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9版:茶座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1年07月08日 星期四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扬名京城的慈帮裁缝


图片来源:浙江政务服务网

    

    

    

    王建勇 

    

    提起红帮裁缝,宁波人无人不知。“红帮”开设了中国第一家西服店、缝制了中国第一件西服、第一件中山装、编写了中国第一本西服裁剪理论专著、创办了中国第一家西服工艺学校,创下了中国服装史上五个第一。

    如果说起慈帮裁缝,宁波人就知之甚少了。据史料记载,永乐十九年(1421年),朱棣从南京迁都北京,一时间北京“官盖如云”“江南富户与百工北上”,这“百工”中就有江北慈城的慈帮裁缝。

    在明代,慈帮裁缝就已闯荡京城,享誉京都,红帮裁缝发轫于清末民初,慈帮裁缝比红帮裁缝扬名更早。

    到了清代,有一个关于慈帮裁缝的传闻:慈禧曾召慈帮裁缝进宫做衣裳,为了测试慈帮裁缝的手艺,慈禧在宫里特意找了一个又矮又胖还挺着肚子的厨师,和一个又高又瘦还驼着背的太监。了解情况后,慈帮裁缝为他们量体裁衣时,因为厨师挺胸凸肚,给厨师裁剪衣服时就前长后短,而太监每天卑躬屈膝、奉承弯腰,背驼得厉害,故给太监裁剪衣服时就前短后长。

    当慈帮裁缝把衣服做好,厨师和太监试穿新衣那天,慈禧亲自到场观看,慈禧见厨师和太监的衣裳下摆平整,穿着十分合体,大为赞赏,就叫慈帮裁缝又为宫里和自己做了许多衣服。

    随着慈帮裁缝在京城扬名,慈帮裁缝生意兴隆。光绪《慈溪县志》载:1521年,慈帮裁缝买下了“袁文荣公炜旧宅也,公舍宅为馆,计一区,不下百十间,中厅祀文昌……(又)置东小市市心场地数亩”成立了“浙江慈溪县(慈城旧称)成衣行商人公馆”即“浙慈会馆”。

    史料记载,浙慈会馆里曾立有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财神庙成衣行题名碑》、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重修财神庙碑》和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财神庙成衣行碑》,其中以光绪碑的记述最为详细,上称:“浙慈馆,建造殿宇戏楼、配房、供奉三皇祖师神像。当时成衣行皆系浙江慈溪人氏(即今江北慈城人),来京贸易,教导各省徒弟。”

    光绪十六年(1890年),朱新年、冯桂心、裘熙政、陈国玺等73位裁缝捐银682两,钱5337吊,重修了浙慈会馆,会馆内建有殿宇、戏楼、配房,还供奉了轩辕神像,《玉匣记》云:“轩辕帝乃成衣祖师。”

    由于浙慈会馆规模大,又有戏楼,会馆也经常邀名家去唱戏,梅兰芳、程砚秋等都曾去浙慈会馆演《塔祭》《武家坡》等剧,附近一些小会馆也常借用浙慈会馆唱戏、祭神,慈帮裁缝当时在京城业界名气十分响亮。

    1840年,西方列强发动了对中国的侵略,又强迫清政府开放沿江、沿海城市作为口岸,中国的大门被打开,外国军队、商贸、宗教势力纷纷进入中国,促进了西方思想在中国的传播。随着知识分子、商人等群体都时兴起穿洋服(西服),慈帮裁缝走上了艰难的转型之路。

    他们偷偷将外国人的西服拆开,研究西服的裁剪方法、制作工艺,因西服缝制对手工要求很高,而慈帮裁缝最擅长的就是手工,他们对服装的各种针法都十分娴熟。西服讲究合体,而慈帮裁缝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制作经验,于是在很短的时间内,慈帮裁缝就熟练地掌握了西服的裁剪、缝制技术,他们渐渐从缝制长衫、马褂等中式服装,改为制作西服、马夹等西式服装。

    “怀山之水,必有其源;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慈帮裁缝构成了最早的红帮裁缝,又因当时国人称外国人为“红毛”,为“红毛”制作服装的裁缝,也就被称之为红帮裁缝。

    也就是说,最早的红帮裁缝,人员基本上由本帮裁缝中的慈帮裁缝构成。正因为有慈帮裁缝在特定历史背景下成功转型,为红帮裁缝群体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如今,浙慈会馆已经消失,但历史不会忘记,幸运的是,《明清以来北京工商会馆碑刻选编》一书,记录了慈帮裁缝这段曾经的辉煌。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