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王岚 实习生 江琳璐 餐饮环境可视,人员健康、食品采购储存、食品加工操作“可视”,接受监督检查结果也“可视”,这样的“透明”餐饮店是不是很让人放心? 市市场监管局近日传来消息,宁波大学步行街建成全市首个“阳光餐饮”街区,这里的每家餐饮店都“可视”,街区也因此成了远近闻名的小吃打卡地。 首个“阳光餐饮”街区建成 宁大步行街长200多米,有大小商铺200余家,大多为小餐饮店。其中,步行街中间的商铺为临时建筑,每间大约4平方米,主要经营各类现加工小吃。 宋光明在“格子间”里经营着“胖子烧烤”。这个小小的空间被他打理得井井有条:灶头、油烟机、食品展柜都擦得锃亮,地面也没有油腻的感觉。“铺子里有监控、平时有专业人员巡检,所以我们会自觉把卫生搞好。”宋光明说,进了铺子就要戴好帽子口罩,每天保持店面清洁,这都成了习惯。“大家感觉好了,生意也会跟着好。” “餐饮商户的后厨以及这些无堂食的小店里,都安装了监控、温感器等物联设备,实现了可视与可远程监管。”镇海区市场监管局相关负责人刘辉介绍,不仅食品制作环节“透明化”,他们还引入食安指数“五色码”管理,请第三方专业团队对餐饮店开展日常巡检。监管部门综合现场检查、智慧监管、放心消费信息反馈等内容,按月分绿蓝黄橙黑五种颜色为店铺赋码。消费者扫描餐饮单位对应的二维码,即可查看其食品安全管理情况与食品安全等级,并对菜品味道、服务、质量进行在线反馈。 从高新区带家人到宁大步行街打卡的叶先生,看到琳琅满目的小吃没有着急下单,而是在街中央的“食安驿站”驻足,通过食品安全信息公示大屏对街上的140余家餐饮店作了大致了解,重点看了小吃推荐及餐饮“红黑榜”等内容。“看后再选更放心。”他说。 数字赋能监管创新 一直以来,强化数字赋能、创新食品监管方式、实现食品安全治理现代化,是宁波食品安全监管的一大亮点。 我市从重点监管的学校和养老院食堂、人气餐饮单位等入手,高质量开展“阳光厨房”建设,已建成“阳光厨房”5000余家,并将部分“阳光厨房”逐步接入网络公众平台,方便消费者查看。 在“下馆子”“点外卖”大众化的当下,我市又率先破局,通过开发网络订餐智能监控系统,开展靶向性、线上线下联动监管,杜绝“黑作坊”和“黑暗料理”。 截至去年底,全市入网餐饮单位证照公示率、合规率分别达99.88%和99.61%,累计下线违规入网餐饮单位4万余家次,罚没款1077.48万元,三大网络订餐平台累计被罚款125.75万元。该系统目前已被全国100多个城市采用。 我市还积极应用互联网数字技术,让更多食品安全信息“直达”消费者。如奉化区推出的“食安码”、镇海区推出的“五色码”以及从2019年起逐步推广的餐饮“红黑榜”公示,使消费者可以更加方便、直观地了解各餐饮店的食品安全状态,最终通过“用脚投票”的方式倒逼餐饮企业重视食品安全与卫生。 一拳接一拳,一招接一招,宁波食品安全监管让市民越来越安心。第三方测评显示,2020年,市民食品安全满意度得分85.06,比上年增加2.77分,创下历史最高。 “可视”推动社会共治 “让食品安全‘看得见’,是我市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引导社会共治的有效手段。”市市场监管局副局长陈元刚表示。 记者了解到,我市在学校食堂率先实现“阳光厨房”及“明厨亮灶”建设全覆盖,取得了良好效果。 此次宁大步行街“阳光餐饮”街区建设,是我市第一次通过四个维度将食品安全信息对外进行展示,实现餐饮食品安全全程可监控、可查视、可点接、可感知。 “可监控”是指通过街区物业管理办公室大屏监测餐饮单位经营活动;“可查视”是指通过每家餐饮单位安装的食安智能可视化看板,公示其证照信息、后厨视频、健康证、消毒、公益广告等信息;“可点接”是指通过手机终端,消费者可随时查看餐饮单位相关信息及后厨监控;“可感知”是指通过街区人流密集区域设置的电子触摸屏,可自助查询餐饮单位制止餐饮浪费、平安文明创建及“红黑榜”等情况。 “接下来,我市将以‘管理全方位、后厨全阳光、要素全集成、数据全应用、风险全闭环、信息全公示’的‘六全’工作模式,推动构建餐饮食品安全数字化治理体系,并选择区域内人气足、影响大、底子好的美食街、城市综合体、旅游景区和农家乐开展‘阳光餐饮’街区建设。”陈元刚透露,市市场监管局计划通过3年时间,在全市范围内建设30个高质量“阳光餐饮”街区(综合体),以点带面,全面提升餐饮行业质量安全整体水平,推进我市餐饮服务食品安全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