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世纪80年代建成的镇海港区。(张和平 摄) |
|
20世纪70年代,浙江炼油厂拨地而起。 |
|
乡镇企业车间一角。 |
|
1975年镇海港口建设之移山填海,远处的虎蹲山依稀可见。 |
|
位于余姚市梁弄镇横坎头村的中共浙东区委旧址。 |
1921—2021。 这一百年,中国史诗般翻天覆地、改天换地。 这一百年,中国共产党人高举真理旗帜、接续奋斗探索,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看似不可能的奇迹。 宁波,这块“红色根脉”不断滋养的土地,同样上演了一个又一个动人故事。今天,我们撷取百年岁月中的三个历史片段,共同感受中国共产党带领宁波人民满怀信心开拓前进的磅礴伟力。 记者 王 佳 照片由市委党史研究室提供 1 1945年4月24日,毛泽东在党的七大作政治报告《论联合政府》时说:“这个广大的中国解放区,包括十九个大的解放区”。他在具体说明中,列举了其中的3个:浙东、琼崖和陕甘宁,足见浙东区党委领导下的浙东根据地的战略地位之突出,政治影响之广泛。 根据中央和毛泽东的指示,在华中局和新四军军部的领导下,由浦东南渡的抗日武装,浙东地方党组织和游击队,以及从华中局、新四军军部和第六师、第一师派出的一大批干部,先后汇聚浙东,开启了共同创建浙东抗日根据地的征程。 初创时期,浙东根据地立足未稳,又远离华中基本区,面对凶残的敌人和复杂的斗争形势,要在敌后建立战略支点,必须高举团结抗日的大旗。 浦东武装到浙东后,首先在三北开展抗日游击战争,首战相公殿告捷,消息很快传遍三北大地,极大地鼓舞了浙东人民的抗日斗志。 这是凝聚人心的一步,也是开拓前进的一步。创建浙东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序幕就此揭开。 1942年7月和8月,浙东区党委和三北游击司令部先后成立,谭启龙为区党委书记,何克希为三北游击司令部司令员,确定和实施坚持三北、开辟四明的方针,到1944年1月正式打出了新四军浙东纵队的旗帜,开辟、巩固与发展了包括三北、四明、会稽、金萧、浦东在内的浙东敌后抗日根据地。 其间,三北游击司令部所属部队和浙东人民一起,在敌后与日伪军展开了广泛的游击战,沉重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留下了一页页光辉篇章: 1942年10月8日,三北游击司令部和四支队在慈西阳觉殿击毙日军22人。这一仗震动了整个三北。9日,五支队在姚北竹山岙设伏,毙伤日军30余人。26日,五支队、特务大队及新国民兵团在慈北宓家埭、七三房一线伏击从观城出扰的伪第十师一个营,将其全歼。至此,粉碎了日军对三北根据地的“扫荡”。 1943年元旦过后,游击队主力挺进四明山。4月初,三北军民通过灵活机动的破袭战,粉碎了日伪军2500余人的大规模“清乡”。为了打开四明局面,三北游击司令部所属第三支队、特务大队、教导大队于4月23日拂晓发起对余姚梁弄的攻击。经过17小时的攻坚战斗,拔除了伪军据点,收复梁弄。 1944年8月25日,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海防大队一中队血战大鱼山岛。他们在日军海军陆战队200人、伪军300多人和两艘军舰、6只汽艇、两架飞机,海陆空联合疯狂进攻下,浴血苦战7个多小时,毙伤敌70多人。 从1941年5月到1945年8月,在长达4年多的敌后抗战中,浙东军民艰苦转战643次,克复南汇、上虞两座县城,攻克敌军据点110余个,共歼灭日伪军9197人,为了祖国的独立和民族的解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浙东抗日根据地远离华中指挥中心,孤悬敌后,虽然面积不大,但作为战略支点,政治影响很大。“‘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财经工作、文教工作、兵工生产等都做出了一定成绩。”浙东区党委书记谭启龙曾经这么说过。 走进梁弄,参观完一个个抗日根据地旧址,会深深地感受到,70多年前这里的火热、激情,还有共产党人高超的社会管理能力,党、政、军、金融、新闻等各方面工作科学有序,深得民心。 2 新中国成立后的较长一段时间内,宁波的发展带有东南沿海的地域特点。因为是国防前线,宁波的规划和建设必须服从于国家的战略布局和军事斗争大局。在既没有安排苏联援建的国家156项计划、也没有与156项计划配套的重工业发展项目的情况下,宁波人民坚持自力更生,因地制宜,艰苦奋斗,在实践中摸索前进。因此,宁波的成就来之不易。 “四项工程”的动工兴建,使宁波进行大规模建设有了良好开端:镇海港区的新建,宁波老港区的扩建,是“宁波发展”首次列入国家发展计划的标志;浙江炼油厂的落地动工,镇海发电厂的开工建设,是浙江省吹响改变全省工业发展布局、考虑宁波优越发展条件的号角。 时任浙江省委副书记、“四项工程”建设领导小组组长陈伟达曾旗帜鲜明地指出:“宁波这几项工程,是浙江希望所在,不把它建成,誓不罢休。” 上世纪70年代的宁波,“四项工程”工地现场,如同被注入了一股又一股的能量流,源源不断,建设者们干劲十足,喷发着无与伦比的热情。 北仑港开工建设时,场面十分壮观。上百条施工船舶、上万名建港大军,浩浩荡荡;宁波到北仑的沙石公路上,解放牌大卡车一辆接一辆,向北仑挺进。工地上,到处是红旗,到处是人声。货车、手扶拖拉机、人力板车不时穿插在人群中。大地为之喧闹,大海为之沸腾。 短短一年半,史无前例的10万吨级码头主体工程竣工了。 宁波港的华丽转身,历史不止一次见证。 1975年,随着从招宝山到大游山3160米防浪大堤的胜利合拢,镇海港区建设进入了实质阶段,两个万吨级码头水工工程动工兴建。 与此同时,宁波老港区的扩建也在加紧进行中,从1974年到1977年,老港区共改建、新建泊位5个,总长471.3米,靠泊能力达到3000吨左右。 1983年4月,经国家验收合格,镇海新港区正式投入运行。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1977年12月,浙江炼油厂常减压装置试车出油一次成功。