,精准施策发力,进一步依法加强生态环境监管,高水平打造美丽宁波升级版。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