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3版:行走基层·美丽家园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1年06月30日 星期三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张如普

老党员27年爱心助学为百名学子圆梦

张如普展示自己和受助学生的合影。(颜宁 沈孙晖 摄)

    

    

    

    

    

    

    记 者 沈孙晖

    通讯员 颜宁 李洁      

    

    “助学路行二十七,原本打算息一息,通过党史来学习,不忘初心再助学……”这是张如普写的一首打油诗,诗文正是对自己27年助学路的生动写照。

    张如普是镇海人,今年75岁,是一名有52年党龄的老党员。退休前,他在镇海多个乡镇做了30多年基层工作。

    张如普的助学路于1995年起步。当时,他一个远房亲戚生病去世,家中没有钱再供小孩读书。得知情况后,张如普当即表示:“无论如何,孩子的前程不能耽误,钱不用担心,我会一直资助到他完成学业。”

    这是张如普助学的第一个孩子,他这一“管”就是20多年。而张如普的资助对象也从宁波、浙江的孩子,逐渐扩大到全国上百名陌生孩子。

    在张如普的家中,有两样特殊的“宝贝”。其中一样是客厅墙上挂着的一幅约一米宽的刺绣画,背后藏着一段动人的故事。

    汶川大地震那年,刚退休的张如普资助了灾区一男一女两名困难学生。69岁生日时,他收到了其中一名女学生送来的“寿礼”——一幅刺绣画,画上有仙鹤、南山等图案以及一个大大的“寿”字。这是该学生一针一线亲手绣的。

    “我从不告诉受助学生自己的家庭住址,很多孩子、家长要来看我,都被我谢绝了。这女孩的母亲不知从哪里问到了我家地址,托人把刺绣画送了过来。”张如普说,这是他唯一接受的“礼物”,十分珍惜。

    另一样“宝贝”是一个红色锦盒,里面装着各地受助孩子通过慈善机构寄来的信以及资助的票据、证书、照片。他用纸袋一卷卷包好,整整齐齐放在一起。

    “这是2013年,我去福建捐助第一批学生时拍的合照。”张如普从锦盒里拿出一沓照片给笔者看。原来,他曾在福建惠安当了11年兵,视当地为第二故乡。为了纪念自己的从戎生涯,张如普资助了30多名惠安的贫困学子。近日,他又结对了当地一名困难学生,准备签署资助协议,承诺资助该学生读完高中。

    “在助学这件事上,我从没想过让孩子们回报我。”在张如普看来,学生们应该努力学习,将来回报社会。资助杭州临安一名贫困生时,孩子家长提出以后要偿还回报张如普。为此,他特地和受助者签署了一份“爱心协议”,并在协议上明确表示:坚决不要受助孩子现在、将来对他作出任何形式的回报。

    张如普最开心的事,莫过于看到帮助过的学生出人头地,成为有用之才。曾经受其资助的广西贫困学子杨川大学毕业后考取了公务员,并娶了一位美丽的女孩。结婚时,他特地邀请张老参加婚礼。“如果没有张叔的帮助,我可能无法坚持读到大学毕业。”对于张如普,杨川的心中充满了感动。

    对学生大方,对自己却很“吝啬”。张如普生活十分俭朴,平时吃的多是素菜,穿的还是退休前单位发的工作服,已洗得泛白。自己的两个女儿成家立业后,张如普就再也没给过她们一分钱。

    2014年年初,张如普身患重病,去上海动了手术,每月的药费要几千元。但老人助学热情依旧,每年至少拿出3万元资助10余名贫困大学生,这几乎是张如普夫妇全年退休金的一半。

    2012年时,张如普给自己定了一个“203050”的助学计划,即在20年内拿出30万元资助50名孩子完成学业。如今,9年过去了,他的计划早已经“超额完成”。至今,张如普的“助学基金”累计支出近60万元;结对资助的100余名学生中,年龄最大的现已40多岁。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