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黄 合 去年夏天,24岁的刘媛菁从波兰华沙肖邦音乐大学钢琴专业硕士毕业,回到家乡北仑。一个有些陌生的名字,反复进入她的视野。 张人亚是谁?他身上有怎样的故事?为什么以前从来没有听说过?一连串问号在她的脑海里闪过。毕竟,对于一个“95后”来说,百年前的峥嵘岁月似乎是有些久远。 她打开搜索引擎,输入名字,一段尘封已久的往事被这样打开,一个青涩但刚毅的年轻人就这样从历史的浩瀚长河里走了出来…… “加入共产党并不是偶然的事” 张人亚出生的那年,清朝政权已岌岌可危。在动荡不安的时局中,各种思潮运动风起云涌,哪怕是东部沿海偏僻的农村,也能够感受到这场变革的余震。 张人亚的父亲张爵谦,是村里第一个剪掉辫子的。即使家境贫困,他依然送儿子去接受新式教育和进步思想,并支持他到当时的镇海县立中学继续求学。 在填饱肚子都不容易的年代,读书对于贫穷家庭来说,无疑是奢侈的。16岁的张人亚选择了辍学,和许许多多当时的宁波人一样,沿着水路一路向北,在上海一家金店当起学徒,分担家累。 “人亚人亚,用宁波话读起来,有点像‘银匠’,可能这是先生用谐音给自己取的名,后来很长一段时间,他就以这个名字从事革命了。”刘媛菁说。 20世纪20年代初,上海已经有2000余名金银业工人。他们分散在33家大小银楼中,备受盘剥,生活艰辛,当5年学徒后还要无偿劳动1年才能转正,一天工作十几个小时是家常便饭。 “我虽是带小资产阶级性的手工业工人,可是我的境遇,已够使我忠于无产阶级……过去的事实已经告诉我了,所以我加入中国共产党并不是偶然的事……”目睹帝国主义和资本家的残暴蛮横,切身感受到工人阶级备受压迫的悲惨境遇,张人亚成了中国共产党早期的工人党员之一。 在上海,他发起和领导的金银业者大罢工,是当时历时最久、影响最大的罢工运动之一;他参与的《平民日报》等出版宣传工作,成为当时在上海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重要载体;他为党组织早期的资金筹措、内部交流也作出了贡献…… “那时候,先生也就20多岁吧。我很难想象一个年轻人,在这个年岁便决定了自己一生的奋斗目标,为此甘愿牺牲自己的亲情乃至生命!”刘媛菁深有感触地说。 忠孝二字,难以两全 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发生后,上海笼罩在白色恐怖之下,国民党新右派四处屠杀进步人士。张人亚冒着生命危险,把手里的一批党内文件书刊秘密带回老家,托父亲代为保管。 张爵谦把这些资料用油纸包好,然后在长山岗上修了衣冠冢,特意在墓碑上少刻了一个“静”字(张人亚原名张静泉)。他把资料文件藏在墓中,对外佯称“儿子在外亡故”。 忠孝二字,难以两全。那时,他们都没有想到,那是父子之间最后一次相见。 “我也是十来岁离开家乡的,对这种远离亲人的煎熬感同身受。现在有手机、有网络,至少沟通是即时方便的;但在那个年代,往往是数十年杳无音信,真的很难想象这份‘牺牲’的背后到底有多难。”刘媛菁不禁陷入了沉默。 在张人亚故居的二楼,有一幅照片,那是张人亚在上海组织的金银业工人俱乐部成立大会上的合影——张爵谦生前一直将这张甚至辨不清儿子位置的照片挂在床前,一挂就是近30年。 直到新中国成立后,始终等不到任何消息的张爵谦,才叫回了定居上海的三儿子张静茂,委托其把这批珍贵的资料和这张合影一起,上交给组织。 出于对党和国家的热爱,捐献文物时张家没有收取一分钱的奖金。张静茂只是在这些文献上,印上了“张静泉(人亚)同志秘藏”“张静泉(人亚)同志秘藏山穴二十余年的书报”等字样,企盼知情者能够看到,告知二哥的下落。 “‘共产党托我藏的东西,一定要还给共产党’——先生父亲将自己最引以为傲的儿子,给了共产党,这是他本人朴素的革命情怀,也是张家人血脉里的红色基因。”刘媛菁说。 现在,这批秘藏的文物分别由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中央档案馆、国家博物馆珍藏,其中一级文物20件(含二大决议案),二级文物4件,三级文物20件,未评定的藏书2件,成为研究党史的珍贵文献。 “只要我们不忘记,他们就永远活着” 2005年,一直没有放弃寻找的张家后人,在《红色中华》报上找到了张人亚的下落。原来,早在1932年,张人亚因长期带病工作,牺牲在从长汀回瑞金的路上,时年34岁。 同年清明时节,张家40多人齐聚北仑老家,到祖父坟前一字一句地宣读悼词。那天,空气是湿润的,有着青草清冽的味道。 那个从这里走出去的农家少年,在经历艰苦的革命奋斗之后,成长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为了让更多普通人过上好日子,为了心中的理想和信念,践行自己的誓言和承诺,付出了自己的一切。 也是从那时起,这座数十年无人问津的坟墓,每年都会迎来一批批祭奠者。两棵高大的冬青树下,学生亲手叠好的小白花,网友献上的黄菊花,静静躺在坟前,表达着后人的敬意和哀思。 与此同时,在这片土地上,红色故事已经有了“续篇”。曾经的偏远之地成了改革开放的前沿,东方大港敞开怀抱迎接来自世界各地的轮船货物,也聚集了一大批抱着创业梦想的青年才俊。 “我发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重新聚焦在党史故事和红色人物上,愿意主动去走近他们、了解他们。其实,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就是他们曾经的理想和抱负,只要我们不忘记,他们就永远活着。”刘媛菁说。 在张人亚的出生地,霞浦街道成立了“人亚先锋”党员志愿服务队,抓紧打造串联菜市场、公园、河埠头等15个“和美党建”综合体,让学堂走出院子、让党建融入民生、让初心和使命更清晰,推动党章学堂由点到线、由参观学习到红色旅游、由打造教育基地到提升社会治理的转型和升级。 “以青春之我,建青春之民族、青春之国家。先生,请您放心,家乡没有忘记您。您和家人所守护的信仰,正在这片土地上代代传承、生生不息!”站在张人亚铜像前,刘媛菁目光坚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