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人亚党章学堂 地址:北仑区霞浦街道 “张人亚同志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奉献的一生、光辉的一生,是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远奋斗的生动写照。”在宁波,有一名“党章守护人”,他的名字叫张人亚。 他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中央苏区检察工作和出版发行事业的重要领导者,上海金银业工人运动领导人。张人亚同志为保存中国共产党第一部党章和《共产党宣言》中译本等党的早期文献作出了重要贡献。 如今,经过整修提升,张人亚党章学堂总占地面积增至5200平方米,教室数量由1个增加至3个,展厅数量由2个增加至4个,全新推出的“初心之路”主题展包括“守护·张人亚的初心和使命”“静泉长流——青年人亚特展”“书韵留香——樵斋书房纪念展”“伟大开端——中国共产党创建历史陈列展”四大板块。 |
|
中共浙东区委旧址 地址:余姚市梁弄镇横坎头村 “红岗的劲松,奔流的横溪,诉说着壮烈的过去;英雄的姓名,远去的声音,都化作点点繁星……”这是横坎头村的村歌,唱的是这片革命热土上的故事。抗战时期,这里是浙东抗日根据地领导机关“中共浙东区委员会”的所在地。 1942年7月,中共浙东区委在慈北宓家埭成立。9月,浙东区委提出“坚持三北,开辟四明”的方针,开始进军四明山区,并于1943年4月23日攻克了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姚南重镇梁弄。同年8月,浙东区委和三北游击司令部进驻梁弄横坎头村。从此,梁弄成为浙东抗日根据地军事、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根据地建立4年,浙东区委领导浙东广大军民,与日伪顽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部队从900余人发展壮大到1.5万余人,为抗日战争谱写了光辉的篇章,成为全国19个抗日根据地之一。 时光荏苒,岁月变迁,但老区共产党人的初心始终未变。横坎头村已成为省党员教育培训基地。 |
|
大革命时期中共宁波地委旧址纪念馆 地址:海曙区解放南路新街小区新巷34幢楼右侧 在海曙闹市区,一栋白墙黑瓦的二层小楼“藏”在一片小区住宅里。90多年前,这里是宁波启明女中校舍,也是当时中共宁波地委机关所在地。这里曾迸发出耀眼星火,从此开辟了宁波红色新天地。 对于宁波来说,1925年是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年份,这一年的二三月间,中共宁波支部正式成立。这是中国共产党在宁波最早的基层组织,支部机关便设在城区醋务桥的启明女中内。 1925年8月,中共宁波支部改为中共宁波独立支部,机关地址随启明女中迁至丝巷弄“星云坊”一栋独立的二层小楼,也就是现在的大革命时期中共宁波地委旧址纪念馆。1994年城区改造时,纪念馆整体向西迁移50米至现址。 因势而兴,星火而燃。1926年1月17日,中共宁波全地方第一次大会在启明女中召开,标志着大革命时期中共宁波地委正式成立。此处,成为宁波革命的摇篮,见证了宁波党组织从无到有、从弱小到强大、从九死一生到蓬勃兴旺的历史进程。 |
|
和丰纱厂工人运动发生地旧址 地址:鄞州区江东北路317号 百年和丰,红艳夺目。这里曾是一片光荣的热土,诞生了宁波城区第一批工厂党支部,创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会组织,为宁波播撒革命的火种。 1925年,五卅惨案发生。在响应五卅运动的过程中,宁波的党组织认识到组织和发动工人阶级及其最可靠的同盟军农民阶级的重要性和紧迫性。1926年2月底,中共宁波地委下辖5个支部,其中就有中共和丰纱厂支部,该支部是宁波城区最早的工厂党支部之一。 1926年6月20日,细纱车间一名童工因上厕所,偶然断了纱头,遭监工谩骂殴打并罚款。共产党员方阿秀带领工人向资本家提出严正交涉,反被资方殴打并开除,资方甚至招来警察逮捕了方阿秀等4名女工。为争取罢工斗争的胜利,中共宁波地委动员组织纱厂职工迅速投入其中。 这是和丰纱厂爆发建厂以来规模最大的罢工——“六月工潮”。受这次罢工影响,宁波各地各行业相继组织罢工,取得不同程度的胜利。同年10月,一度遭到破坏的和丰纱厂工会重新成立。同月,宁波总工会成立,这标志着宁波工人运动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而今,百年和丰纱厂地块如同涅槃重生的凤凰,崛起了一座国内一流的工业设计与创意产业中心,承担着宁波工业转型的重任。 |
