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8版:行走基层·美丽家园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1年07月07日 星期三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整合资源消“隔阂”,一个“管家”管到底

奉化松岙:“大物业”开创镇域治理新格局


绿化养护。(余建文 摄)

道路保洁引入机扫车。(余建文 摄)

    今年6月1日,奉化区松岙镇政府做了一件大事:通过招投标,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把镇区内的主干道、主要河道以及镇建成区内6个村的公共区域环境治理等事务,交给第三方浙江捷达物业服务有限公司负责日常维护。这就好比将整个镇建成区作为一个巨大的社区,由一个物业“大管家”负责打理。此举不仅在奉化开了“大物业”先河,放眼整个宁波,也极为少见。

    “实施‘大物业’模式,是松岙镇实施基层精细化管理的探索之举。”镇政府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引入专业化机构,提升公共服务供给质量,改善城镇基层社会治理结构。

    至今,松岙的“大物业”模式已实施一个月,这一治理创新举措推进得怎么样?群众反响又如何?近日,笔者走进松岙镇实地探访。

    

    记者 余建文 通讯员 李贤君 

    

    “一张网”统筹

    环卫工少了,街巷更干净了

    7月2日下午1时多,松岙镇的主街上,“突突”地开来了一辆扫地车,飞转的机器扫把将垃圾收进车后的“背囊”中。驾驶员高开平是松岙上汪村人,这次被新招入捷达公司,成为一名机扫工。“这是松岙镇第一辆机扫车,全新配备的。”高开平说,他负责的路段全长2公里多,每天上午、下午都要出工,来来回回要扫好几趟,“和人工扫地相比,效率提高好几倍”。

    引入机扫车是松岙镇引入“大物业”后街道保洁的新变化。与之相应的,河道保洁、绿化养护管理机制也跟以前有了不同。在后山村村委会边,59岁的卓开华带领4名绿化工,对马路两侧的绿化进行修剪,喷药除虫,拔除草地上的杂草。梅雨季节高温湿热,工人劳动强度相当大,个个被汗水打湿了衣衫。卓开华说,他们5个人是捷达公司新组的团队,负责全镇的绿化养护工作,发现垃圾也要清理,“我们按照线路排班工作,一个个村转过去。如果有大树要修枝,公司会调拨专用车辆来帮忙。”

    浙江捷达物业服务有限公司是奉化最大的物业公司。根据合同,公司承包了松岙镇建成区内所有道路以及主要河道的保洁,还有垃圾分类、绿化养护等工作。公司重组人员,建立相应的管理、监督体系,形成环境卫生管理“一张网”。卓龙华是街横村原党支部书记,这次受聘成为捷达公司在松岙的“大管家”。他告诉笔者,以前各个村自己聘保洁工,“各人自扫门前雪”,但很多保洁工年纪较大,一些小街小巷的保洁,效果就不理想。“实施‘大物业’后,重新调配人手,划分责任区”,像镇区街道保洁一块,原来共有37人,其中垃圾分类督导员13人,经过调整,人数减为22人,其中垃圾分类督导员10人。“我们排了两个人每天在大街小巷转,专门做督查工作,发现问题及时指出来。”卓龙华说,尽管保洁工少了,但清扫保洁区域比以前增20%左右,垃圾分类更规范,厨余垃圾的收集量明显增加。

    卓龙华陪着笔者在街一村、街横村、海沿村等地走街串巷,所经之处,很多道路虽然狭窄还有些破旧,却干净得出奇,想找到一个烟蒂、一片纸屑都不容易。后山村的卓根女大姐负责镇中心菜场前一里多长路段的保洁,还要收集沿街100多户店铺的垃圾。她说,每天清晨6时不到就上街打扫了,上午、下午要扫足8小时,“进入新公司后,管理严格了,但工资也加了点,还是蛮开心的”。

