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4版:艺林 上一版3
标题导航
dlrb
 
2021年06月22日 星期二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咫尺之内 千寻之峻

——“金林观扇面画展”观后


金林观先生在开幕式上

金林观扇面画作品(周建平 摄)

    

    

    

    

    

    

    汤丹文

    

    日前,“咫尺之境——金林观扇面画展”在天一阁博物院的云在楼举行。与金林观先生虽是第一次碰面,他的名号在心中却是响亮的:金先生是很早出道的学院派画家,上世纪六十年代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今中国美术学院)国画系;求学期间,师从潘天寿、陆俨少、顾坤伯、陆维钊、诸乐三、顾生岳等名师大家,得到亲授;多年专修山水,兼攻人物、花鸟。

    1988年,金林观先生曾在天一阁举办过画展。当时,他的恩师陆俨少特地写来一段文字,大意为:其为人“诚朴少华,为学不倦”;于中国山水画传统“钻研不懈,得其神理”;而在绘画实践中“能入而能出,不泥于古”。可见在30多年前,金林观已是陆俨少眼中卓然有成的画家了。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金林观先生举办的个人画展不多。2009年,他曾在宁波美术馆举办过“大海情怀”金林观翰墨50年作品展。当时百幅画作中,海洋题材的作品占了近半。那时的他,爱画江海波涛、行云流水。作为生长在大海边的甬籍画家,若再贴上个艺术标签,也许,他应是位海景山水画家。

    从艺30多年,只举办过3次个展,金先生为人处事低调可见一斑。这次画展,金先生推出了100幅扇面作品:有临摹之作、课徒之作、随笔之作、写生之作、海景之作。临摹课徒之作自然是他对中国绘画山水云石笔法的传承,而随笔写生包括海景之作是他师法自然、尝试各种技法的心得流露。我甚至这样以为,这次画展,既是金林观先生对自己艺事的一次再总结,更是他对于后人在艺术观念上的一次交待和“传灯”。

    为什么以扇面画示人,我想,应不是金林观先生一个随随便便的决定。在他的自序中,谈到了喜欢扇子的理由:“酷暑之时,挥扇生风,惬意纳凉;咫尺之境,挥毫泼墨,寄寓情感;扇面虽破,扇骨犹在,傲骨气节。”我想,这也许就寄寓了他对画之用、画之情与画家之气节的理解与感悟吧。

    当然也有身体方面的原因。金林观先生八十有三,年事已高,再作大画自然力有不逮。市美术家协会原主席何业琦先生曾在当天研讨会上透露了这样一个信息:金先生的一只眼睛已经几近失明,听力也成问题,能在咫尺的扇面上作画,已经需要极大的毅力。

    然而,扇面画其实也给了他另外一种可能,因为在折扇扇面上作画,与一般创作相比,难度更高。扇为文人雅物,尺幅有限,以往文人墨客大多以花鸟小品为“墨戏”。但金林观先生的扇面画中,许多是山水江海题材,呈大开大阖之势。

    在阐述扇面画创作感受时,金先生曾说,扇上绘画要求对线条、墨色和构图进行精心设计,胸有成“扇”,方能落笔。“咫尺之内而瞻万里之遥,方寸之中乃辨千寻之峻……寥寥数笔,构图之立意高下,笔触之深浅虚实,水墨之设色淡浓,画之精神、气韵、造诣、趣味及意境种种,均考验绘者驾驭笔墨、章法布局、结构安排诸多能力。”小小扇面画,其实更是大挑战。金先生也曾引用一代国画大师潘天寿先生的名言:“作小幅,须有治大国之精神,高瞻远瞩、会心四远,小中见大,扼要得体,便不落小家习气。”

    画展开幕当天,在与旁人交谈中,金林观先生多次提起,中国的山水画一定要有文人之气,文人水墨画是中国画发展的主线,亦是与西洋绘画区分的特性。而文人是讲气节的,为人品格上讲正气,山水画家则更需大气。画展上,他的同门师兄曾回忆起当年一段往事,他的先生陆俨少上黄山写生,行动不便,金林观是一路背负,可见他对师道的遵从。而从金林观先生的小小扇面画中,我亦看到了他正气的大家的一面。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