|
中共松岙支部旧址 地址:奉化区松岙镇 沿着玉溪,穿过蜿蜒的弄堂小道,可以看到一座清末民初的老建筑。虽不起眼,却是奉化第一位共产党员卓恺泽的故居。95年前,宁波第一个农村党支部成立于此。从那时起,这颗燎原星火便成为浙东革命的火种。 1926年春,时任中共宁波地委委员的卓兰芳回到家乡奉化松岙,以松溪小学校长之职作为掩护,开展党的秘密工作,培养贫苦农民入党。同年5月,中共松岙支部在卓恺泽家的楼上成立,支部书记由卓兰芳兼任(后由陈英盛接任)。 近年来,松岙镇充分利用革命老区资源和优势,建设松岙红色文化园、卓兰芳烈士纪念馆、卓恺泽烈士墓、红色古道等红色阵地,推出寻找革命记忆、观看革命事迹、重温入党誓词、重走革命道路等活动,红色旅游不断升温。 |
|
柔石故居 地址:宁海县跃龙街道西大街柔石路1号 跨过石板桥,走过鹅卵石路,经过长长的巷道,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古朴的三合院。门前是许广平题字“柔石故居”的牌匾,院子中央是亭亭如盖的桂花树——这里就是柔石故居。 柔石是我国现代革命文学的先驱,主要作品有诗剧《人间的喜剧》、小说《旧时代之死》《二月》《希望》《为奴隶的母亲》等。 1928年,上海,景云里。26岁的柔石遇到了已是文坛巨匠的鲁迅,搞文学、编《朝花》、办期刊、做翻译,筹备成立“左联”……1930年,柔石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党组织和鲁迅联系的桥梁。1931年2月7日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于上海龙华。 1960年初,宁海县人民政府拨款维修,征集文物资料,使故居初步恢复了原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宁海县人民政府将通往柔石故居的道路命名为“柔石路”,以资纪念。 |
|
殷夫故居 地址:象山县大徐村 说起殷夫,可能首先想到的是那句他翻译的名句。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匈牙利诗人裴多菲的诗句,经过殷夫翻译,在中国脍炙人口。 殷夫(1910.6—1931.2),原名徐孝杰,又名白莽,象山大徐村人。中国共产党党员,“左联”五烈士之一,无产阶级革命诗人。1931年2月7日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于上海龙华。 对殷夫的诗歌,鲁迅作了极高评价,认为《孩儿塔》“是有别一种意义在。这是东方的微光,是林中的响箭,是冬末的萌芽,是进军的第一步,是对于前驱者的爱的大纛,也是对于摧残者的憎的丰碑”。 1991年殷夫牺牲60周年时,当地政府拨款和群众集资,修缮了殷夫故居,开辟了殷夫事迹陈列室,还建了庭院式碑廊,以缅怀先烈、教育后代。 |
|
撰文 黄合 制图 任峥 图片由各相关单位提供 |
巍巍四明,目睹了浙东儿女披荆斩棘的奋勇拼搏;浩浩三江,见证了甬城人民前赴后继的薪火相传。 一路风雨,一路高歌。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我们终于走到了建党百年这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历史时刻。 在我们脚下的这片热土上,红色遗迹星罗棋布。一草一木,一砖一瓦,见证那段峥嵘岁月,铭记那些革命先烈,共同汇聚成四明大地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 信仰在这里起步,初心从这里出发,热血在这里凝结,精神在这里传承。 这一个个红色遗迹,就是一段段彪炳千古的史诗,提醒我们要牢记那一大批视死如归的革命烈士、一大批顽强奋斗的英雄人物、一大批忘我奉献的先进模范…… 铭记,传承,立志,向前! 站在新的历史征程的起点,我们要不忘初心,不懈奋斗,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奋勇前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