    引入专业服务

    消除部门壁垒,全民来监督

    松岙镇党委书记童华斌说,镇里从去年就开始谋划引入“大物业”模式,不断调整、完善方案,“我们把整个镇建成区当作一个大社区,通过引入专业化服务,探索物业企业参与城镇服务和社会治理。这也是县域治理向城市管理转型的必然要求”。

    松岙镇引入“大物业”模式,与其特殊的地域空间布局密切相关。松岙总面积50余平方公里,是个典型的农业小乡镇。全镇11个村,其中沿海中线北侧的6个村集聚,形成镇建成区,人数近万,占了全镇近七成人口。剩下几个村零散分布,与镇建成区相隔甚远。按照传统的管理体制,像环境卫生保洁一块,镇、村各管一摊,镇里只负责一段主路和两条大溪,小街小河由村里自组队伍进行管理。此外,镇区的绿化养护归镇城建办,河道保洁维护是镇农办的事,环境卫生又归镇社事办管。

    “这样的体制,看似样样有人管,事实上要管好却很难。”松岙镇副镇长何冬赞说,镇区的6个村犬牙交错,居民跨界居住很普遍,一些区域就成了“三不管地带”,而且日常管理中容易“扯皮”,比如绿化养护的就不管垃圾清理等等。每年,镇里要下拨100多万元,补贴各村的环卫保洁费用,但由于保洁工年纪较大,街面保洁不均衡,小街小巷往往没人扫,加上监督不到位,存在诸多问题。

    实施“大物业”后,镇区公共区域管理“一盘棋”,打破了部门、镇村管理“壁垒”,很多难题迎刃而解。街一村村民何大姐说,镇区有十来个公厕,现在有专人管理,弄得比以前清爽多了。此外,小河沿岸,白色垃圾也看不到了,改变挺大。

    前不久,镇里组织农办、城建办以及镇区6个村的干部等,对“大物业”实施一个月来的成效进行评估,大伙总体上给予“满意”的评价。一位村党支部书记说,他差不多天天到各个角落转,“现在保洁工责任心强了,环境卫生搞得比以前要好多了”。

    引入“大物业”,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也让镇、村干部从繁琐的卫生保洁事务中解脱出来,当好管理者角色。何冬赞说,现在各村的干部都是“大物业”的监督者,“村里可以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庭院美化、景观打造中去,提升村庄居住品质,搞好‘我们的家园’建设。这对松岙镇今年争创国家卫生镇至关重要”。

    拓展服务功能

    瞄准民生需求,提升民生福祉

    根据协议,松岙镇每年向捷达公司支付500余万元购买“大物业”服务。“这是我们按照服务人口的数量、服务项目经过精确计算的。”何冬赞说,和以前分散管理所需经费相比,要多支出30多万元,但现在物业服务的区域大了,项目多了,完成的质量也提升了,“花这笔钱还是值得的”。

    按照计划,“大物业”分步推进,第一阶段是环卫保洁、绿化养护等公共服务,接下来要实施第二阶段,把市政维护、民生服务的部分内容也纳入进来,由物业企业搭建服务平台,开通服务热线,开展一系列有偿、低偿、无偿服务。比如,现在农村的水电工大多是兼职的,也不专业,村民有维修需要时往往找不到人,“我们利用‘大物业’资源,组建一支专业的水电工团队,随叫随到。”何冬赞说,此外,镇里还要建大件垃圾拆解中心,开展废弃建筑木料、大件家具的破拆处置,这也是村民急需的。

    浙江捷达物业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柳平说,“大物业”模式也是物业企业向乡村公共领域延伸的“试水”。“捷达是做家政服务起家的,松岙镇老龄化程度高,群众对医疗陪护、钟点工、居家养老等的需求很迫切,也很适合物业企业来做。”柳平说,政府购买服务的广度、宽度在加大,“大物业”是一种发展方向,物业企业通过与政府部门深度合作,还能帮助承担部分治安巡逻、应急管理等功能,实现镇区管理社区化,让村民享受到便捷的服务,提升生活质量。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