翌年11月,催化裂化装置建成,与常减压装置联动试运行一次成功,炼制出的汽油、煤油、柴油、重油全部合格,浙江实现了炼油工业的历史性跨越。 1978年12月,镇海发电厂第一台12.5万千瓦发电机组顺利安装竣工,投入试运行一次成功。同年底,220千伏镇(海)宁(波)奉(化)输变电工程建成投运,将这台机组的电力送入华东电网。1979年9月,第二台12.5万千瓦机组建成投产,并网发电。 据史料载,“四项工程”的基建总投资达8亿元。建成后,每年的总产值相当于当时宁波市的工业总产值。 “四项工程”中,除清水浦渔业基地于1980年被列入国家停缓建项目外,宁波港、浙江炼油厂、镇海发电厂三个项目都实现了滚动、持续发展。 “四项工程”的动工兴建,是新中国成立后宁波进行大规模建设的开端,有力促进了宁波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为日后宁波乃至浙江的改革开放和快速发展创造了条件,对辐射和带动内陆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可以说,“四项工程”建设为宁波开启腾飞历程奠定了基础。 3 时下,“乡村振兴”正如火如荼进行中。 回首百年征程,忘不了,乡镇企业在宁波经济发展史上写下的辉煌篇章,更忘不了她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立下的赫赫功勋。 从小小的农村作坊一路走来,如今的海天已成为引领中国注塑机产业的“风向标”。而40多年前,海天的前身——江南农机厂还是一家藏在破庙里的小五金厂,不起眼,却犹如一颗种子,扎根大地。于一日,生根、开花。 从一颗种子,到硕果满枝,不仅仅是海天,宁波乡镇企业快速成长。 在中国农村,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一直被认为是“意料之外”的事件。宁波的乡镇企业,“意外地”萌芽于20世纪50年代。当时,乡镇企业叫社队企业。 时间回拨到1958年,宁波地区以农村“木、铁、泥、石、篾”五匠为主的手工业者,办起一批手工操作的小加工厂,主要从事一些小农具、小塑料、小五金、土纺土织之类的简易低级产品的加工;为适应农业机械化的需要,有的乡村办起一批农机具和排灌维修企业,形成社队企业的雏形。 其后,虽有发展,但步履维艰,直到1976年,全地区社队企业不过1282家,从业人员12.49万人,工业总产值不到5亿元。 优势是横向比出来的。在乡镇企业还叫社队企业的1976年,宁波专门设立了社队企业管理局,建立了地(市)、县、公社三级管理体系。是年,余姚、慈溪、鄞县社队企业产值均超亿元,与绍兴、萧山并称浙江省县级社队企业“五小虎”。 作为一项伟大创举,乡镇企业崛起,打破了宁波农村单一经济格局,缩小了城乡差别、工农差别,使部分农民告别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为改革和发展开辟了一条新路。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央提出“放宽政策,搞活经济”,宁波社队企业蓬勃发展。 1979年到1983年间,宁波社队企业以平均每年29.07%的速度递增。当时,宁波的机械加工业,在全省处于领先水平。由于宁波地区组织社队企业分散加工零部件、集中总装,提高了社队企业机械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1984年,中共中央下发文件,进一步肯定社队企业的作用,将社队企业正式改名为乡镇企业。同年8月,省政府根据中央文件精神,出台《关于加快发展乡镇企业的若干规定》,把加快发展乡镇企业作为全省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宁波乡镇企业迎来新一轮发展机遇。 1991年到1995年间,宁波乡镇工业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从“半壁江山”上升到“五分天下有其四”。 智者虑远。就在乡镇企业发展辉煌的时候,宁波开始推行乡镇企业改革。 1992年底,鄞县酝酿已久的乡镇企业改制方案正式启动。县里抓住两个重点环节,即集体资产保值增值和社会保障机制建立完善,先后出台18个规范性政策文件,全面推进综合配套改革。通过改革,在1994年底,鄞县初步建立起多层次、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经济格局。 乡镇企业的产权制度改革,就其实质而言,是为探索公有制的多种实现形式,把产权制度改革和转换经营机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加强集体资产管理结合起来,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宁波立足于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由点到面开展乡镇企业转制的规范完善提高工作。 通过规范完善提高,转制企业内部的法人治理机制得到健全。全市3280家企业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占应完善总数的99.8%;851家股份制及股份合作制企业建立董事会、监事会等组织机构以及集体资产管理制度;1158家企业完善了企业内部重大事项和经营者离任审计制度;2541家企业建立年检年审制度和财务监督制度;2251家企业建立企业转制档案及管理制度。 同时,全市149个乡镇中,122个建立了社区成员代表会、集体资产管理委员会和集体资产经营公司,依法行使对镇级集体资产的管理。村级集体企业和参股企业由村经济合作社依法行使集体资产的所有权和经营管理权。 蹄疾步稳,行稳致远。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宁波各地纷纷完成乡镇企业改革。1997年,宁波全市乡镇工业经济总量跃居全省首位,居全国计划单列市第一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